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396篇 |
免费 | 3688篇 |
国内免费 | 575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469篇 |
大气科学 | 2516篇 |
地球物理 | 2808篇 |
地质学 | 9949篇 |
海洋学 | 3581篇 |
天文学 | 166篇 |
综合类 | 1331篇 |
自然地理 | 20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7篇 |
2023年 | 536篇 |
2022年 | 967篇 |
2021年 | 1212篇 |
2020年 | 1024篇 |
2019年 | 1144篇 |
2018年 | 1078篇 |
2017年 | 967篇 |
2016年 | 1037篇 |
2015年 | 1162篇 |
2014年 | 1115篇 |
2013年 | 1309篇 |
2012年 | 1411篇 |
2011年 | 1400篇 |
2010年 | 1351篇 |
2009年 | 1285篇 |
2008年 | 1268篇 |
2007年 | 1190篇 |
2006年 | 1073篇 |
2005年 | 870篇 |
2004年 | 658篇 |
2003年 | 418篇 |
2002年 | 471篇 |
2001年 | 460篇 |
2000年 | 380篇 |
1999年 | 219篇 |
1998年 | 103篇 |
1997年 | 83篇 |
1996年 | 81篇 |
1995年 | 56篇 |
1994年 | 33篇 |
1993年 | 33篇 |
1992年 | 30篇 |
1991年 | 26篇 |
1990年 | 28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14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6篇 |
1979年 | 5篇 |
1976年 | 6篇 |
1973年 | 5篇 |
1954年 | 9篇 |
1933年 | 3篇 |
1925年 | 4篇 |
1923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993.
阿尔金山南缘长沙沟镁铁-超镁铁质层状杂岩体的发现与地质意义——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0,他引:2
阿尔金山南缘地区,侵入于新太古界—新元古界变质地层中的长沙沟镁铁-超镁铁质岩由四个呈断层接触的镁铁-超镁铁质岩块组成,形成年龄为462~470Ma。不同岩块内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虽有差异,但均以LREE及强不相容元素的富集和高的Zr/Y比值(>4.1)为特征,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其中,清水泉北段可以划分出3~4个主体由辉橄岩-角闪辉长岩构成的岩浆旋回,具有层状岩体的特征,其母岩浆的Mg#=53.7~55.9,为演化型母岩浆,暗示其经历了富镁矿物的分离结晶,且(Th/Nb)N>1.0、Nb/La比值<1.0、以及发育的矿物逆序包裹现象等表明经历了明显的地壳混染和岩浆混合作用;而清水泉南和长沙沟中段镁铁-超镁铁质岩的(Th/Nb)N<1.0、Nb/La比值>1.0,基本未遭受地壳混染,并且此Mg#与FeOT、TiO2负相关、与SiO2正相关,呈现良好的Fenner演化趋势特征;清水泉南纯橄岩-辉橄岩具有极高的Mg#(90.6~84.5),而赋存有钛-磁铁矿工业矿体的长沙沟中段镁铁-超镁铁岩的Mg#值较低(75.8~49.2),推测它们是同一母岩浆(Mg# =78.2)经Fenner演化趋势后分别形成的早期富Mg矿物堆晶相和稍晚期的富Fe-Ti残余岩浆相。长沙沟中奥陶世裂谷型层状镁铁-超镁铁质杂岩体的发现,意味着这一时期阿尔金山南缘地区处于伸展背景下,具有形成岩浆型PGE-Cu-Ni硫化物矿床和V-Ti-Fe氧化物矿床的地质背景和重要的成矿物质载体。作为该地区一种新的找矿思路,该地区同一构造带内其它镁铁-超镁超镁铁质岩体的性质及可能的金属矿化作用等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的。 相似文献
994.
