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77篇
  免费   326篇
  国内免费   991篇
测绘学   217篇
大气科学   511篇
地球物理   1695篇
地质学   1978篇
海洋学   491篇
天文学   203篇
综合类   147篇
自然地理   552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96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193篇
  2011年   295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223篇
  2007年   244篇
  2006年   240篇
  2005年   223篇
  2004年   216篇
  2003年   165篇
  2002年   186篇
  2001年   146篇
  2000年   167篇
  1999年   91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99篇
  1995年   103篇
  1994年   106篇
  1993年   145篇
  1992年   158篇
  1991年   156篇
  1990年   161篇
  1989年   119篇
  1988年   142篇
  1987年   123篇
  1986年   78篇
  1985年   84篇
  1984年   96篇
  1983年   63篇
  1982年   47篇
  1981年   44篇
  1980年   68篇
  1974年   14篇
  1959年   16篇
  1958年   28篇
  1957年   26篇
  1956年   20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31.
The great majority of the Palaeozoic orogenjc belts of Central Asia are of the intercontinental type, whose evolution always follows a five-stage model, i.e. the basal continental crust-extensional transitional crust-oceanic crust-convergent transitional crust-new continental crust model. The stage for the extensional transitional crust is a pretty long, independent and inevitable phase. The dismembering mechanism of the basal continental crust becoming an extensional continental crust is delineated by the simple shear model put forward by Wernike (1981). The continental margins on the sides of a gently dipping detachment zone and moving along it are asymmetric: one side is of the nonmagmatic type and the other of the magmatic type with a typical bimodal volcanic formation. In the latter case, however, they were often confused with island arc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ive-stage process of the crustal evolution of some typical orogenic belts in Xinjiang.  相似文献   
532.
陆地生态系统和气候系统紧密相关,特别是植物,土壤和大气圈之间的碳循环。已有人提出气候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调整循环,使大量的碳沉淀提供给陆地生态系统,但直接证据很有限。估计了稳定气候态之间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碳储备变化,但对生态系统碳流动对短期气候变化的动力响应不了解得不够充分。用一个陆地生物持球化学模式,配合一个一般的循环莱模拟短期气候变化,定量研究1861-2070年大气CO2气候引起的短期生  相似文献   
533.
534.
535.
The MOx instrument was developed to characterize the reactive nature of the martian soil. The objectives of MOx were: (1) to measure the rate of degradation of organics in the martian environment; (2) to determine if the reactions seen by the Viking biology experiments were caused by a soil oxidant and measure the reactivity of the soil and atmosphere: (3) to monitor the degradation, when exposed to the martian environment, of materials of potential use in future missions; and, finally, (4) to develop technologies and approaches that can be part of future soil analysis instrumentation. The basic approach taken in the MOx instrument was to place a variety of materials composed as thin films in contact with the soil and monitor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nges that result. The optical reflectance of the thin films was the primary sensing-mode. Thin films of organic materials, metals, and semiconductors were prepared. Laboratory simulations demonstrated the response of thin films to active oxidants.  相似文献   
536.
537.
对土壤温度的季节性变化,曾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如何区分气象因子和土壤物理特性对地温的影响感到因难。本文通过实例证明,至少在英国,后者的影响和前者相比是次要的;其次的难题是所能得到的多数土壤温度资料是09时(世界时)的定时记录。本文指出,仔细考虑所能得到的有限的连续观测资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难题。最后文章指出,在夏天,土壤温度随海拔的升高而大辐度的下降(比气温降得快),在冬天,地温随海拔的升高降温减慢,有时甚至增温,多数情况下,比气温降温小,这些重要的现象,认为可以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538.
约30年来,杰弗瑞斯一布伦(J-B)时距曲线被认为是最准确的标准时距曲线.但观测到的地震波走时在3—4秒时很少与J-B时距曲线所给定的值一致.在地震工作者中就爆破和地震所观测到的地震波走时不同的原因进行过争论,大多数学者认为走时之所以有差别是由于爆破时观测的精度较高所致.为了提高时距曲线的精度,也就是建立全球平均状态的时距曲线,必须考虑不同震中区的速度特点.而J—B时距曲线所利用的地震大多属于太平洋地震带,不能作为全球的平均值.1968年得出的时距曲线虽然用了278个地震和13个爆破的资料,但时距曲线在纵坐标中的位置是根据美国中部地区和上地幔构造模型确定的,因此,也不能作为全球的平均值.  相似文献   
539.
美国地质调查所研究成了一种测量He含量的车载质谱仪。该仪器在已知铀矿区作了试验,并在土壤气和水中都发现了He异常。气体样品收集在注射器式取样器里,然后注入到质谱仪中作He分析。仪器以10ppb的灵敏度每天可做100多次分析。在科罗拉多州维尔德郡所进行的详细研究表明,根据土壤气体的He值所编绘的等值线图,能圈定出异常区,同时异常相对矿体沿地下水的下流方向有所偏移。其它研究包括如下地点:科罗拉多州杰弗逊郡舒瓷兹瓦尔德铀山矿,那里He异常可能与地质构造有关;新墨西哥州安布罗西亚湖附近的地区,那里He异常位置与地下水运动有关;周日效应试验结果表明,He的变化甚微,可能与土壤湿度有关。  相似文献   
540.
对比了海城前震系列与其周围同期震群的异同.两者的震源空间分布都比较集中,一般只有几公里的尺度.发震机制都比较稳定.但有些震群在其主要地震发生后,机制变化较显著,借此有可能识别一部份震群.但也有些震群其机制的稳定性始终不比海城前震系列差,因之借此无法识别前震系列.频次的分布两者也有非常相似的震例.总的印象是有些震群在晚期有可能识别,但未发现有确认前震(系列)的肯定判据.这一初步的结论仅仅是由于我们分辨技术的局限,抑是具有成因上的深刻含义是很值得思考的.最后引入了震级序列的缺震特征,借此可以判断系列的高潮是否已经渡过.这对(从其他证据认识到的)具有大震危险的地区,利用前震系列来改善大震临震时刻的机率性判断是有用的.注意到频次分布中有相隔12小时的低值点,对比就地的固体潮具有较好的同步性,说明固体潮可能对前震系列以及震群具有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