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41篇
  免费   794篇
  国内免费   1378篇
测绘学   651篇
大气科学   463篇
地球物理   613篇
地质学   2506篇
海洋学   687篇
天文学   52篇
综合类   235篇
自然地理   506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15篇
  2022年   240篇
  2021年   308篇
  2020年   249篇
  2019年   285篇
  2018年   259篇
  2017年   240篇
  2016年   210篇
  2015年   261篇
  2014年   246篇
  2013年   288篇
  2012年   344篇
  2011年   282篇
  2010年   256篇
  2009年   259篇
  2008年   307篇
  2007年   274篇
  2006年   289篇
  2005年   238篇
  2004年   160篇
  2003年   147篇
  2002年   125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通过对车村—鲁山大断裂与河南鲁山五大温泉关系的探讨,并应用激电测深法勘探、RGIS软件反演解释技术,查明下汤温泉东西两侧1 500 m范围内水文地质条件,认为下汤温泉即受控于近东西向车村—鲁山断裂(F1),也受控于北东向F4断裂。前者为一级控热导热构造,是深部热源向上对流的主要通道;后者为二级控热导热构造。在地形和水头压差的驱动下,地下水沿着断裂带自西向东缓慢的运移,期间受地壳内部热源传导,在排泄区受到北东向F4断裂的控制,向地表运移,出露成泉。  相似文献   
102.
考虑泥浆套不同形态的顶管管壁摩阻力计算公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双  夏才初  葛金科 《岩土力学》2014,35(1):159-166
大直径、长距离顶管施工常通过注浆形成泥浆套来减小阻力,泥浆套的形态及其完整性对管壁摩阻力大小有决定性作用,现有摩阻力计算公式一般未考虑不同泥浆套形态对摩阻力的影响,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根据不同施工状况对顶管外壁泥浆套的可能形态进行了分类及成因分析,提出了判断3种常见泥浆套形态的方法。利用半无限弹性体中柱形圆孔扩张理论探讨了注浆压力对泥浆套厚度的影响,结合非线性流体力学计算泥浆与管壁接触产生的摩阻力,最终采用挖掘面稳定假设,针对3种泥浆套形态提出了摩阻力计算公式。采用该方法对工程案例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对比表明:现有摩阻力计算公式的计算结果过于保守,所提出的计算公式是合理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3.
姬广义汪洋  夏希凡 《城市地质》2005,17(4):1-32,F0003
在燕山中段南麓的蓟县北部山区有着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中国北方中-新元古代正层型剖面标志碑就耸立在那里。对这一地区基本地质事实和地质体真实位态的研究,不仅关系着对华北地区晚前寒武纪标准剖面可靠性的评价,也关系着燕山运动命名地的基本地壳结构的合理解析和我国北方中生代以来构造一岩浆活动序列的正确建立。本文展示的基础地质调查成果可揭示:蓟县北部常州沟-杨庄一带的地质结构构造远不是我国大多数地学学者们对此描述的那样简单。调查区约200km。面积可代表燕山中段南麓的大面积中-新元古界分布区的基本地质结构构造特征。已识别出的18条断层和由其限制的21个以上构造岩片的现实位态表明,该地区地壳上部是由多个复杂地块堆叠构成的,主体构造形成于燕山晚期,在形成方式上以大规模多次不同方向运移的薄皮构造岩片叠覆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4.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储层砂岩发育大量自生钠长石矿物,其成因和产出与浊沸石有关,含量和分布比浊沸石多而广泛,但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大量详细岩相学观察发现延长组储层砂岩发育丰富的自生钠长石,其主要为由斜长石碎屑蚀变形成或呈胶结物充填分布在砂岩碎屑颗粒之间。钠长石中含有大量原生的发亮黄色荧光的油气包裹体,表明其形成与油气注入同时。电子探针成分分析表明,钠长石Na2O含量较高,几乎为斜长石的纯钠长石端员(NaAlSi3O8),没有钙长石端员(CaAl2Si2O8)。激光拉曼光谱特征反映出钠长石为沉积成岩期形成的低温钠长石,而非来源于岩浆岩或者变质岩区的碎屑钠长石。应用LA-MC-ICP/MS原位微分析技术对钠长石进行的稀土元素分析表明,延长组砂岩钠长石具有热水成岩作用地球化学特征,属于热液成岩作用产物。认为大量钠长石形成与石油充注的同时进行导致了储层致密过程中岩性油藏的形成。延长组储层砂岩中热液成岩作用对油藏形成和分布意义重大,值得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5.
