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67篇 |
免费 | 72篇 |
国内免费 | 29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8篇 |
大气科学 | 124篇 |
地球物理 | 341篇 |
地质学 | 457篇 |
海洋学 | 100篇 |
天文学 | 41篇 |
综合类 | 29篇 |
自然地理 | 76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17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28篇 |
2011年 | 47篇 |
2010年 | 29篇 |
2009年 | 23篇 |
2008年 | 27篇 |
2007年 | 39篇 |
2006年 | 47篇 |
2005年 | 45篇 |
2004年 | 40篇 |
2003年 | 31篇 |
2002年 | 49篇 |
2001年 | 31篇 |
2000年 | 24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29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27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33篇 |
1992年 | 45篇 |
1991年 | 40篇 |
1990年 | 46篇 |
1989年 | 35篇 |
1988年 | 38篇 |
1987年 | 37篇 |
1986年 | 24篇 |
1985年 | 28篇 |
1984年 | 35篇 |
1983年 | 19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23篇 |
1980年 | 27篇 |
1978年 | 7篇 |
1936年 | 4篇 |
1935年 | 6篇 |
1934年 | 4篇 |
1933年 | 4篇 |
1932年 | 4篇 |
192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以位于三峡库区的龙门河森林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综合利用线性光谱混合模型和几何光学模型,基于高光谱遥感数据提取森林结构参数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在研究区地面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通过高光谱数据和混合光谱分解法,获得反演几何光学模型所需的四分量参数,根据背景光照分量与森林植被冠层各参数间的关系,反演得到森林冠层郁闭度及平均冠幅的定量分布图,并利用37个野外实测样本进行结果验证。 相似文献
12.
白垩纪温度较冷的估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垩纪温度较冷的估价B.w.Sellwood等有关白垩纪气候的概念部分基于详尽的地质证据,如不耐寒冷的古生物(如:珊瑚的分布比现在偏极地5-15℃)和特殊气候条件的沉积相的广泛分布。这些资料的解释反映21℃的等温线在纬度上至少向两极移动5°,全球的平... 相似文献
13.
一个缓慢移动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内层状降水区的微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一个中纬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层状降水区的微物理结构,结合雷达、卫星和其他飞机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MCC层状区内某些部位盛行冰晶聚合体,它们分布在相当厚的过冷气层内(0.5—-14℃或更冷).冰晶聚并过程足层状区内降水质点增长的主要机制.它起源于较高较冷的气层,在冰晶聚合体下降途中聚并效率渐趋增强,在0℃层附近形成一大的冰晶聚合带. 层状区中云滴液态含水量一般低于0.3g·m~(-3).0℃层以下降水质点数浓度较低,平均为0.8L~(-1)(2D-P资料)和2.3L~(-1)(2D-C资料),相应的平均体积中值直径分别为1.0和0.6mm.在0—-10c气层内,冰质点平均数浓度为27L~(-1)(2D-P资料)和133L~(-1)(2D-C),远人于0℃层以下的雨滴数浓度,相应的平均体积中值直径为0.8和0.4mm.冰质点数浓度随高度向上增加,在飞机垂直探测的顶部(6600m高度)观测到最大数浓度52L~(-1)(2D-P资料)和289L~(-1)(2D-C资料).冰质点大小则相反,是随高度下降而增大的.在0℃层附近冰晶聚合体较大较多,冰质点中15%以上是聚合体,2D-P探头观测的冰质点平均体积中值直径达1.8mm. 滴谱分析表明,负指数律分布能较好地拟合所有观测的降水质点大小谱分布.对水滴,斜率参数λ平均为17(±3.6)cm~(-1),相对变差不超过20%,在云模式研究中可以近似地假定λ是常数.然而,对冰质点样本,λ值可相差3倍以上,小能当作常数处理.至于截距参数N_0,不论是水滴还是冰晶样本,都是变量,其值可有2—3个数量级之差.但是,N_0与λ之间数值上相关很好,据此可以将降水质点谱简化为单参数分布. 相似文献
14.
刘宝珺 余光明 徐强 G. Einsele W. Frisch 刘光华 J. Wendt A. Wetzel L. Ratschbacher H. P. Luterbacher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1993,(1):32-49
通过对喜马拉雅三叠纪到第三纪区域沉积特征分析,阐明了雅鲁藏布喜马拉雅特提斯造山带从裂谷—被动大陆边缘—前陆盆地的沉积盆地演化史。随着以雅鲁藏布带为代表的喜马拉雅特提斯打开,三叠纪到早侏罗世为特提斯早期裂开的大陆边缘裂谷盆地。早期裂谷中心部位不是现在大陆缝合线的雅鲁藏布一带,而在低分水岭带。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雅鲁藏布江南测为典型被动大陆边缘,其沉积盆地沉降、海平面变化与沉积作用相吻合。晚白垩世到第三纪为前陆盆地演化阶段,从沉积作用可以识别出晚白垩世晚期为造山第一暮,第三纪初为第二幕。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两株琼胶酶高产细菌的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海洋环境中筛选得到两株琼胶酶的高产菌株,通过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反应,确定它们属于弧菌属,通过BIOLOG细菌鉴定系统鉴定,并同弧菌属标准菌株分析比较,确定上方宝剑两株菌都是塔式弧菌(Vibrio tubiashii),这两株菌在碳源利用方面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19.
在西澳大利亚,太古宙这个名词一般应用在早于2400Ma的岩层,这与最近由前寒武地层分会提出的2500Ma界线是有一定偏差的(James,《前寒武纪研究》,7,193—204页:1978)。无论应用那个标准,西澳大利亚地盾的二个最老部分—皮尔巴拉(Pilbara)和伊尔冈地块—在太古宙期间就已清楚确立。上述两个地块均以典型的绿岩—花岗岩类为主所组成,其中许多花岗岩类深成岩由含高比例火山岩同时形成的绿岩带所包 相似文献
20.
Charles W. Slaughter 《国际泥沙研究》2000,(2)
lINTRODUCTIONRangeandforestlandsofnorthwesternNorthAmericahavebeenutilizedforres0urceextracti0nandproductionsinceinitialhuman0ccupationofthecontinent.Intensive"managed"utilizati0nofec0systemsforspecificbenefitsincludingcattle,sheep,t1sh,w00dandagriculturalpr0ductshasbeenong0ingfornearly0ne-and-haIfcenturies.Intensiveresourceproducti0nhasto0oftenbeenacc0mpaniedbyunwanted"sideeffects"includingacceleratederosion,s0illossandsedimentdeliveredoffsitetod0wnstreamlocati0ns,estuariesandoceanicsi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