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71篇
  免费   4150篇
  国内免费   6845篇
测绘学   3528篇
大气科学   2598篇
地球物理   3454篇
地质学   11963篇
海洋学   3673篇
天文学   317篇
综合类   1396篇
自然地理   2637篇
  2024年   252篇
  2023年   628篇
  2022年   1157篇
  2021年   1480篇
  2020年   1163篇
  2019年   1238篇
  2018年   1174篇
  2017年   1128篇
  2016年   1160篇
  2015年   1325篇
  2014年   1257篇
  2013年   1526篇
  2012年   1669篇
  2011年   1595篇
  2010年   1528篇
  2009年   1453篇
  2008年   1581篇
  2007年   1409篇
  2006年   1442篇
  2005年   1154篇
  2004年   918篇
  2003年   632篇
  2002年   645篇
  2001年   614篇
  2000年   468篇
  1999年   279篇
  1998年   124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8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6篇
  1965年   3篇
  1957年   4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化工储罐爆炸产生的抛射碎片击中并破坏相邻罐体后,将引发多米诺效应。N guyen破坏概率模型认为,当罐壳受撞击后,残余壁厚小于某个临界值时就会被破坏,并假设该临界残余壁厚为定值,存在不合理之处。本文基于储罐壳体损失面积安全评价方法AP I 579,把撞击形成的复杂凹坑简化为圆锥形,分别针对圆柱储罐、球罐推导出圆锥形凹坑剩余强度系数的求解方法,并根据塑性失效理论确定了罐壳的临界剩余强度系数,由此建立了新的破坏准则。在此基础上,采用蒙特卡罗法进行模拟,建立了新的爆炸碎片对目标储罐的破坏概率模型,与N guyen模型相比,得出的破坏概率偏大,结果更为安全保守。通过对剩余强度系数与无量纲撞击深度和凹坑锥角的变化关系进行分析,证明N guyen模型中临界残余壁厚为定值的假设并不合理,而新的基于剩余强度系数计算的破坏概率更为准确合理。  相似文献   
992.
大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我们研究地震成因,其目的为了地震预报.本文由组成地球物质的化学元素出发,在简单论述理论依据等的基础上,提出构造地震震源地球物质综合化学物理性质变化为主导,由渐变到突变至发震的"突变震源"基本思想;揭示地震可预报性的根本依据是"地震异常变化参数";主张全面地科学地"综合预报地震方法"."突变震源"说,还可用于其它类型地震机制基础之解释.文末采用模拟实验手段具体说明"突变震源"说之地震可预报性的思想、理论与方法.综上所述,本文指出地震成因等问题的研究新方向和地震可预报性.  相似文献   
993.
为了实现大地电磁测深三维高效快速正演算法,本文研究了大地电磁测深积分方程三维正演模拟的理论与方法.首先详细地推导了Fredholm型积分方程;然后给出积分方程的离散方法、并矢格林函数积分的求解方法以及大型矩阵方程的存储与求解方法;最后,通过理论地电模型的计算检验了方法和程序编制的正确性,并展示了几种理论地电模型的数值计算结果,分析其异常特征.算例结果表明,该正演算法在CPU主频为1.81GHz、内存为1GB的计算机上能正确地模拟多个异常体的异常特征;地表电性不均匀体会使地表视电阻率曲线产生十分严重的畸变;TE模式相对TM模式纵向分辨率比较好,而TM模式的横向分辨率较好;随着异常体埋深的增加,反映异常的分辨能力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994.
The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 rupture zone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determining location of epicenter and magnitude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 There is still argument about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e 1842 M7 Balikun earthquake and the 1914 M7 1/2 Balikun earthquake i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in eastern Tienshan. Through field geological survey, we confirm that there exist 3 rupture zones in Eastern Tienshan. These rupture zones, Tazibulake rupture zone on the Jian Quanzi-Luo Baoquan Fault, north of Shanshan, Xiong Kuer rupture zone on the south Balikun Basin Fault and Yanchi rupture zone on the south Yiwu Basin Faul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2 historical earthquakes. Based on historical literature and current geological evidence analysis, we infer that Xiong Kuer rupture zone was produced by 1842 M7 earthquake and Yanchi rupture zone by 1914 M7 1/2 earthquake, while Tazibukale rupture zone may represent another unrecorded historical event. South Balikun Basin Fault disturbs Quaternary stratigraphy which has a 14C age of 3110±30 B.P in the south of Balikun County, ~100km to the east of Xiong Kuer rupture zone, therefore we can't preclude the possibility that Xiong Kuer rupture zone extends to the south of Balikun County. This region overlaps with the meizoseismal area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document, together with the fact that the impact of 1842 earthquake is no less than 1914 earthquake, we believe that the magnitude of 1842 earthquake is no less than that of the 1914 earthquake.  相似文献   
995.
The complete surface deformation of 2015 Mw 8.3 Illapel, Chile earthquake is obtained using SAR interferograms obtained for descending and ascending Sentinel-1 orbits. We find that the Illapel event is predominantly thrust, as expected for an earthquake on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Nazca and South America plates, with a slight right-lateral strike slip component. The maximum thrust-slip and right-lateral strike slip reach 8.3 and 1.5 m, respectively, both located at a depth of 8 km, northwest to the epicenter. The total estimated seismic moment is 3.28 × 1021 N.m, corresponding to a moment magnitude Mw 8.27. In our model, the rupture breaks all the way up to the sea-floor at the trench,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estructive tsunami following the earthquake. We also find the slip distribution correlates closely with previous estimates of interseismic locking distribution. We argue that positive coulomb stress changes caused by the Illapel earthquake may favor earthquakes on the extensional faults in this area. Finally, based on our inferred coseismic slip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calculation, we envision that the subduction interface that last slipped in the 1922 Mw 8.4 Vallenar earthquake might be near the upper end of its seismic quiescence, and the earthquake potential in this region is urgent.  相似文献   
996.
