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5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167篇
测绘学   66篇
大气科学   56篇
地球物理   71篇
地质学   270篇
海洋学   71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8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431.
炮掘爆破对围岩破坏严重,对巷道支护效果及安全造成很大的影响,在不改变支护方式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小松动圈厚度,实现巷道支护效果质的提升。控制爆破适合在软岩巷道,尤其是在煤巷、半煤巷掘进中应用,可以使劳动组织不断优化。  相似文献   
432.
晚泥盆世磷质微球粒—可能的动物卵细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西上泥盆统斜坡-盆地相灰岩中存在着数量丰富、保存完好的磷质微球粒.其大小250μm±,球状、椭球状,部分微球粒表面具脐状或对称型脐状浅凹.在球切剖面上微球粒的球壳、球幔和球幔中的斑块分异清楚.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微区分析表明:球壳、球幔和球幔斑块的共有成分是磷、碳.特有成分铁主要存在于球幔斑块中.这种成分特征与动物卵细胞在成岩和后生过程中经脱水、脱羧、脱甲基、脱氨基和脱硫后的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器的成分较为一致.球壳和球幔与牙形石属Palmatolepis sp.的齿片和齿台的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微区分析结果非常类似,说明二者的成分和物质结构有较大的亲缘性.我们认为这种磷质微球粒很可能是牙形石动物排出的卵细胞,球壳、球幔和球幔斑块可能分别代表卵细胞的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器,类似于现今的鱼卵.脐状或对称型脐状浅凹可能代表卵细胞的动、植物极和以其为始端进行有丝分裂的开始.我们的资料不支持磷质微球粒为牙形石动物分泌的珍珠的推断.该发现对正确识别地层记录中微球粒的特征和成因,揭示牙形石动物的分类位置、繁殖、演化和绝灭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433.
川滇菱形块体主要边界运动模型的GPS数据反演分析   总被引:29,自引:7,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川滇地区1991-1999年的高精度GPS观测处理结果,采用稳健 - 贝叶斯最小二乘算法与多断裂位错模型,分析研究了川滇菱形块体主要边界运动的定量模型.反演分析表明:川西鲜水河断裂带和安宁河断裂带的左旋走滑运动速率约30mm/a,倾滑运动(逆断层)速率分别约9-11mm/a;滇西红河断裂带、程海断裂带、鹤庆 - 洱源断裂带的走滑运动(分别为右旋、左旋、左旋)速率分别约、11、13mm/a,倾滑运动(正断层)速率分别约16、24、16mm/a;如将其视为弹性应力应变积累,则各断层每年有相当于6级左右的地震能量积累.依据上述反演结果,模拟了区域主要断层运动引起的水平位移、应变速率场图像,显示了边界断裂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434.
本文研究了青藏高原北缘第一个长约400km的MT监测剖面上所获得的5次5-7级地震前后的资料。着重分析了在相当于大陆多震层深度范围内壳内介质的多种MT参数(视电阻率、相位、主轴方位角、扭曲度等).这些MT参数在大范围内的同步-同相变化和局部区域之间的超前、滞后变化、相对变化幅度随震中距增大而衰减的特征,可能分别对应着构造孕育型大震的地区性场兆和构造运动型强震的区域性场兆,形成了地震活动大背景叠加小背景的一种链式关系。运用"MT监测优显参数"进行择优监测,将可能为大陆地震的震源物理发展过程和中短期预报提供丰富可靠的判据。  相似文献   
435.
正The exploration depth of 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s worldwide is mostly less than 700 m, and most of them occur in strata of fluvial facies(Adams et al., 1981; Jin et al., 2016; Hou et al., 2017). Only a few small uranium deposits have been reported in aeolian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Isachsen et al., 1955; Li et al.,  相似文献   
436.