准饱和黄土中暗穴水动力扩展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强降水过程中暗穴扩展机理,在野外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准饱和黄土暗穴的扩展计算模型,概化为弹性准饱和土层中无限长圆柱形孔洞表面受水压力的动力响应问题。通过引入势函数,得到了Lap lace变换域中的应力、位移及孔隙水压力的解析表达式,并利用数值逆变换方法求得时域解,分析了降雨历时及饱和度等因子对暗穴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动力是引起黄土暗穴扩展的主要因素,水压力作用历时对位移及应力有较大的影响,同时饱和度的细微变化对径向位移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6.
定量分析煤灰中Cr(Ⅵ)含量对于控制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的高毒性Cr(Ⅵ)的排放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Cr(Ⅵ)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是针对水、土壤、固体废弃物中的高浓度Cr(Ⅵ),前处理方法耗时长,检出限较高,不能有效测定煤灰中的低浓度Cr(Ⅵ)含量,因此有必要建立便捷、有效的煤灰中Cr(Ⅵ)高灵敏度检测方法。本文采用碱性提取剂,使用微波消解仪对煤灰进行前处理,对样品量、微波消解时间、微波消解温度等微波消解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共沉淀法分离消解液中的Cr(Ⅲ)与Cr(Ⅵ),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Cr(Ⅵ)含量。结果表明,当样品量为0.2 g,微波消解温度为90℃,消解时间为60 min时能够保证煤灰中Cr(Ⅵ)的完全提取及准确测定。方法检出限为0.00033μg/m L,测定下限为0.00134μg/m L,实际样品的加标回收率平均值为87.2%。传统的二苯卡巴肼-紫外分光光度法的检出限为0.001μg/m L。与传统方法相比,本方法检出限降低,提高了检测灵敏度。  相似文献   
107.
江陵浅水坳陷湖盆层序地层充填模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应用地震、钻井、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在建立江陵凹陷白垩-下第三系层序序列和目的层新沟咀组高精度等时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研究了沉积体系和砂体展布规律,分析了层序充填的主控因素.在二维层序地层模拟的基础上,初步揭示了可容空间变化对湖盆层序发育控制的动态过程,建立了新沟咀组浅水坳陷湖盆层序地层充填模式.  相似文献   
108.
在对砀山酥梨产区进行土壤缺素状况调查的基础上 ,通过新技术生产试验 ,确定增加酥梨品质糖份和提高酥梨产量的微肥“酥梨宝”的科学配方 ,制定有效实用的“酥梨宝”微肥的具体施肥措施。新技术试验表明 ,30年以上的老龄树 ,糖份增加0 5%~1 6% ,平均增糖1 14 % ,平均增幅10% ,产量平均提高25% ;20年以下的新龄树 ,糖份平均增加0 5 %左右 ,平均增幅5 % ,产量平均提高13%。在试验组样品测试过程中 ,发现多组样品糖份含量达到砀山酥梨历史上的较高水平(15%~16 %)。  相似文献   
109.
110.
Here, we examine 145 dinosaur eggshells from a new fossil locality in the Qiupa Formation (Upper Cretaceous) of the Luanchuan area in western Henan Province, China. The eggshells display elongatoolithid macro- and microstructures, including ridges and nodes on the outer surface, two ultrastructural layers, and an undulatory boundary between the mammillary and continuous layers. A phylogenic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Luanchuan eggshells belong to the ooclade Elongatoolithidae. Within Elongatoolithidae, the thickness ratio of the mammillary layer to the entire eggshell, and the porosity of the Luanchuan eggshells are comparable to the oogenera Macroolithus and Elongatoolithus. There is no direct evidence for the taxonomic identity of the Luanchuan eggshells; however, they were likely laid by oviraptorids based on their phylogenetic position and their similarities with known oviraptorid eg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