为明确前期风场对太湖北部湖湾水动力及蓝藻水华分布的影响,对2008年9月梅粱湾及贡湖湾水文、水质及气象开展了同步观测,结果表明:受前期东北风影响,梅梁湾及贡湖湾表层、中层及底层湖流流向均顺风向自湾内流向湾外,两个湖湾均不存在补偿流.表层湖流对风场变化响应敏感,而中场及底层流场对风场变化响应存在显著滞时.在偏南风作用下,梅梁湾表层湖流能快速形成顺时针环流.在偏西风作用下,贡湖湾表层湖流流向虽未发生偏转,但是湖流流速显著减小并导致流速沿水体垂向呈递增分布.观测期间水动力强度对太湖北部湖区叶绿素a浓度垂向分层及蓝藻水华水平漂移均具有重要影响.在水动力滞缓水域,蓝藻水华易在水表发生漂移堆积.在水动力强度较大水域,强烈的垂向混合作用能使蓝藻沿水深方向混合均匀,降低水华暴发风险.相对于水动力条件,营养盐对叶绿素a浓度空间分布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997.
水体浮游植物具有捕获利用磷的能力以及沉水植物能够显著抑制水体中藻类生长已得到国内外广泛共识,但相应的潜在机制尚缺乏深入了解.本研究选取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为研究对象,基于室内模拟实验,探讨了沉水植物调控浮游植物捕获磷与过度生长的机制.结果显示,尽管未种植金鱼藻的对照组上覆水中总磷、总溶解态磷和可溶性活性磷的平均浓度均显著高于种植金鱼藻的实验组(约4倍),但是两个系统中这3种磷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均符合S形的对数曲线.实验组藻类密度、有效光量子产量、总碱性磷酸酶活性(TAPA)以及细颗粒碱性磷酸酶活性(细颗粒APA)也远低于对照组.此外,对照组中粗颗粒碱性磷酸酶活性(粗颗粒APA)占TAPA的44.7%,显著高于细颗粒APA.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对照组水体藻类密度对TAPA具有直接的正向作用,而金鱼藻的生长显著弱化了不同形态磷与APA、藻类密度、细菌动力以及光量子产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这说明沉水植物对水体浮游植物生长的调控具有多种策略.  相似文献   
998.
岩石的变形机制是研究岩石圈变形和局部构造活动的重要基础,岩石的微观结构是研究其变形机制的关键。微观层析成像(微观CT)技术可以无损地获取样品内部高精度三维数字化图像,为观测岩石内部结构提供了技术保证。新近发展起来的动态CT技术,使得观测岩石变形过程成为可能。本文利用一组莱塔石灰岩受差应力变形的三维动态CT图像数据,通过图像切割、图像分割等处理步骤,以团簇为基本表征单位,表征不同形状、大小孔隙的动态变化过程,分析对比全部孔隙、大团簇、小团簇和裂隙型小团簇的动态图像。结果表明:随着岩石的压缩变形,其大孔隙在不断地缩小;在变形的初始阶段,靠近施压活塞的样品上部出现了密集的新生小孔隙;当岩石所受差应力到达73 MPa时,其下半部出现了明显的剪切带,具体表现为大量的新生裂隙生成并且新生裂隙集中带与轴向成约45°交角。此前的研究观测到该样品中下部若干压缩带形成的过程;本文通过基于团簇的可视化技术,观测到了高孔隙度岩石变形过程中压缩带和剪切带共同形成的过程。同时,新生的沿剪切带分布的微小裂隙并没有显示与剪切带相同的方向,而是具有各方向均匀分布的特征。该特征可能与岩石内部复杂的局部孔隙结构有关,是值得...  相似文献   
999.
层间隔震技术对于结构竖向不规则以及结构增层等状况有良好的适用性。然而,层间隔震可能出现的较大隔震层变形会带来结构设计的困难。通过在隔震层中设置阻尼元件可以减少变形,但是过大的阻尼出力和过多的数量需求可能导致空间布置和安装不便。惯容元件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该研究提出采用惯容隔震系统作为层间隔震提高能量耗散效率的手段以控制地震响应,同时也给出了基于性能需求的惯容层间隔震的参数优化设计方法。并以一个标准钢结构模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惯容元件的使用显著降低了上部子结构的地震响应和隔震层的变形,惯容系统实现了预期的耗能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冠状动脉数字图像造影(CCTA)是一种有效的无创评估冠脉血管狭窄等病变情况的成像技术,对CCTA的自动筛查评估依赖于冠脉管腔的高精度分割。为探索能够分割出高质量的冠脉官腔的算法,本文进行基于深度学习的端到端分割实验以及基于中心线先验信息结合CCTA灰度特征的冠脉管腔分割实验,其中基于深度学习回归方法的Polar1DMLP模型能够结合中心线先验信息得到较好的分割效果。基于公开数据集Coronary Artery Stenoses Detection and Quantification Evaluation Framework中的78组冠脉截段数据进行训练与验证,在16段数据的验证集上得到MSD(mean surface distance)为0.169 mm,DICE为0.796。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以中心线为导向信息的Polar1DMLP模型能够较好地整合血管CCTA灰度特征,回归出较为准确的冠脉血管内壁管腔轮廓半径,得到较为平滑的冠脉管腔表面模型,本方法有着较大的潜力以及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