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77篇
  免费   326篇
  国内免费   991篇
测绘学   217篇
大气科学   511篇
地球物理   1695篇
地质学   1978篇
海洋学   491篇
天文学   203篇
综合类   147篇
自然地理   552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96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193篇
  2011年   295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223篇
  2007年   244篇
  2006年   240篇
  2005年   223篇
  2004年   216篇
  2003年   165篇
  2002年   186篇
  2001年   146篇
  2000年   167篇
  1999年   91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99篇
  1995年   103篇
  1994年   106篇
  1993年   145篇
  1992年   158篇
  1991年   156篇
  1990年   161篇
  1989年   119篇
  1988年   142篇
  1987年   123篇
  1986年   78篇
  1985年   84篇
  1984年   96篇
  1983年   63篇
  1982年   47篇
  1981年   44篇
  1980年   68篇
  1974年   14篇
  1959年   16篇
  1958年   28篇
  1957年   26篇
  1956年   20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91 毫秒
391.
圆弧形凹陷地形表面覆盖层对入射平面SV波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Fourier Bessel级数展开法,给出了表面具有覆盖层的圆弧形凹陷地形对入射平面SV波散射问题的一个解析解,并利用该解分析了不同深宽比凹陷地形表面覆盖层刚度和厚度对入射SV波的影响.结果表明,凹陷地形表面覆盖层的存在,即使厚度很薄,也会显著增加对入射SV波的放大作用,该放大作用可达到单一凹陷地形的2.5倍以上.覆盖层刚度和厚度的变化对入射平面SV波也具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392.
足尺磁流变阻尼器的建模及动态特性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在过去三十年左右的时间里,结构保护系统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普遍关注.这种保护系统可以用来降低自然灾害(如地震、强风)对上木工程建筑的损害.由于磁流变阻尼器机械结构简单,动态范围大,能耗低,回复力大,鲁棒性良好,能够在满足不同工程项目需求的同时提供有效的结构抗震抗风手段,目前它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半主动结构减震装置.本文首先介绍了磁流变液体和装置的主要特性和优点,建立了磁流变阻尼器的伪静力轴对称模型,并将其结果和平行板模型以及阻尼器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尽管伪静力模型对于阻尼器的设计十分有效,但是它们还不足以描述阻尼器的动态特性.对实际工程应用来说,动态响应时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性能指标.文章还讨论了影响磁流变阻尼器动态响应时间的因素,建立了基于Bouc-Wen模型的阻尼器动态模型.同时文章也提出了优化阻尼器动态响应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其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393.
中国西南天山山前的晚新生代构造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天山是研究现今陆内造山作用及过程、陆内变形、陆内强震及其预测等大陆动力学问题的理想实验场。西南天山和塔里木之间的新生代褶皱-逆断裂带基本上由一南冲弧形推覆构造系统和一向北反冲的构造系统组成,由北而南主要由以下4个运动学单元组成:(1)新生代复活的喀拉铁热克山-天山南脉古生代造山带,其快速变形和抬升可能起始于23-26Ma前,持续至13-16Ma前。(2)向南逆冲的西南天山前陆薄皮主冲断带,包括木兹杜克弧形薄皮推覆体和依柯冲断带,前者代表了向南薄皮逆掩的天山型岩系,地表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的飞来峰群,在14Ma前曾有过大规模活动,最小缩短量约为20-35km,最小缩短速率为1.4-2.8mm/a;后者代表了向南叠瓦状薄皮逆冲推覆的前陆古生代基底(塔里木地台型沉积岩系)卷入构造,其西段在距今14Ma时曾有过强烈活动。两者共同组成了一复杂的双重构造;新生代地层也卷入变形。(3)喀什-阿图什弧形反冲褶皱-逆断裂带,由3排向北(天山)反冲的左阶雁列展布的第四纪地表滑脱褶皱组成,仅在大山口以西发育。该构造带形成于距今约1.4Ma以后。依什拉克喀拉乌尔断裂以南,博古孜河剖面的最小缩短速率约为5.8mm/a,翁库尔剖面的最小缩短速率约为8.6mm/a。(4)塔里木克拉通下盘块体,向北西方向缓倾,内部变形较小。里木块体西北存在明显的不均匀性,其学问基底高角度逆断裂和走滑断裂控制了盆地新生代沉积的厚度,导致西南天山前陆冲断带的地形地貌、地层、构造变形样式、变形时间以及变形缩短量沿走向的巨大差异性。迈丹-喀拉铁克断裂和阿图什断裂带均为岩石圈规模断裂,研究区的中强地震主要发生在这两条断裂带以及它们之间的西南天山前陆冲断带上。  相似文献   
394.
