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1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301篇
测绘学   69篇
大气科学   126篇
地球物理   334篇
地质学   484篇
海洋学   101篇
天文学   50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84篇
  2023年   1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36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21篇
  1980年   28篇
  1978年   7篇
  1976年   5篇
  1936年   4篇
  1935年   6篇
  1934年   4篇
  1933年   4篇
  1932年   4篇
  192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中国唐山实验台阵的近场强震加速度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I.T.),南加州大学(U.S.C.)以及地质调查局(U.S.G.S.)于1981年正式开始了一项中美双边强震观测的合作研究计划。作为这项计划的一部分,1982年6月底在中国唐山地震(1976.7.28,M_s=7.8)的余震区,布设了一个实验性的强震仪器台阵。这个台阵由12台三分量数字磁带记录式强震仪组成。从1982年7月至1983年3月,该台阵共取得了震级M_L=1.2—6.2的133个地震的285张近场加速度记录,其中大部分保留了初至P波和相应的精确到时。 本文介绍了实验台阵的运行情况和所获取的典型的近场加速度记录,展示了1982年10月19日卢龙M_L=6.2地震时距震中仅4公里的地点所获取的十分珍贵的近场加速度记录,其水平向最大加速度为0.23g,竖向最大加速度为0.128g。 本文还根据所获取的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给出了有关震源情况的若干基本数据和近场地震动的衰减规律。  相似文献   
92.
朱家沟矿区采金始于清朝,断续至今仍有群采。地质工作亦几经上下。 区内地表采迹甚多,矿化(体)零星残存,施工困难,采样失真,曾被人们视为“玫瑰”。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正确的地质认识来源于多方面资料的综合或多次工作的反复”。为此,我部于1978年进驻该区,投入比例尺为1/5000测网50×10(米)次生晕工作。其结果:信息清晰,地质效果显著(圈出了找矿靶区,指示了赋矿地段)为  相似文献   
93.
在地球表面进行的气象观测分为两类:感官观测,既不使用测量仪器而仅凭经验估计的观测;以及仪器观测,即借助于测量仪器并通常牵涉到对所得各实际读数进行定正和计算的观测  相似文献   
94.
<正> 本书论及了近年来近景摄影测量重大发展的状况。近景摄影测量并不仅仅涉及地形测图,而是有着广泛应用领域的测量技术。本书在向从事测量和数据获取的专业人员讲述近景摄影测量原理及用途。第一章概述近景摄影测量的起源,早期模拟方法的应用和近期解析技术的发展。当读者将注意力转向实用领域时便知,过去在近景摄影测量精度方面的研究限多,而对时间和费用两个“参数”的考虑则不足。为此,作者强调指出,要使近景摄影测量普遍用于生产过程,则应把研究重点转到时间和  相似文献   
95.
一、前言这篇短文介绍了国际岩石圈计划(ILP)的全球地球科学断面计划(Global Geoscience Transects project,简称GGT)的性质和目的。断面这个词的含义就是要通过综合研究一切可以利用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的信息做出一个横剖面,其深度至少要达到莫霍界面,主要目的是要保证所提供的资料和解释有统一的标准,使得世界不同地区的地壳性质能够直接对比,断面的构制鼓励不同学科的地学家进行地区的和国际的合作,使问题和分歧取得合理的解决,因此希望断面的初步草图能在1989年华盛顿的第28届国际地质会议上展出。  相似文献   
96.
本文利用线性弹性饱水多孔介质中平面应变剪切位错以速度V平隐运动时产生孔隙压力的耦合形变-扩散解,研究了与间歇性蠕动有关的井水位变化。对于大的Vr/2c(其中r是距位错的距离、c是扩散率),其解接近于Wesson(1981)分析由蠕动事件引起的水位变化所使用的去耦弹性解的形式。这两个解之间的差在距断层平面10个扩散长度内(20c/V)是显著的。更准确地说,耦合解预示着位错后面的孔隙压力改变符号,并在数量上比去耦解预期的要小的多。对于泊松比是0.3、Skempton系数为0.8以及剪切模量为30GPa的非泄漏介质,在V=1公里/天、C=1.0米~2/秒时,耦合解预示每滑动一毫米,最大孔隙压力变化13.7kPa(173毫巴)。耦合解的频谱被限制在一个中心值与V成正比和与从观测点到断层的距离大约成反比的频带上。因此,接近断层平面,耦合解占用的频带可能超过了水井反应的范围。耦合解能用来解释Johnson(1973)观测到的和由Wesson(1981)用去耦解模拟的同一与蠕动有关的水位变化。尽管在岩石材料特性和蠕动事件速度方面存在着不确定性,但耦合解预报的水位变化在幅度上可与实际观测到的变化相比。  相似文献   
97.
