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0篇 |
免费 | 152篇 |
国内免费 | 7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8篇 |
大气科学 | 71篇 |
地球物理 | 70篇 |
地质学 | 250篇 |
海洋学 | 48篇 |
天文学 | 3篇 |
综合类 | 17篇 |
自然地理 | 3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30篇 |
2021年 | 33篇 |
2020年 | 20篇 |
2019年 | 26篇 |
2018年 | 27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23篇 |
2015年 | 23篇 |
2014年 | 29篇 |
2013年 | 34篇 |
2012年 | 44篇 |
2011年 | 24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30篇 |
2006年 | 18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黑龙江嘉荫乌云组地层划分及时代的新认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黑龙江嘉荫乌云煤矿等地的早第三纪乌云组及其植物群的划分、对比及时代等问题长期争论.笔者等在乌云组下部发现以Tiliaephyllum tsagajanicum等为标志的大植物及孢粉化石组合,显示古新世达宁早期的时代.并据此将乌云组划分为两段:下段为"白山头段"(新建),代表乌云组下部的地层,时代为达宁早期;上段为"含煤段",时代可能主要为达宁晚期.结合与北邻俄罗斯布列亚盆地同期地层及植物群的对比,认为整个乌云组应与上查加扬组(并包括中查加扬组上部)相对比.嘉荫乌云露天煤矿所出露的含煤地层及其植物化石的时代,仅大体上属于古新世达宁晚期,并非达宁期全部. 相似文献
162.
利用“球面上任意3点确定的平面与球的相交曲线为圆,该截面圆心与球心的连线(球截面圆心法线)垂直于圆平面”的几何关系,提出一种基于球体几何关系的球标靶特征提取算法。通过对球标靶点云构建多组截面圆,对截面圆设定约束条件,构造球心到球截面圆心法线距离平方和的目标函数,以此目标函数最小为条件求解球标靶的球心坐标。通过实验比较本文方法、最小二乘方法、整体最小二乘方法、加权整体最小二乘方法和稳健加权整体最小二乘方法对球标靶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稳健性。 相似文献
163.
内蒙古苏尼特右旗晚石炭世本巴图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苏尼特右旗地区本巴图组火山岩主要由玄武安山岩及安山岩组成,含少量英安岩。安山岩的锆石U--Pb 年龄为300. 9 ± 1. 6 Ma。火山岩的化学成分总体具有拉斑系列的低钾、相对富铁的特征,微量元素组成与圣基茨岛弧火山岩十分相似,以轻重稀土的弱分馏、富集不相容元素、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为特征。本巴图组火山岩具Eu 的负异常和贫Sr 特征,指示岩浆演化过程中经历过以斜长石为主的分离结晶作用,这一作用也导致了岩石贫铝、富钠。本巴图组火山岩初始岩浆起源于俯冲地幔楔的部分熔融,其形成与古亚洲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4.
祁连成矿带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系统分析区内成矿条件和区域成矿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海相火山岩型、接触交代型(矽卡岩型)、变质(包括沉积-变质)型、沉积型(含喷气-沉积型)、构造蚀变岩型等是该区的主攻矿床类型。通过对祁连成矿带地质、矿产、物探、化探、遥感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并结合野外调研和室内的再研究,共圈定69处成矿远景区,其中A类5处,B类23处、C类41处。在此基础上,结合最新的地质找矿成果,优选出铜、金、铅、锌、钨远景区16处,作为今后矿产资源评价首选地区。 相似文献
165.
166.
为揭示整个北山地区构造演化特征,对北山营毛沱地区分布的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闪长岩等花岗岩类岩石进行了岩石化学研究。结果表现,这些花岗岩类具有偏铝质-过铝质、碱性-钙碱性特征,具有中等的Si O2(62.1%~72.92%)含量,较高的Na2O+K2O(5.4%~9.12%)含量;球粒陨石标准化分配模式图上,具有相对平缓的富集轻稀土元素配分模式,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弱Eu负异常;亏损Nb、Ba、P、Ti,富集Rb、Pb、K;主微量元素对比及图解分析认为花岗岩类具有Ⅰ型或Ⅰ-A型过渡花岗岩的特点。对其中的花岗闪长岩进行了LA-LCP-MS锆石U-Pb定年分析,得出其侵位时间为384.7±7.7Ma,为中泥盆世早期。结合区域地质分析,指出营毛沱地区的花岗岩类形成于北山早古生代洋盆碰撞造山后的拉伸环境,标志北山地区在中泥盆世已进入新的构造演化阶段,即板内伸展阶段。 相似文献
167.
