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6篇
  免费   142篇
  国内免费   138篇
测绘学   64篇
大气科学   62篇
地球物理   199篇
地质学   442篇
海洋学   37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88篇
自然地理   7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71.
公元前7年内蒙古包头地区8级地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聂宗笙 《地震学报》2013,35(4):584-603
公元前7年11月11日(汉成帝绥和二年九月丙辰)地震, 由于历史文献记载的不确定性, 长期存在分歧, 也没有学者开展过调查研究, 中国地震目录均未收入. 考古发现包头市麻池周边汉代部分木椁墓中木椁四周填塞的碎砖瓦陶片及文字瓦当, 是房屋毁坏以后的建筑垃圾和日用陶器残片的混合物, 这些房屋是在公元前52年(甘露二年)到公元前33年(竞宁元年)以后在麻池古城(汉五原郡)建成的. 上述房屋的毁坏发生在西汉晚期的墓葬稍前. 房屋毁坏的原因, 可排除自然因素、 战争及人为破坏, 更可能是由于突发性的地震灾害所致. 公元前7年地震正好发生在这一时期, 并使北边郡国30余处坏城郭, 凡压杀400余人. 根据木椁四周填塞碎砖瓦陶片的汉墓分析, 麻池古城房屋、 殿堂遭受严重破坏, 死亡人数达200人以上, 地震及其它天灾人祸, 使麻池古城逐渐衰退, 最后荒废. 结合大青山山前断裂所形成的距今2 000年前的地震形变带遗迹综合分析, 公元前7年11月11日地震宏观震中在麻池一带, 震中烈度为Ⅹ度, 震级达8级, 命名为内蒙古包头8级地震.  相似文献   
172.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西秦岭地区断裂构造系统的特征及与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关系的分析研究,探讨了断裂构造系统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认为虽然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复杂的联合作用的结果,但断裂构造系统及其活动性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形成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这种作用方式有直接和间接之分。西秦岭地区典型的滑坡、泥石流等的形成大多与断裂构造及其活动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1)断裂构造发育的区域一般是滑坡、泥石流高发区;(2)断裂带活动为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物源和结构条件;(3)断裂的地震活动是诱发滑坡的关键因素;(4)断裂带的长期活动形成的构造破碎带和地形高差易于为流水的侵蚀而形成泥石流沟和陡坡地形。因此在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研究中,不应孤立的认识单个滑坡、泥石流的形成与发展,而应把其放在区域地质环境演化中去认识,尤其是把区域断层格架、断层带结构和断层活动性研究作为地质灾害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深入研究,从而为科学认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形成过程、制定科学的灾害的防御和治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3.
鲁西南霾天气个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魏秀兰  王玮  范文锋 《气象科技》2008,36(6):724-727
2007年6月11~13日鲁西南连续3天出现罕见的霾天气过程,为了弄清楚这次霾天气过程形成的天气学原因.利用常规气象资料、探空站资料及自动气象站资料和空气污染资料对这次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霾的形成是多种气象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陆暖高压东移人海,其底部的偏东气流将海上的低温高湿空气向鲁西南输送,是霾形成的有利环流条件;中低层风速较小,且风向随高度逆转,是霾形成的有利风场;大气层结稳定,且低层存在逆温层是霾形成的重要条件;高污染浓度是形成霾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74.
古代建筑遗址赋存于一定的地质环境之中,采用各种工程措施使其适应地质环境变化是遗址保护工程的核心目标。(1)复杂的大地构造格架与特殊的大陆动力学环境,(2)山盆相间的地貌和多样的岩土类型,(3)断裂活动与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和风化等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强烈,(4)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多风、气温较差大和灾害性天气事件频发,(5)生态环境脆弱等是西北地区古代建筑遗址赋存的区域工程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讨论了古代建筑遗址保护工程地质环境区划的原则,提出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工程地质环境区划纲要。  相似文献   
175.
