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69篇
  免费   680篇
  国内免费   1125篇
测绘学   512篇
大气科学   580篇
地球物理   726篇
地质学   2000篇
海洋学   762篇
天文学   140篇
综合类   350篇
自然地理   504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225篇
  2021年   246篇
  2020年   217篇
  2019年   273篇
  2018年   237篇
  2017年   200篇
  2016年   252篇
  2015年   236篇
  2014年   253篇
  2013年   211篇
  2012年   235篇
  2011年   284篇
  2010年   271篇
  2009年   235篇
  2008年   227篇
  2007年   205篇
  2006年   170篇
  2005年   169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48篇
  2002年   210篇
  2001年   169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102篇
  1998年   75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夏季辽东湾西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夏季辽东湾西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作者于2009年8月对六股河口外海域15个站位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整个研究海域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124种,其总平均丰度为(2824±1537)个/m2,总平均生物量为(22.01±38.58)g/m2。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所确定的前三位优势种一致,分别为二齿半尖额涟虫(Hemileucon bidentatus)、深钩毛虫(Sigambra bassi)和独指虫(Aricidea fragilis),其余优势种存在细微差异。各站位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呈现河口和中部海域低,近岸和外围海域高的分布规律。在50%相似度水平上,可将研究海域划分为4个群落。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域底栖环境整体清洁,底层水环境因子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22.
123.
通过对国际上的政治地理学旗舰性杂志《Political Geography》2005-2015年期间391篇成果的分析,总结出国际政治地理学研究的主要研究议题为:边境与边界,环境政治,空间与尺度,领土和主权以及安全问题,选举地理,社会和文化政治,其中空间与尺度,领土和主权以及安全问题,社会和文化政治几个方向研究成果占较大比例,而其他三个方向则相对较少.通过研究方法分析发现,国际政治地理学主要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尤其是民族志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定量分析的使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最后,从该杂志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机构两个方面的分析归纳出:欧美主导的发达国家(尤其是英国和美国)对世界政治地理学话题的学术霸权与世界南,北差异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中国综合国力日渐增强,参与国际事务能力不断提高以及作为新兴的地缘政治力量崛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政治地理学经世致用之能亟待被展现.因此,中国政治地理学发展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势必将越来越洪亮.  相似文献   
124.
Scapharca broughtonii is a commercially important and over-exploited specie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its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43 novel polymorphic microsatellites were isolated and characterized. The number of alleles per locus ranged from 3 to 22 with an average of 6.93, and the observed and expected heterozygosities varied between 0.233 and 1.000, and 0.250 and 0.953, with an average of 0.614 and 0.707, respectively. Three highly informative multiplex PCRs were developed from nine of those microsatellites for S. broughtonii. We evaluated and validated these multiplex PCRs in 8 full-sib families. The average 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 (PIC) was 0.539. The frequency of null alleles was estimated as 3.13% of all the alleles segregation based on a within-family analysis of Mendelian segregation patterns. Parentage analysis of real offspring demonstrated that 100% of all offspring were unambiguously allocated to a pair of parents based on 3 multiplex sets. Those 43 microsatellite loci with high variability will be helpful for the analysis of population genetics and conservation of wild stock of S. broughtonii. The 3 sets of multiplex PCRs could be an important tool of pedigree reconstruction, population genetic analysis and brood stock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25.
该文以济宁市环境承载力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影响环境污染状况、环境治理状况、人口状况、经济发展状况、自然资源状况、物耗能耗状况等19个指标中,提取出影响环境承载力动态变化的3个主成分,对济宁市环境承载力年际变化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6—2010年,济宁市环境承载力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该研究评价结果较好,可以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开发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6.
127.
128.
129.
脐带缆在潜器下放过程中的运动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潜器在下放布置过程中需要考虑变长度的脐带缆对其运动的影响,在考虑流的情况下,对脐带缆的有限差分模型进行了改进,并采用最小二乘方法求解由时间和空间上的中心差分格式离散后的非线性方程组。为了验证模型改进的有效性,将潜器在均匀定常流中水平匀速直航时的数值解与该特殊情况下的解析解进行比较,两组解的吻合不仅证实了模型改进的有效性,而且表明上述数值计算方法是可靠且有效的。在潜器下放布置运动给定的情况下,脐带缆的运动仿真结果表明,潜器姿态角的调整会对拖曳点处的缆绳张力大小和变化趋势产生显著的影响,流在改变缆绳空间形状的同时引起了缆绳对潜器作用力和力矩的非线性和时变性,脐带缆总是阻止潜器自身动力对运动速度和姿态角的改变,且对纵荡运动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30.
This study identified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SSDS) of seismic origin from lacustrine sediments in the late Quaternary paleo–dammed lake at Tashkorgan, northeastern Pamir. The observed deformation structures include sand dykes, liquefied diapir and convolute structures, gravity induced SSDS, and thixotropic pillar and tabular structures. We conducted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morphology, formation and trigger mechanisms of pillar and tabular structures formed by liquefaction of underlying coarse sand and thixotropy of the upper silty clay. The regional tectonic setting and distribution of lacustrine strata indicate that the most probable trigger for the SSDS in lacustrine sediments was seismic activity, with an approximate earthquake magnitude of M6.0; the potential seismogenic fault is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Kongur normal fault extensional system. AMS 14 C dating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SDS were formed by seismic events occurring between 26050±100 yr BP and 22710±80 yr BP, implying intense fault activity in this region during the late Pleistocene. This study provides new evidence for understanding tectonic activity and regional geodynamics in wester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