引言在地震前兆观测中 ,正确地认识和排除观测资料中的各种干扰是准确捕捉地震异常信息的前题。红山地震台地倾斜观测资料中较为明显的干扰有风扰 (通过风压使山体产生形变和洞室内气流变化对观测仪器产生的干扰 )、人员进入观测洞室产生的干扰 (由于体重负荷、气流扰动、洞温变化等产生的干扰 )等。我们还发现架设在同一山洞的 SQ- 70型水平摆地倾斜仪和FSQ型长水管地倾斜仪均记录到一种特殊干扰 ,此干扰在两台仪器上表现出时间同步、形态相似 ,且幅度大、持续时间长 ,严重地破坏了正常的固体潮汐形态变化 ,使观测资料的内精度降低 ,给地…  相似文献   
395.
论硅酸盐晶体结构中配位多面体的功能性替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硅酸盐的比较晶体化学研究表明,在某些含钛(锆)的硅酸盐的晶体结构中,有Ti—O(Zr-O)八面体和四方单锥对Si-O四面体的功能性替代现象存在.因此它们可以称为钛硅酸盐和锆硅酸盐.比较方石英与钙钛矿、长石与石榴石的晶体结构,情况类似,也表明存在四面体SiO4(AlO4)被八面体SiO6(AlO6)功能性替代的现象.作为一个新概念,提出了配位多面体功能性替代以利对比有关的晶体结构.  相似文献   
396.
在压力3 GPa, 温度1450~1600 K, 应变速率10-4~10-5 s-1条件下, 对深俯冲带和上地幔中两种重要岩石(榴辉岩和方辉橄榄岩)的流变性质进行了实验研究, 获得了榴辉岩在超高压条件下的流变参数, 应力指数为3.4, 活化能为480 kJ/mol, 活化体积为12 cm3/mol. 实验结果表明具有中等石榴石含量榴辉岩的流变强度与方辉橄榄岩的流变强度在上地幔浅部条件下基本相当, 是多晶绿辉石岩强度的2~3倍和多晶石榴石岩强度的一半. 随榴辉岩中石榴石含量的逐步增加, 岩石的整体流变强度也不断增大. 在实验研究基础上, 计算了不同板块汇聚速率条件下深俯冲大洋岩石圈在不同深度层次上的流变强度, 以及橄榄岩和榴辉岩上地幔流变强度随深度的变化. 研究表明, 俯冲洋壳从下覆的上地幔拆离出来最有可能发生在缓慢俯冲的热俯冲带中; 而快速俯冲的冷俯冲带, 俯冲地壳与上地幔之间在强度上是耦合的, 发生拆离的可能性不大. 过渡带是上地幔中除岩石圈地幔外的高强度和高黏度层.  相似文献   
397.
1 ВведениеВсвязистем,чтоРеспубликаУзбекистанрасположенанасейсмоактивнойтерриторииЗападногоТянь- Шанябольшуюважностьимеютвопросысейсмическогорайонированияипрогнозированияместа,силыивременисильныхземлетрясений. СэтойцельювИнститутесейсмологииАНТУзБылпрове…  相似文献   
398.