河北承德的大庙斜长岩杂岩体是我国著名的岩体型斜长岩杂岩体,其苏长岩可分为两种类型,即早期苏长岩和晚期辉长—苏长岩。早期苏长岩已发生钠长绿帘角闪岩相变质;晚期辉长—苏长岩变质程度较弱,含有斜长石、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巨晶,主要呈岩墙、岩脉或小岩体侵入于斜长岩杂岩体中,与铁磷矿紧密相关。研究表明:晚期辉长—苏长岩主要由中性斜长石、反条纹长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黑云母、磷灰石、钛磁铁矿和磁铁矿等组成,依矿物含量、成分和结构的差异可分为淡色辉长岩、单斜辉石苏长岩、斜方辉石辉长岩以及含铁磷矿对应岩石。其Ba、Sr和轻稀土富集、Eu弱负异常或无异常特征,表明晚期辉长—苏长岩岩浆不是形成斜长岩的基性岩浆,而是经斜长石分离结晶后的残余岩浆。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晚期辉长—苏长岩可能源自EMI富集的岩石圈地幔,与岩体型斜长岩不存在同源岩浆分离结晶演化的关系。大庙地区晚期辉长—苏长岩的岩浆来源、演化和构造控制的特征对深化研究岩体型斜长岩杂岩体的成因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6.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隔夹层控制油气水运动规律,对于寻找剩余油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本文以N油田TF组2段A油组为研究对象,通过薄片、岩心测试、测井、碳氧同位素等资料综合分析,研究其钙质隔夹层的分布特征、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测井识别特征,并从沉积环境、物质来源、成岩作用相结合的角度分析钙质隔夹层的成因。研究表明,A油组纵向上发育的三套钙质隔夹层主要发育在前滨滩坝沉积微相,顶钙与底钙的岩性以砂质生屑质灰岩为主,中钙为钙质砂岩;三套钙质隔夹层中生物碎屑主要以腕足、腹足、有孔虫为主,含少量棘皮、瓣鳃、红藻、介形虫、苔藓虫等;成岩作用主要为胶结作用,胶结物类型包含早期方解石胶结物、中期铁方解石胶结物、晚期铁白云石胶结物;碳氧同位素分析表明,隔夹层中碳主要来自于沉积过程中的海水,同时有少量来自于大气淡水和有机酸,Ca2+主要来源于生物碎屑,其次为钙长石溶解、铝硅酸盐矿物的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7.
为探究贵州省地震灾害风险薄弱环节,减轻地震灾害风险,以贵州省罗甸县为示范,采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对各乡镇进行危险性分析,开展地震灾害承灾体现场抽样调查,通过层次分析法和问卷调查的方式,首次构建乡镇级别的地震灾害风险和减灾能力指标体系,评估各乡镇地震灾害综合指数和程度,计算各乡镇地震灾害风险指数,确定红水河镇为高风险区、罗悃镇为中风险区、木引等7个乡镇为低风险区,并从建筑物设防、地震地质灾害及水库地震等角度剖析罗甸县地震灾害特点,从农村危房改造、移民搬迁、地质灾害防护及交通等方面提出减小地震灾害风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8.
黔南地区碳酸盐岩的溶蚀试验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聂跃平 《中国岩溶》1984,3(1):39-45
<正> 前言黔南是贵州境内岩溶发育的重点地区,我们在研究其发育规律过程中,实测28条不同时代的碳酸盐岩地层剖面,取样584件,选择其中120件典型样进行溶蚀速度试验。溶蚀速度试验是在一定条件下,对碳酸盐岩岩溶化的模拟试验。用实验的方法解释野外宏观岩溶现象,提供岩溶发育方面的定量数据。  相似文献   
179.
基于参与第六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8个地球系统耦合模式所输出的历史模拟结果,本文通过与观测对比,评估了CMIP6模式对东南印度洋亚南极模态水的模拟能力,并预估了在中等强迫情景和高强迫情景下,该模态水潜沉率、体积及性质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与Argo观测相比,CMIP6模式中南印度洋混合层偏深且上层海洋的位势密度偏小,因此其模拟的东南印度洋亚南极模态水潜沉率偏大而位势密度偏小。不同CMIP6模式之间模拟的东南印度洋亚南极模态水潜沉区存在差异,混合层侧向输入是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此外,在历史模拟和两种情景试验中,东南印度洋亚南极模态水均呈现出潜沉率和体积减小、温度升高、盐度和密度降低的趋势。其中,在高强迫情景下,变化趋势最大,中等强迫情景次之,历史模拟中的变化趋势最小。这表明,辐射强迫越强,东南印度洋海表温度升高和淡水输入增加的趋势越大,导致混合层变浅及其南北梯度减小的趋势越快,东南印度洋亚南极模态水潜沉率、体积和性质变化的趋势也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180.
如何确定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的空间分布并对其进行资源量评价至关重要。瞬变电磁法是陆地金属矿床勘探的重要手段,但海底的崎岖地形、硫化物的复杂结构以及不稳定的近底观测条件为瞬变电磁在海洋中的应用提出了挑战。为验证瞬变电磁方法对热液区硫化物的勘探应用潜力,本文采用了有限元方法,结合大西洋洋中脊TAG热液区实测地形数据和硫化物深部剖面进行三维正演模拟,通过对比仪器在不同位置、姿态、离底高度的正演模拟结果发现:重叠回线探测装置在离底高度小于60 m时,可以有效探测到TAG丘体的高电导率异常。海底复杂地形以及仪器拖曳方式都会对二次场早期响应产生干扰,同时仪器姿态变化也会改变所探测到的响应,这表明,应结合研究区域的海底地形、仪器海底定位以及姿态数据才能更好的对实测瞬变电磁数据进行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