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102篇
测绘学   62篇
大气科学   72篇
地球物理   77篇
地质学   195篇
海洋学   55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5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城镇防沙是在国家需求推动下产生的新领域,在没有形成自身理论体系的情况下,只能以风沙物理学、治沙工程学、恢复生态学,以及沙漠化防治和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与技术为基础,通过工程实践和理论研究逐步建立城镇防沙理论体系。初步总结出的城镇防沙理论体系包括风沙灾害成因与区域风沙流场特征、城镇周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防沙工程体系优化配置、防沙工程效率评估与预测4个分支领域,14项主要研究内容和9个支撑学科;技术体系包括8个分支技术领域和一个总目标(即:城镇防沙技术优化模式)。除青藏高原外的城镇防沙技术模式具有圈层结构特征,第一圈层都是以市(镇)区为核心的绿化景观带。对于地处半湿润风沙区外缘的城镇,第二圈层为高效农牧业生产区,第三圈层为生态涵养圈,第四圈层为封禁保护圈。对于半湿润风沙区内部的城镇,第二圈层为农牧业生产与沙丘封禁区,第三圈层为封禁保护圈。对于半干旱风沙区城镇,第二圈层为沙丘(地)封禁与农牧业生产区,分为近郊设施农业圈、远郊沙丘(地)封禁与农牧户独立生产圈两个次级圈层,第三圈层为沙丘(地)封禁保护圈。对于干旱风沙区城镇,第二圈层为节水灌溉农业区,第三圈层为外围防护带,第四圈层为封禁保护带。对于地处青藏高原山间盆地的城镇,防沙工程一般采取近郊“防护林带+人工草地+灌溉系统”,外层为“沙障+防护林带+人工草地+灌溉系统”,再外层为“防护林带+草地改良+封禁保护”的布局模式。对于地处青藏高原河流宽谷的城镇,防沙工程技术模式在宏观上根据河道走向布局,局部充分考虑防沙治沙与河道整治、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治理有机结合,细节上依据沙尘源地类型和分布地貌位置选择防沙技术。  相似文献   
52.
土地利用变化对延安市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莎  刘康  冀文慧 《地下水》2011,(1):154-157
利用延安市2001-2007年土地利用基础数据,计算土地利用动态度,并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基础上,结合谢高地等的中国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计算出延安不同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并依此尝试计算延安市2001年至2007年延安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研究发现,2007延安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将达到424.28亿元,比2001年增加28.79亿元,增长率为7.28%;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敏感性指数(CS)均小于1,表明其对生态系统的价值变化是缺乏弹性的。  相似文献   
53.
传统的机械式电位器控制电路难以满足高精度的信号调节要求,而且具有调节不方便、体积大、重复性差等弱点;为此,利用USB即插即用的优点,设计了基于USB的DCP控制电路;这里详细介绍了USB设计模块、DCP控制模块、固件程序设计和应用程序设计;测试结果表明:该设计是成功的,在输入1 V的正弦信号情况下,输出信号的调节精度可达1 mV,实现了输出信号的高精度调节,具有一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4.
利用无人机灾情快速获取系统,以玉溪县城为工作区域,进行无人机区域航拍试验.通过开展无人机任务单元参数、飞行参数等试验,获得不同成像分辨率要求的最佳任务单元配置参数和飞行参数,获取高质量玉溪城区全景图像.试验证明,无人机灾情获取系统能够为应急救援决策和指挥等提供实时灾情信息,可显著增强快速响应能力.  相似文献   
55.
Wu  Sha  Wang  Qing  Wang  Xu  Guo  Ruixue  Zhang  Tongwei  Pan  Yongxin  Li  Feng  Li  Ying 《中国海洋湖沼学报》2021,39(6):2082-2096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 Based on analysis of gene structure of mamXY operon in Magnetospirillum gryphiswaldense strain MSR-1, we constructed a mamZ deletion mutant strain (ΔmamZ)...  相似文献   
56.
在跨孔条件下,利用积分方程法计算了孔区内外不同位置、不同产状的三维椭球体模型视电阻率异常。根据所得的典型数值模拟结果,借助视电阻率异常信息剖面图,对异常进行研究,总结了异常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和认识了其他模型的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57.
