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9篇
  免费   311篇
  国内免费   301篇
测绘学   128篇
大气科学   102篇
地球物理   283篇
地质学   630篇
海洋学   216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97篇
自然地理   7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01.
选择沂河汤头—刘道口段作为研究河段。在船流街—解家庄断面进行了电测法物探和钻探工作。搜集了柳杭橡胶坝、解放路沂河大桥、陶然路沂河大桥、罗程路沂河大桥等钻孔资料。根据物探、钻探结果及钻孔资料,绘制了船流街—解家庄、柳杭橡胶坝附近、解放路沂河大桥附近、陶然路沂河大桥附近及罗程路沂河大桥附近5个断面的沂河古河槽地质剖面示意图。在船流街、解家庄、柳杭、祊河大桥南岸及陶然路大桥附近沂河河槽等剖面采集了~(14)C及光释光(OSL)年代样品,样品分别在美国BETA实验室、北京大学AMS 14C实验室、南京师范大学光释光实验室等进行了测试,获得了26个年代结果。结论认为,船流街附近约70 m以下、柳杭橡胶坝附近约69.53 m以下、解放路沂河大桥附近约55.09 m以下、陶然路沂河大桥附近约50.36 m以下、罗程路沂河大桥附近约56.35 m以下的河槽,为末次冰期最盛期时的沂河古河槽,古河槽宽深比较大,河槽宽浅;沂河古河槽底部基岩岩性复杂,断裂带发育。由于断裂构造、岩性、支流汇入等,沂河古河槽在解放路沂河大桥、陶然路沂河大桥附近形成局部深切;末次冰期最盛期,沂河汤头—刘道口段属于辫状河。  相似文献   
802.
倪卫达  单治钢  刘晓 《岩土力学》2018,39(1):287-296
以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左岸坝基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基于三维节理网络模拟的坝基岩体结构分类研究。根据节理的分组分布和密度分布进行统计均质区分段,以分段为单位建立基于统计学和概率论的三维节理网络模型。在三维节理网络模型的模型正面、模型侧面和模型顶面上分别沿形心等角度布置模拟测线,将3个正交平面上54条模拟测线的RBI均值定义为三维等效岩体块度指数RBI3D,以RBI3D作为评价指标开展坝基岩体结构分类。结果表明:左岸第10梯段坝基岩体的完整性相对较好,其中整体块状占53.3%,块状占26.7%,次块状占20.0%,分析结果与实际地质情况相符。该方法充分考虑了节理分布的空间各向异性,并采用单一定量指标作为岩体结构的分类依据,兼顾了科学合理性和工程实用性。  相似文献   
803.
该文探讨河北阳原—蔚县盆地早更新世沉积的泥河湾组所含有孔虫化石是否与海侵有关等问题。通过对河北平原、阳原—蔚县盆地所在地的冀西北山地及北京西山在上新世一晚更新世的地质、构造、地貌等调查、研究与分析,认为阳原—蔚县盆地早更新世时并没有发生海侵,有孔虫来源与海侵无关,属于内陆湖泊非海相有孔虫。  相似文献   
804.
利用卫星热红外观测地球排气现象的一次尝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屈春燕  马瑾  单新建 《地震地质》2004,26(3):539-547
一些研究者认为地震前卫星热红外增温与地球排气有关。因此 ,能否在卫星影像上观测到排气现象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作者选择了 2个确实发生排气现象的地点 ,一个在发生了高压高浓度井喷的重庆开县事故现场 ,另一个在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后持续排气的震中附近。分析了排气发生前后的卫星热红外影像特征 ,获取了排气过程在热红外影像上的异常反映 ,进而对地球排气现象及其用卫星热红外监测的可行性进行了一些初步探讨。结果表明 ,井喷事故冒出的气体和气体点燃后产生的大火均在热红外影像上有明显的反映 ,可以用热红外遥感探测得到。而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后沿断裂带的冒气现象在热红外影像上反映不太明显 ,靠目视解译很难发现与冒气有关的影像异常 ,但从亮温值的对比分析看 ,无论是震前的 1 999年还是震后的 2 0 0 3年 ,地面冒气地点的亮温值均较周围略偏高  相似文献   
805.