根据IKONOS和Qu ick B ird影像解译和实地调查,对拉萨河下游河谷区风沙源分布特征、沙源粒度特征、植被特征以及人类活动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受大中小尺度风场的影响,风沙源地沿河谷两侧呈小面积零星分布在多个地貌部位;河流冲积物是最主要的沙源,沙源粒径90%以上分布在0.25 mm以下,以细沙、极细沙和粘粒成分为主,平均含量占60.69%,易于发生风沙活动;风沙活动是影响沙生植被的主导因素,植物种类和盖度能很好反映沙源地的稳定程度;特别在流动沙地和半流动沙地上,植被演替朝着有利于风沙活动发展的方向进行,是风沙活动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也是风沙活动不断加剧的产物。尽管自然因素是该区域风沙活动的主要成因,人类活动对其发展起到了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8.
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卵黄蛋白原的纯化、性质鉴定及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腔注射17β-雌二醇(E2),使瓦氏黄颡鱼雄鱼在7天内产生卵黄蛋白原(Vtg)。采用凝胶过滤和离子交换两种层析技术,从E2诱导的雄性瓦氏黄颡鱼血浆中分离、纯化出Vtg,采用糖、磷、脂蛋白染色技术证明分离、纯化的蛋白为Vtg,该Vtg在非变性条件下分子量约为240kDa,在SDS变性条件下分子量约为143kDa。纯化的瓦氏黄颡鱼Vtg经检测显示可能含有类胡萝卜素,但没有二硫键,对热相对稳定。利用纯化的瓦氏黄颡鱼Vtg,制备了兔抗瓦氏黄颡鱼Vtg多克隆抗血清。用双向免疫扩散法测得抗血清的纯度较高,效价为1︰32;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抗血清的特异性较好。以瓦氏黄颡鱼Vtg多克隆抗血清为抗体,以纯化的瓦氏黄颡鱼Vtg为抗原,建立了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方法检测瓦氏黄颡鱼体内Vtg的含量,标准曲线线性部分的线性方程为y=0.099x+0.4529(R2=0.9327),该方法检测的灵敏度为15.6ng/ml,工作范围为31.2—4000ng/ml,在此范围内,标准曲线具有良好的线性。 相似文献
169.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hydrous basaltic melts: implications for partial melting in the upper mantl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uaiwei Ni Hans Keppler Harald Behrens 《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2011,162(3):637-650
The Earth’s uppermost asthenosphere is generally associated with low seismic wave velocity and high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omalies observed from magnetotelluric studies have been attributed to the hydration of mantle
minerals, traces of carbonatite melt, or silicate melts. We report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both H2O-bearing (0–6 wt% H2O) and CO2-bearing (0.5 wt% CO2) basaltic melts at 2 GPa and 1,473–1,923 K measured using impedance spectroscopy in a piston-cylinder apparatus. CO2 hardly affects conductivity at such a concentration level. The effect of water on the conductivity of basaltic melt is markedly
larger than inferred from previous measurements on silicate melts of different composition. The conductivity of basaltic melts
with more than 6 wt% of water approaches the values for carbonatites. Our data are reproduced within a factor of 1.1 by the
equation log σ = 2.172 − (860.82 − 204.46 w
0.5)/(T − 1146.8), where σ is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in S/m, T is the temperature in K, and w is the H2O content in wt%. We show that in a mantle with 125 ppm water and for a bulk 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 of 0.006 between
minerals and melt, 2 vol% of melt will account for the observe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in the seismic low-velocity zone.
However, for plausible higher water contents, stronger water partitioning into the melt or melt segregation in tube-like structures,
even less than 1 vol% of hydrous melt, may be sufficient to produce the observed conductivity. We also show that ~1 vol% of
hydrous melts are likely to be stable in the low-velocity zone, if the uncertainties in mantle water contents, in 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s, and in the effect of water on the melting point of peridotite are properly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70.
多层螺旋CT在复杂部位骨折检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颜面部位骨折,关节内骨折,脊柱骨折中的检查价值,材料和方法:选择29例复杂部位骨折病人,应用GELight Speed,Plus型MSCT机检查及ADW4.0型工作站进行图像处理。结果:MSCT可逼真显示复杂结构的解剖及病理解剖,对隐匿性骨折线及小骨片的移位显示优于其它影像学检查。结论:MSCT在复杂部位骨折检查中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