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053篇 |
免费 | 5639篇 |
国内免费 | 896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660篇 |
大气科学 | 3807篇 |
地球物理 | 5116篇 |
地质学 | 16018篇 |
海洋学 | 5013篇 |
天文学 | 599篇 |
综合类 | 1991篇 |
自然地理 | 345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04篇 |
2023年 | 776篇 |
2022年 | 1523篇 |
2021年 | 1920篇 |
2020年 | 1506篇 |
2019年 | 1643篇 |
2018年 | 1562篇 |
2017年 | 1545篇 |
2016年 | 1612篇 |
2015年 | 1801篇 |
2014年 | 1697篇 |
2013年 | 2100篇 |
2012年 | 2290篇 |
2011年 | 2218篇 |
2010年 | 2183篇 |
2009年 | 2039篇 |
2008年 | 2215篇 |
2007年 | 1935篇 |
2006年 | 1915篇 |
2005年 | 1588篇 |
2004年 | 1220篇 |
2003年 | 894篇 |
2002年 | 943篇 |
2001年 | 886篇 |
2000年 | 712篇 |
1999年 | 424篇 |
1998年 | 216篇 |
1997年 | 155篇 |
1996年 | 137篇 |
1995年 | 111篇 |
1994年 | 82篇 |
1993年 | 76篇 |
1992年 | 77篇 |
1991年 | 45篇 |
1990年 | 55篇 |
1989年 | 33篇 |
1988年 | 25篇 |
1987年 | 26篇 |
1986年 | 19篇 |
1985年 | 24篇 |
1984年 | 18篇 |
1983年 | 18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11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10篇 |
1978年 | 7篇 |
1965年 | 4篇 |
1957年 | 10篇 |
1954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71.
以黄河源区为研究区域,选取2009年9月该区域的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D)观测资料,结合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基于能量平衡原理,估算了研究区域的逐时陆面蒸散发量。结果表明:在晴天条件下,利用陆表能量平衡系统模型求出蒸散发量的大小;在阴天条件下,利用FY-2D云顶反照率资料,根据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衰减过程,得出地表太阳辐射收支,进而求出蒸散发量的大小。卫星遥感估算的逐时蒸散发量与地面观测值相比,平均相对误差15.2%,估算误差在可接受的合理范围内,为实现陆面蒸散发量的业务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72.
三江源地区土壤侵蚀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江源地区地域辽阔,土壤侵蚀复杂多样.近年来土壤侵蚀加剧,生态环境严重退化.以2000年土壤侵蚀调查的数据成果为基数.并与更新后的2005年数据成果比较,进行土壤侵蚀动态变化分析.对三江源地区不同类型土壤侵蚀区的土壤侵蚀现状做了较全面的分区评价.同时对作为典型区域的黄河源头区12个县的2000年1:10万Landsat 5 TIM假彩色合成影像,通过野外调查建它解译标志来分析该区植被覆盖状况,对该区典型区域的土壤侵蚀现状做了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三江源地区土壤侵蚀的发展趋势做了预测. 相似文献
73.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沉积物输送模式复杂多样,研究发现主要有碎屑流、浊流、砂质碎屑流、碳酸盐岩重力流、块体搬运、河流搬运、深水水道搬运7种类型,它们共同影响着南海北部陆坡沉积物类型和储层分布。其中(砂质)碎屑流沉积、块体搬运沉积、河流供给、深水水道砂是南海北部深水储层的主要成因,而纯粹的浊积岩在该地区发育不广泛。珠江口盆地的深水储层受到河流的供给和后期流体改造的影响,并且存在碳酸盐岩重力流沉积物薄层,证明该地区水动力条件较强;琼东南盆地深水储层分布受到了碎屑流控制和深水水道的影响,相对浅水区来看可能存在分选较好、干净的砂体储层,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74.
基于新的末次冰期冰川均衡调整(GIA)模型,利用有限元算法模拟了盛冰期以来东亚相对海平面的变化,并与观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早期相对海平面上升由盛冰期后全球冰盖消融控制,后期的变化则由地壳黏性均衡调整控制;每个时期的结果均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与地壳均衡作用及远场均衡效应的区域性差异有关;模拟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冰盖消融模型差异的影响,量级在观测误差范围内.此外,利用本文的GIA模拟结果,对东亚海岸历史相对海平面观测进行改正,揭示了华南全新世以来不同阶段的地壳垂直运动,其中3—8 kaBP地壳以较稳定的速率(1~4 mm/a)下沉,之后则以较小速率下降或隆升,推测可能与东南部菲律宾板块的俯冲有关;揭示近千年来粤东海岸和珠江三角洲地壳垂直运动有长期隆升趋势,而近三十年的观测结果则显示下沉,推测该差异与人类活动导致的沉降有关. 相似文献
75.
千佛山断裂是济南市的一条重要隐伏断裂,研究该断裂的具体位置,断裂展布以及断裂的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遥感技术、地球物理勘探(CT)、地质勘察等综合地质与地球物理探测手段,对该断裂地形地貌特征、地质构造特点、地层年代进行研究,分析其地震活动性。结果表明该断层中更新世早中期以来没有明显的活动证据,该断层的活动年代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早期。千佛山断裂的运动性质以张性正断层为主,兼有左旋走滑运动的特点。从断层的几何结构分析,中更新世早中期以前断层经历了多期活动。 相似文献
76.