渤海海域第四系发育概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渤海位于渤海湾新生代裂陷盆地的东部。该区第四纪构造活动强烈 ,历史上发生过多次7级以上地震。然而 ,渤海地区第四系的研究远不能与渤海湾盆地的陆地部分相比 ,有关第四系厚度分布的情况至今仍未见报道。为此 ,文中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还利用新近系—第四系、新近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的厚度分布资料 ,通过GIS与图像处理相结合的方法 ,编制了第四系厚度分布图。渤海地区第四系一般厚 30 0~ 6 0 0m ,局部厚达 80 0~ 10 0 0m ;渤海西部和东部第四系等厚线总体分别呈NW和NE向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806.
宝坻断层是渤海湾盆地西北缘的边界正断层,地处燕山褶皱带与渤海湾盆地耦合的关键部位。宝坻断层处在古亚洲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的交叠部位,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其在中生代-新近纪的构造活动控制了武清凹陷的沉积和构造演化。宝坻断层整体走向近EW向,延伸长度约68km,最大位移达14. 2km,滑脱面深度约10~15km。横向上其主体断面及滑脱面均存在较明显的分段性,通过3个垂向转折轴面可划分为4段。剖面上该断层大部分呈上陡下缓的犁式正断层特征,中段部分区域为"坡坪式"结构。宝坻断层整体位移在横向上的变化与其几何学上的分段有着较好的相关性,表明其现今多次转折的结构与其生长过程密切相关。古近系底面、东营组底面及新近纪底面位移-距离曲线特征表明,沙河街组沉积期,各个断层在相对独立发育后,因横向生长而逐渐发生硬连接,至东营组沉积期之前形成整体断面,其活动于新近纪逐渐减弱,所控断陷规模萎缩。中生代以来,武清凹陷-燕山褶皱带主要受三叠纪、早中侏罗世、中晚侏罗世、白垩纪、古近纪和新近纪-第四纪6个构造演化阶段的影响,其中,三叠纪-侏罗纪末期,武清凹陷与燕山褶皱带经历了相似的构造演化过程,而自白垩纪以来,两者的构造-沉积响应出现了明显的分异。因此对宝坻断层及武清凹陷的构造解析对厘定燕山构造带陆内变形的时空范围及其与渤海湾盆地的耦合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07.
808.
提供了扬子克拉通太古代基底崆岭群20件代表性岩石样品的密度与磁性参数的测量结果.结果表明,变碎屑岩与TTG(英云闪长-奥长花岗-花岗间长质)片麻岩(13个样品)的磁化率与饱和剩磁普遍大于斜长角闪岩和辉长岩.前者的磁化率与饱和剩磁平均值分别为1213×10-6SI与19.94A/m,而后者的则为802×10-6SI与10.77A/m.变碎屑岩与TTG片麻岩呈明显的亚铁磁性状态;斜长角闪岩和辉长岩则以顺磁性或顺磁性与亚铁磁性混合状态分布为主.热磁分析结果表明,变碎屑岩与TTG片麻岩的剩磁载体以磁铁矿与磁赤铁矿为主;斜长角门岩和辉长岩则明显含有磁黄铁矿与次要的磁铁矿.变碎屑岩与TTG片麻岩的磁性具有很强的非均一性.推断崆岭群中的变碎屑岩为麻粒岩相变质级,视深度相当于大陆下地壳;而斜长角闪岩的变质级明显低于变碎屑岩,可能为角门岩相,视深度相当于中地壳.变碎屑岩与TTG片麻岩磁性的强非均一性可能与该区后期广泛发生的混合岩化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09.
运用V-3θ图像结构预测方法,可判断大气滚流对天气演变的影响,预报天气的转折性变化。对2000年6月沙澧河流域的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概括了具有预测意义的大暴雨过程的V-3θ图像结构特征。无探空站的区域强降水,在周围临近站点资料上亦有较好的反映。  相似文献   
810.
利用ECMWF格点资料,设计了5种不同的预报因子选择方案,运用卡尔曼滤波方法制作1999年11月-2000年2月逐日14时温度预报,通过考察准确率,均方差,平均绝对误差,确定了最优因子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