FDK算法是应用在锥束CT系统中最有代表性的重建算法之一,该算法是在假设CT成像系统满足理想成像关系的条件下得到的。然而实际的锥束CT成像系统很难完全满足理想成像关系的要求,系统的几何失配会极大影响重建图像的质量,因此必须在重建之前对成像系统进行校准,获得系统的几何失配参数,并在重建过程中修正几何失配参数造成的影响。本文以之前所提出的锥束CT系统校准方法为基础,分析了在实际应用这种校准方法时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然后利用所搭建的锥束XCT系统得到实际的校准结果和重建结果。结果证明之前所提出的应用于锥束XCT系统的校准方法对于测量系统的几何失配参数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不同体重注射不同对比剂量在主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0例临床可疑主动脉病变患者,知情同意后根据不同体重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A组:体重在75kg以上注射75mL对比剂+25mL生理盐水;B组:体重在60~75kg之间注射60mL对比剂+40 mL生理盐水;C组:体重在60k... 相似文献
996.
东昆仑大干沟以北地区造山后形成的牦牛山组磨拉石建造不整合覆盖于前泥盆系之上,其形成时代对限定柴达木盆地加里东造山作用的结束时间及晚古生代裂解作用的开始时间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单颗粒锆石离子探针质谱仪(SHRIMP)方法,对牦牛山组上部火山岩段的样品进行精确的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牦牛山组上段火山岩样品DG01和DG02中的岩浆锆石206Pb/238U平均年龄分别为403.6±5.1Ma和409±3.4Ma。综合前人研究认为,造山后牦牛山组伸展型磨拉石的形成时代为晚志留世-早泥盆世,限定了晚古生代裂解的开始时间,也意味着早古生代加里东造山运动在晚志留世-早泥盆世之前已经结束。 相似文献
997.
998.
999.
2021年5月22日,中国青海玛多县发生了MW7.5地震.针对此次地震,国内外多家机构发布的震源机制解和有限断层滑动模型结果大都是基于半无限空间地球模型的位错理论反演得到的,未考虑地球曲率和层状效应的影响.该影响的量级以及其是否可以忽略目前仍是一个未知问题,值得研究.为此,本文利用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及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提供的三个断层模型,基于弹性半无限空间、均质球、PREM三种地球模型的位错理论,分别计算了地表同震位移场和应变场,并对比分析了这些结果的差异.我们发现基于PREM位错理论的同震位移场与半无限空间模型的对应值差异约为3~28 cm,占PREM位错理论值的10%~30%,应变场差异更大,表明地球曲率和层状效应的影响不可忽略.此外,理论同震形变结果与GNSS和InSAR形变观测数据对比发现,基于PREM模型的理论位移场最接近于观测值.利用InSAR数据和三种地球模型反演得到的有限断层滑动模型存在差异,说明了地球模型的选择对断层模型的反演具有一定影响.本文的结果为今后对此次地震的观测数据物理解释和断层滑动反演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00.
牛毛岭马家沟组顶部剖面位于本溪国家地质公园牛毛岭景区的东部.通过对碳酸盐岩的微相分析,恢复了马家沟组顶部剖面沉积环境并总结了沉积环境变化规律.依据标本研究划分出14种微相类型,包括1种风暴岩微相类型、9种缓坡微相类型、3种标准微相类型和1种自定义微相类型.此剖面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低能型向上变浅潮缘旋回.旋回一的沉积环境由内缓坡的潮缘或潟湖,至沙滩和沙堤,至潮汐水道的潮缘;旋回二沉积环境由局限或开放的内缓坡,至潮缘的浅潮下带和个别层位的潮间、潮上带;旋回三最为典型,沉积环境由灰色灰岩的中缓坡,至潮缘,再到黄色调碳酸盐岩的潮缘浅潮下带,至潮间、潮上带的蒸发潟湖,至干旱气候下潮间、潮上带的蒸发海岸.推断染色的Fe3+和黏土矿物为陆源,此剖面点处是碳酸盐岩孤岛(洲)的潮缘环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