近惯性内波运动普遍存在于全球大洋中,影响大洋中的质量、动量和能量输送,是大气强迫与海洋混合之间的重要纽带。由于目前海洋深层观测资料的缺乏,对于深层近惯性内波生消演变特征研究甚少。利用2009-2012年的潜标观测资料,采用带通滤波和谱分析方法研究了南海西沙海域深层近惯性内波生成、传播和消亡等演变特征。通过研究发现,南海西沙海域深层存在较强的近惯性振荡,其生成源为台风过境能量输入,绝大部分时段内,近惯性振荡能量在海洋浅层耗散,不向海洋深层传播;仅在少部分时段内,近惯性振荡能量的80%~85%耗散在500 m以浅区域,有大概15%~20%继续向海洋深层传播。 相似文献
77.
利用100°E以东地区通过5%质量控制的392个站逐日降水资料,对近50 a我国东部极端降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以1948—1976年和1977—2008年为研究子时段,讨论前后两阶段东部地区的大气湿位涡差异及大气稳定度状况。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极端降水表现出显著的南北差异;北方尤其是华北东部,极端降水量及其所占降水量比例均有下降趋势,而南方尤其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二者均呈增加趋势。湿位涡呈"南减北增"的趋势,对流稳定度和斜压稳定度在南方均出现变弱趋势,在北方则增强。大气性质的南北显著变化是我国东部地区极端降水呈"南增北减"分布型的一个重要原因。进一步研究表明,高纬度地区300 hPa层在1976年之后表现为温度负距平场中心,使东部地区高空热力性质产生差异,进而影响了对流稳定度的变化;同时冷中心北侧高层西风分量减小,南侧高层西风风量增大,斜压稳定度相应出现减弱和增强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8.
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高其国际综合竞争力,文章在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条件的基础上,针对面临的问题,提出发展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丰富的自然资源、集聚的城市经济和众多的渔港渔村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供优越条件,但该区域发展面临资源要素分散和生态环境压力大等问题;对此,应树立"串珠成链"的发展思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6条重要发展链,即依托高(快)速铁路的"城镇链"、依托高(快)速公路的"产业链"、依托互联网的"创新链"、依托航道网络的"物流链"、依托滨海公路的"旅游链"和依托生态廊道的"生态链"。 相似文献
79.
In the subduction complex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western China, massive blueschist is cross-cut by an eclogite-facies major fluid conduit surrounded by a reaction zone which is mainly composed of omphacite and garnet. Petrological as well as geochemical evidence suggest that formation of the vein and the eclogitic selvage around the vein was caused by fluid infiltration under peak metamorphic conditions of 21 ± 1.5 kbar and 510 ± 30 °C. The combination of whole-rock with mineral trace-element data as well as mass-balance calculations indicate that substantial differences exist between the unaltered host rock and the part of the system which was altered by fluid-rock interaction. These differences include: (1) depletion of mainly large-ion lithophile elements (LILE) and Li of up to 60% relative to their concentrations in the unaltered host rock; (2) an extreme enrichment of CaO (∼115%), Sr and Pb (>300%) in the altered parts of the vein-wall-rock system; (3) redistribution of heavy rare earth elements (HREE) from partly replaced rutile and recrystallized titanite in the blueschist-eclogite transition zone into newly grown garnet rims in the eclogitic selvage around the vein; (4) transformation of high Nb/Ta rutile into low Nb/Ta titanite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preferred mobilization of Nb over Ta; and (5) decoupling of Zr and Hf from Nb and Ta; the latter are depleted by ∼30% relative to the unaltered blueschist host rock whereas the former are depleted by only ∼10%. The prerequisit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Ca-poor blueschist (6-7 wt.% CaO) into Ca-rich eclogite (up to 13 wt.% CaO) was the infiltration of a Ca-rich fluid. The release of trace elements can be attributed to partitioning of these elements into the passing fluid phase during dissolution-reprecipitation processes in the course of eclogitization. The reactivity of the precursor mineral assemblage and the chemical gradients between the reacting and passing fluid of the conduit are mainly responsible for trace-element mobilization in the studied samples. The suite of trace elements released upon fluid-induced eclogitization of the reactive wall-rock resembles that in island arc magmas showing strong enrichment of LIL elements, strong depletions in HFS elements and intermediate concentrations of REE. 相似文献
80.
西秦岭北缘断裂沿"一带一路"交通廊道展布,是南北活动构造带强震丛集发育的节点之一,地震地质灾害风险极高。基于地质调查、测绘与数值分析,查明了断裂在天水地区触发的地震滑坡分布特征,探讨了断裂触发滑坡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1)西秦岭北缘活动触发的巨、大型滑坡为断裂地貌过程的一部分,易在断裂的阶区聚集发育,其枢纽部位也有零星的分布;(2)巨大型滑坡集中于历史极震区内,断裂破裂过程中的近场惯性滑移、远场地震动是主要触发因素,二者耦合作用导致巨大型滑坡在断裂带两侧具有对称分布特征,活动强度由近及远而逐渐变弱;(3)断裂水平滑移、破裂引起的斜坡滑动变形以结构面贯通为主要表现形式,具有强烈的方向效应、近直立断层的区域地震动效应及地震波的山体地形放大效应,这些力学效应在滑坡破坏过程产生断裂结构面、次级羽裂结构面与滑动面,它们协同控制了滑坡的运动;(4)极端降雨触发的泥流是巨大型滑坡堆积体复活运动的主要形式,是现今防灾减灾重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