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5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167篇
测绘学   66篇
大气科学   56篇
地球物理   71篇
地质学   270篇
海洋学   71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8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501.
成都平原第四纪化石冰楔的发现及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最近,在成都平原西缘,大邑城西氮肥厂附近,斜江河西岸,上新统-下更新统大邑砾岩剖面的北端新开挖的露头上,发现了4条化石冰楔。这里的地理坐标是30°35'N103°31'E,海拔530m.这些冰楔发育于大邑砾岩露头的顶部。其中最大的一条,顶部宽3m,向下延伸2.5m.这些冰楔垂直向下延伸,与大邑砾岩层面斜交。所以,它们是在大邑砾岩沉积之后并经过构造变动后形成的,是大邑砾岩的后生冰楔。化石冰楔的充填物的特征与大邑砾岩有明显差别:前者为棕黄色,后者为灰白-黄色;前者砾径分选较好,砾径较细,一般长5cm~15cm,而后者砾径分选较差,粗大者20cm~30cm;前者的砾石含量高,约95%,后者的砾石含量低,约85%;前者砾石ab面产状无优势方向,而后者的ab面产状显示优势方向,倾向170°~210°,倾角30°~40°.由于两者有上述差别,所以,化石冰楔在露头上可以被识别出来。采用ESR法测定冰楔充填物的时代为0.171Ma.由此看来,这些冰楔的形成时代可能相当于V28-238深海岩心氧同位素曲线第6气候期(0.195Ma~0.128Ma),也可与中国黄土L2~5(0.195Ma~0.180Ma)和L2~4(0.180Ma~0.167Ma)所记录的气候波动和青藏高原倒数第二次冰期对比。
一般认为,冰楔是多年冻土的指示器,所以这些化石冰楔反映了成都平原在第四纪曾一度发育多年冻土。据研究,冰楔只能形成于年均温<-6℃的地方,高海拔多年冻土下界大致与-2℃~-4℃年均等温线相符。现今,大邑附近年均温约16℃.那么,化石冰楔形成时期,成都平原年均温至少比现今下降了18℃.   相似文献   
502.
高精度层序地层为密集井网开发井区储层精细对比提供了重要手段。库车坳陷却勒—羊塔井区库姆格列木群底砂岩段以相对稳定的水进面为界进行的高精度层序划分、对比和沉积微相分析结果表明,底砂岩段可划分出4个四级层序和6个五级层序,羊塔井区以干盐湖环境河流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形成3~4套分布较稳定、粒度较细的砂体,物源来自东部和东南部的前缘隆起区,是河流长距离搬运的结果。却勒井区砂体厚度变化较大,可识别出3期较大规模的水进—水退旋回,发育3套厚度较大、近物源的辫状河道、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这些砂体由北西向南东方向变薄,碎屑体系分析表明物源来自西部温宿凸起区。古地理再造表明两井区形成于两套沉积体系,之间有一湖湾分隔,层序—沉积体系的差异和分布决定着储层分布和油田布井开发的方案。  相似文献   
503.
司源  解建仓 《水文》2011,31(6):58-62,57
针对目前实时洪水预报建模过程中出现的数据获取难和计算力不足的情况,提出了基于网格技术进行建模的方法,以期通过网格技术实现信息的动态共享和计算力的有效整合。阐述了在网格环境下的建模体系结构,对任务解构、通信协议、调度算法等关键点做了详细说明。以渭河流域为例,对其进行实时洪水预报建模,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04.
歧口凹陷港西地区浅层气的AVO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利用三维高分辨率地震AVO技术分析了港西油田浅层新近系明化镇组的含气响应特征,先通过AVO正演模拟研究了含气储层的AVO异常响应特征,并以此为依据指导对基于叠前地震资料反演AVO异常属性的解释.然后基于叠前地震资料进行AVO反演,提取AVO异常属性参数,基于各种属性特征来预测储层的分布和含气性状况,并通过相关性对属...  相似文献   
505.
本文主要对广东佛山西樵和邻近的粤东北的临江地层剖面MIS5a网纹红土的主量元素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两个剖面MIS5a红土的SiO 2 、Al 2 O 3 、TOFE(Fe 2 O 3 +FeO)含量、硅铝率n (SiO2) / n (Al2O3) 和化学蚀变指数 CIA 值与我国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红土都有明显的差异,而与热带地区——海南岛和雷州半岛红土中相应的地球化学指标比较接近。此前,在研究区碧寿洞和罗沙岩洞穴发现的MIS5a大熊猫—剑齿象动物化石群中,都含有热带动物成员——长臂猿( Hylobates sp.)、犀( Rhinoceros sp.)、中国犀( Rhinoceros sinensis )、华南巨獏( Megatapirus cf. angustus )和亚洲象( Elephas sp.)。据此提出,西樵山和邻近地区MIS5a网纹红土代表了热带气候环境;MIS5a期间南岭以南广东境内的生物气候带属于边缘热带范围。  相似文献   
506.