一、络合物在地球化学上的意义络合物化学的研究,自本世纪20-30年代以来由于新兴技术的需要而得到迅速的发展。在实验室中为了促使某些物理化学性质相类似的成对元素得以分离,往往可以利用络合物的特性从而取得成效。因此当制备和提纯无机化合物时,应用络合物化学原理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例如锆同铪,铌同钽等元素都由于其各形成络合物以后,显然从根本上改变了它们的性质,因此得到分离。事实上在地球化学作用中,几乎周期系内许多元素都具有络合物的形式,反映了络合物在成矿成岩过程中的变化,同样是十分重要的。有关这一方面的探索,将有助于深入了解地质学上的某些重要问题。从络合物的形成理论上认识,其构成的内配位层和外配位层的离子,对于中心离子间的关系各有不同,从而使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与结合情况也各有差异。外配位层的离子  相似文献   
437.
博兴洼陷沙四上亚段滩坝砂岩次生孔隙形成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砂岩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地层压力分析,研究了博兴洼陷沙四上亚段滩坝砂岩次生孔隙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博兴洼陷地层中的上升流为滩坝砂岩次生孔隙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硅酸盐和碳酸盐矿物在CO2和有机酸作用下的溶蚀是次生孔隙形成的主要因素,黏土矿物的转化也为次生孔隙的发育做出了贡献.在构造高部位碳酸盐胶结程度较低或断层较发育的区域次生孔隙较发育,在构造高部位侧翼的厚层滩坝砂岩次生孔隙也较发育.依据次生孔隙的结构特征、胶结物的性质和产状、碎屑颗粒的性质将博兴洼陷滩坝砂岩划分为4种成岩相:其中不稳定碎屑溶蚀成岩相控制的区域次生孔隙最为发育,可成为较好的油气聚集区;碳酸盐胶结和压实-溶蚀成岩相控制的地区次生孔隙发育次之,但也可以成为油气聚集区;压实成岩相基本不具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438.
东准噶尔锡矿北花岗斑岩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东准卡拉麦里地区锡矿北花岗斑岩为高硅(74.71%~75.61%)、富碱(Na2O+K2O介于8.14%~8.69%)、弱过铝(ACNK介于1.00~1.08)和高度分异(DI为91.46~93.45)后造山A型花岗岩.稀土总量为260.6×10-6~293.9×10-6,(La/ Yb)N=3.81~4.25,轻重稀土分馏很强,(La/Sm)N=2.64~2.80,轻稀土分馏明显,(Gd/Yb)N=1.05~1.20,重稀土分馏极弱或不明显,δEu全部为0.06,具强烈Eu亏损,稀土元素分布曲线呈明显"V"型谷,Ba和Sr强烈亏损.具高Rb/Sr比值,高场强元素Zr,Nb,Y,Yb含量较低,Zr+Nb+Ce+Y总量较低,显示该岩体具后造山A型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锡矿北花岗斑岩可能是在早二叠世后造山张性环境下,幔源岩浆活动提供热源,具幔源特征的年轻下地壳经过部分熔融和结晶分异作用而产生,锡矿北花岗斑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对卡拉麦里地区构造-岩浆演化过程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439.
许珺  张晶  司望利  孙红玖 《遥感学报》2008,12(2):362-369
人们用语言描述空间关系时所选用的词汇反映了他们对于物体空间状态的认识.语言如何表达空间关系与很多因素有关,除了空间实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描述者个人的特征也影响到描述的语言,例如描述者的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以及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等.本文将通过认知实验,比较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对线状物体空间关系描述的理解.主要对比了两组人群:母语为英语的人群和母语为汉语的人群.共进行了3组实验:母语为英语的人群对英语描述的线状物体空间关系的理解;母语为汉语的人群对英语描述的线状物体空间关系的理解;以及母语为汉语的人群对汉语描述的线状物体空间关系的理解.采用相同的题目,比较了3组实验的结果.结果表明语言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空间关系描述的理解.  相似文献   
440.
青藏高原东缘岷江断裂构造特征、变形序列和演化历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岷江断裂是青藏高原东缘的重要边界断裂,呈南北向延伸。地球物理场背景及地质演化历史的研究表明,岷江断裂是一条具有长期发展历史的大断裂。岷江断裂的活动具有多期次性:晚古生代时已经存在,为张性断裂;中生代受北东一南西方向挤压,产生右旋走滑运动;新生代以来,区域应力转变为北西一南东向挤压,随着青藏高原东缘物质向南东方向逃逸,岷江断裂在逆冲的同时伴随着左旋走滑,现在的GPS测量结果显示,岷江断裂仍在进行左旋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