本研究以硫酸镁作为麻醉剂,比较了在不同水温条件下硫酸镁对仿刺参幼参的麻醉效果,分析了不同浓度硫酸镁对仿刺参幼参的麻醉效果。实验水温设置11℃、13℃、15℃、17℃、19℃和21℃六个温度梯度,实验用仿刺参幼参规格分为大规格(L)40.26±1.84g、中规格(M)21.83±1.72g、小规格(S)11.03±1.63g。实验结果显示:1.在硫酸镁麻醉剂浓度相同时,仿刺参规格越大麻醉所需时间越长,复苏时间却越短;随着麻醉剂浓度增加,对仿刺参幼参麻醉时间相应缩短,但复苏时间呈现逐渐延长。不同浓度硫酸镁麻醉剂对不同规格仿刺参的麻醉效果具有显著差异(P0.05)。2.在水温11℃~20℃范围内,随着水温的升高,对仿刺参幼参的麻醉时间从26.13±17.78min缩短到21.47±3.52min,但复苏时间从26.13±17.78min增加到71.05±12.32min,不同水温条件下硫酸镁对仿刺参幼参麻醉效果影响显著(P0.05)。研究表明,仿刺参体重在20g以下的适宜麻醉浓度为0.1~0.25mol·L-1,体重在20g以上的适宜麻醉浓度为0.25~0.35mol·L~(-1)。  相似文献   
58.
南海北部海区温跃层分布特征及成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陈希  沙文钰  李妍 《海洋预报》2001,18(4):9-17
利用二十一层海温再分析资料,详细分析了我国南海北部海区温跃层的强度、深度及厚度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南海陆架浅水区域内,存在着随季节变化明显的辐射型温跃层;3-5月是温跃层的成长期:6-8月是该海域温跃层的强盛期;而9-11月温跃层开始减弱,到了冬季(12月到次年2月)温跃层变得最终,趋于消亡。结合本海区温跃层的这种变化特征,分析了该海域净辐射通量的分布状况及随季节的变化特征,证明了净辐射通量是影响该海域温跃层季节性分布特征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9.
使用1982-2006年GIMMS AVHRR NDVI数据集与同期的CI、K、Pa、SPI、Z、PDSI等干旱指数做了对比分析, 讨论了河南省植被状态指数VCI对气象干旱的滞后效应及干旱监测能力. 结果表明: VCI指数与气象干旱指数的相关性受不同下垫面的影响较大, 农地的VCI与气象干旱指数相关性要明显高于林地, 农地VCI与气象干旱指数呈现正相关关系. 在河南省不同的作物生长阶段, VCI对气象干旱有着不同的滞后效应, 其中, 3-5月份冬小麦生长期VCI对气象条件的反应滞后1~3个月, 7、9月份夏玉米生长期VCI对气象条件的反应滞后1月. 总体上看, 结合前期的气象数据, VCI对河南省气象干旱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和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60.
Both P- and S-wave arrivals were collected for imaging upper crustal structures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April 20, 2013 Lushan earthquake. High-resolution, three- dimensional P and S velocity models were constructed by travel-time tomography. Moreover, more than 3700 after- shocks of the Lushan earthquake were relocated via a grid search method. The P- and S-wave velocity images of the upper crust show largely similar characters, with high and low velocity anomalies, which mark the presence of sig- nificant lateral and vertical heterogeneity at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Lushan earthquak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elocity anomalies also reflect the associated surface geo- logical tectonics in this region. The distributions of high velocity anomalies of both P- and S-waves to 18 km depth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distributions of relocated after- shocks, suggesting that most of the ruptures were localized inside the high velocity region. In contrast, low P and S velocities were found in the surrounding regions without aftershocks, especially in the region to the northeast of the Lushan earthquake. For the relocated aftershocks of the Lushan earthquake from this study, we found that mostaftershocks were concentrated in a zone of about 40 km long and 20 km wide, and were located in the hanging wall of Dayi-Mingshan fault. The focal depths of aftershocks increase from the southeast to the northwest region in the dire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fault strike, suggesting that the fault ruptured at an approximate dip angle of 45°. The main depths of the aftershocks in the northwest of the main shock are significantly shallower than expected, revealing the different seismogenic conditions in the source reg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