本文认真分析了地震破裂期间热迁移和流体流动对断层面热、水文学和力学响应的影响。采用数学模拟方法解释热、流体压力和应力场的耦合。结果表明,在地震期间,破裂面受热而达到孔隙流体热膨胀所需要的温度,热膨胀可抵消因流体流动产生的流体损失率和因孔隙膨胀产生的流体容积变化。这种条件一旦确立,孔隙流体增压和剪切强度迅速降低到足以将孔隙流体的热增压维持在岩石静压力值附近。如果初始流体压力是静水压力,那么破裂面上达到的最终温度将随深度而增加,这是因为达到接近岩石静压力值以前能够发生比较大的温度上升。热增压的速率主要取决于周围多孔介质的水力学特点、断层面的摩擦系数和滑动速度。如果渗透率超过10(-15)米~2,或多孔介质的压缩率超过10(-8)/帕,那么热增压起重大作用以前断层面上可能会发生摩擦熔融。如果摩擦系数低于10(-1);并且滑动速度低于10(-2)米/秒,那么在地震期间断层面上的热增压或摩擦熔融是否能引起断层动力剪切强度的降低尚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98.
On the basis of exhaustive researches on the facies sequences and depositlonal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various depositional systems, the genetic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the extensional rifted oceanic basin, which has undergone strong structural destruction, has been reconstructed by means of dynamic genetic stratigraphic analysis. Five depositional episodes have been distinguished from various isochronous stratigraphic boundaries and stratigraphic sequences with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each depositional episode analysed in detail. The tectonic paleogeographic environment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stages of each depositional episode has been reconstructed for individual depositional system tracts. And 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this rifted basin has been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initial rifting and oceanization of continental crust, stretching and spreading of the basin, subduction and basin differentiation, and convergence and collision. A NNE-trending intracontinental soft collision sutur  相似文献   
99.
已经被用来(而且目前仍在继续使用)标定澳大利亚东南部的Lachlan褶皱带(LFB)中S-型花岗岩的一些标准在本文中又做了评述,而且与北美西南部的各种过铝花岗岩进行了比较。根据一些不充分的资料,其中的某些花岗岩已被归类为S-型花岗岩。实际上在LFB中所有的体积巨大的S-型花岗岩是近地表的岩基花岗岩,它们通常与S-型火山岩组合在一起,而不与区域变质岩和混合岩相伴生。这些花岗岩强烈地过铝,堇青石的存在则为一证据。含有原生白云母的花岗岩是很少见的。由于在沉积源岩的形成过程中化学风化作用的结果,所有这类花岗岩是低Na、Ca和Sr的。北美西南部不同时代的过铝花岗岩则有明显的差异。这些花岗岩很少含有堇青石(在LFB中,为S-型花岗岩的一个标志矿物),但是其中的某些花岗岩具有进一步演化的特点,以致结晶出富含Fe—Mn的石榴石。这些花岗岩主要是二云母花岗岩,与LFB中大多数过铝花岗岩相比,其结晶作用发生在水(?)度较高及深度更深的环境下。含堇青石的火山岩(S-型)至今未见报导。北美西南的过铝花岗岩总体上来讲是高Na的。这些岩石的某些具有奥长花岗岩的亲缘性,其母岩浆似乎很象是从遭受过改造的玄武质岩石经部分熔融而产生的。局部出现的某些过铝花岗岩(边缘至准铝型)可能是由于高层位的I-型花岗岩混染所造成的。这些岩石不是S-型花岗岩。到目前为止,仍没有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证实北美西南部过铝花岗岩是S-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100.
糜棱岩中相对坚硬矿物的碎斑通常具有由重结晶物质的尾部所决定的内部单斜对称性。碎斑及其尾部称为‘碎斑体系’。它可以作为有价值的旋涡方向指示物。根据尾部的几何特征可把碎斑体系分为σ-型和δ-型。σ-型有楔形重结晶的尾部,其中线分布在平行于尾部包含体系对称轴的参照面的两侧对边上。σ-型进一步分为σa-型,这种碎斑在相对均匀的基质中是孤零的;和σb-型,其碎斑是与基质中的剪切带叶理相伴出现。典型的σ-型有细长的重结晶的尾部,它的中线横穿邻近碎斑的参照面。接近碎斑的基质物质经常出现湾形,尾部还呈现了明显弯曲。糜棱岩中碎斑体系是与碎斑相邻其质中非共轴流动使碎斑外壳中相对弱功力重结晶颗粒集合体改变其形状而发育起来的。这一习性已在剪切箱的实验中被模拟。利用嵌入硅质油灰的刚性圆柱体周围的波动标志线进行简单剪切实验。这个实验是在不同变形速率条件下逐渐减小刚柱直径去模拟重结晶速率(R)相对变形速率(γ)的变化。R/γ比值决定发育何种碎斑体系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高R/γ值时,从碎斑流开的重结晶物质不断地被新生颗粒听补充,同时发育了楔形的σa-型尾部。低R/γ值时,相对地没有多少新生颗粒补充到变细的尾部。由于碎斑的旋转运动产生的牵引作用使尾部偏转。此外,大多数碎斑系统在低剪切应变时是σa-型或不显单斜对称,而σ-型仅在剪切应变中发育。复杂的碎斑体系以两个世代的尾部为特征。可在很多所研究的天然剪切带中见到,在模拟剪切带中由于不稳定的R/γ,也可以形成。用单个的σa-型和σ-型碎斑体系做为旋涡方向的指示物的使用条件是:体系应有一个单斜对称;基质颗粒粒度应小于碎斑的粒度;基质组构是均匀的;变形史简单以及在垂直于糜棱岩中推测的总旋涡向量的切面上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