冲沟侵蚀是中国西部山区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小流域研究表明,黄河和长江中的泥沙主要是冲沟侵蚀引起的。目前,长江上游80%的冲沟因被幼林草植被覆盖而处于非活跃期。到底这些冲沟系统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未来的暴雨和径流是否会激活这些冲沟系统?土地利用与景观结构对冲沟系统的发生、演变有何关系?基于这些问题,近几年来在中科院山地环境学“百人计划”和“国外引进杰出人才”项目及德国洪堡基金的资助下,中德科学工作者进行了合作研究。本文介绍了长江上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冲沟发生、演变的部分研究成果。我们在西昌安宁河干暖河谷选择了两个冲沟系统一个位于西溪乡长山岭,一个位于大青梁子。为了定量评价土地利用对冲沟发育的影响,我们对研究小流域的航片、土壤剖面、泥沙堆积与土地利用历史等进行了详尽的综合对比分析。同时,对两个冲沟系统的大小和土壤流失的体积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调查、测定和计算。据此,获得了研究流域的冲沟侵蚀速率。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上游数百年的持续景观演变,尤其是20世纪中期人为强烈的不合理农业垦殖和利用土地,造成了四川西南部大量冲沟系统的形成和发展,研究流域的冲沟侵蚀速率高达375t/hm2*a-1。采取成功的水土保持措施以控制冲沟侵蚀,对中国西南山地退化环境的生态修复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99.
1 IntroductionSalinization is one of the major problems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in relation to land use and in particular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1]. Excessive salinity leads to toxicity in crops and reduction of the availability of water to crops, by reducing the osmotic potential of the soil solution[2]. Movement of soil water induces solute transport, and solutes are transferred towards the ground surface by the upward soil-water movement caused by evaporation, resulting in an accu…  相似文献   
400.
通过叠加长周期水平分量地震图绘制了大尺度的410和660km地震波速度间断面的形貌图,数据由全球数字地震台网(GDSN)(1976~1996)、地震学联合研究协会-国际部署加速度仪(IRIS-IDA)(1988~1996)和地球透镜计划(Geoscope)台网(1988~1996)提供。来自这些间断界面的下底面反射波是SS震相的前驱波,可用它们的到时来获得各反射界面深度的全球变化。我们分析了13000多个地震记录,这些地震的震级m_o>5.5,震源深度<75km,震中距范围在110°到180°之间。我们拾取并校核SS震相,然后沿间断面反射波理论走时曲线对记录进行叠加,获得了416个半径为10°的等间距覆盖的叠加记录;几乎所有覆盖区的叠加记录都可以看到清晰的410和660km的反射面,而在大约一半的覆盖区可以看到520km的反射面。每个叠加记录上都可量取SS到时与前驱波的走时差,并使用模拟重采样方法获得其不确定性的估计。然后相对于40s周期的各向同性的初始地球参考模型(PREM)计算了间断面的深度,其中地表地形和地表厚度变化校正用Mooney等(1995)的CRUST5.0模型,上地幔S波速度的非均勻性校正用Masters等(1996)的S16B30模型。间断面形态的结果图象比之以前的研究具有更完整的覆盖;相邻覆盖之间观测深度高度相关,并且显示出大尺度的形态变化。660km间断面显示了约38km峰-峰起伏,其区域性的凹陷与环太平洋地区现今和过去的消减带地区密切相关。410km间断面的大尺度形态变化幅度小,与660km界面上的形态变化大不一致。过渡带厚度W_(TZ)按410和660km间断面之间的距离来计算,活动消减带地区(如千岛群岛、菲律宾群岛和汤加群岛)最厚,在南极洲和中太平洋的大部分地区都较薄。W_(TZ)的空间变化与洋-陆差异不相关,但大致与S16B30的过渡带速度相关,这同两种类型的共同热源相一致。小幅度起伏的520km反射界面更难分辨,但就优先观测到的具有大多数资料的那些反射点覆盖来看,它具有一定的全球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