辽河盆地大民屯凹陷沈95区块砂岩储层中钙质夹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钙质夹层是控制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辽河盆地大民屯凹陷沈95区块钙质夹层十分发育,利用丰富的岩心、测井资料,识别并探讨了钙质夹层的分布规律及成因.研究表明:本区钙质夹层是早期无铁碳酸盐与晚期含铁碳酸盐胶结形成的两期夹层;早期钙质夹层主要分布于泛滥平原亚相、三角洲平原亚相;晚期钙质夹层主要发育于三角洲前缘亚相,且一般位于砂泥岩接触带,厚层砂岩顶底部碳酸盐胶结物较中部高.早期钙质夹层是沉积期、成岩早期,蒸发作用使富钙孔隙水中的钙质沉淀形成的;晚期钙质夹层是在有机酸作用下,Ca2+、Mg2+在烃源岩(泥岩)中溶解,再于储集岩(砂岩)中沉淀形成的.根据夹层的分布规律可以更有效地挖掘剩余油.  相似文献   
507.
通过对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贝勒库都克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贝勒库都克黑云母花岗岩中Rb、K和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明显富集,相对富集Zr、Hf等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Ba、Sr、Nb和Eu等元素,稀土元素含量相对较高,Eu的负异常极强,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平坦的“V”字型,属于典型的铝质A型花岗岩。该花岗岩在成因上属于A2型,形成于后碰撞的张性环境,其来源可能与洋壳和岛弧建造组成的年轻地壳有关。花岗岩微量元素构造判别图显示它是一种后碰撞花岗岩,标志卡拉麦里地区在晚石炭世造山作用的结束和板内构造演化的开始。该岩体锡质量分数普遍都比较高(15.50×10^-6),为锡的成矿物质来源和锡矿矿床学的深人探索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08.
西天山特克斯达坂花岗岩基的解体及钼找矿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详细的岩石学特征、接触关系、地质时代以及含矿性等研究,特克斯达坂岩基可解体为早石炭世库勒萨依序列和早二叠世其那尔萨依序列,其同位素年龄分别为347Ma和291~292Ma,地质调查已证实,两序列间为侵入接触关系。并于解体出的库勒萨依两序中新发现了斑岩型钼矿体。特克斯达坂岩基的解体,客观反映了岩浆活动的特征,不仅为深化区域成矿规律和指导进一步找矿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丰富构造岩石组合资料和探讨本区大地构造演化有重要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509.
滇池内湖滨带底泥的有机质分布规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8年4月,用自制柱状采泥器及彼德森采泥器在滇池草海和外海采集内湖滨带底泥柱状样(每5 cm分一层)和表层样(0~10 cm).其中,草海内湖滨带底泥表层样12个,柱状样9个;外海内湖滨带底泥表层样22个,柱状样7个.研究结果表明,滇池内湖滨带底泥表层有机质含量为2.20~154.62 g/kg,滇池草海内湖滨带底泥中平均有机质含量为76.94 g/kg,明显高于外海(16.56 g/kg),这主要是因为草海是沼泽化湖湾且附近村落密集;草海内湖滨带底泥有机质含量的最大值出现在西岸,而外海内湖滨带底泥有机质含量也是西岸高于东岸,这主要是由于周围农业和渔业的影响所致.由于外源污染输入量及湖内自净能力等的综合作用逐年波动,使内湖滨带底泥有机质含量垂直分布未明显随深度增加而一直增加或降低.滇池内湖滨带底泥表层pH为7.03~7.96,略偏碱性,外海内湖滨带底泥pH水平略高于草海,底泥含水率除个别采样点外变化不大,多数低于50%.  相似文献   
510.
 毛乌素沙漠东南缘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剖面MGS1层段含有11个由古沙丘砂与河湖相或古土壤构成的沉积旋回。通过对该层段粒度和CaCO3的分析,发现其河湖沼相和古土壤的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度和峰态的值明显高于古沙丘砂;CaCO3含量在古沙丘砂及其上覆的河湖相和古土壤中依次变化于0.07%~0.32%(平均值为0.16%)、0.05%~1.50%(0.27%)和0.06%~1.42%(0.64%),并与平均粒径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0.8);构成与沉积旋回波动韵律相同的11个峰谷交替的粒度和CaCO3旋回,指示了全新世气候冷、暖的变化过程和东亚冬夏季风千年尺度交替变化的气候旋回。这些旋回中的冬季风主导时期可与北大西洋8 200、5 000、4 000、2 700、1 400 a BP等寒冷事件进行对比,和中国若干地点的气候波动具有良好对应关系,可能表明全新世东亚季风在全球大气、海洋、陆地和全球冰量变化的共同作用下,表现为干冷冬季风和暖湿夏季风的相互交替的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