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55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67篇
地质学   131篇
海洋学   1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地下矿产资源的开采会引发地面塌陷,这已成为严重制约矿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主要表现形式有:塌陷盆地、塌陷坑、地裂缝、滑坡崩塌等,并引发道路污染和道路改线及居民地和水系的变化。在矿山开发多目标遥感调查与监测过程中,这种地质灾害现象较为突出。本文在总结了地面塌陷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的基础上,对塌陷地的遥感识别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2.
安棚地区天然碱矿沉积特征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录井、测井、岩心、薄片、孢粉组合等资料,对安棚地区天然碱矿的沉积特征及成矿条件进行探讨,重点分析研究了碱矿成因。研究表明,天然碱是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结晶而成,与泥质白云岩互层分布。少量天然碱发育于早先形成的白云岩孔隙中。天然碱形成过程包括钠盐的形成和碱化反应。碱矿分布的主控因素为白云岩相带。  相似文献   
153.
西沙海域中新世碳酸盐台地的时空分布及其油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南海北部西沙海域地震数据及钻井资料,结合碳酸盐台地的边缘特征及其地震反射特征,首次建立了研究区中新世碳酸盐台地边界的三个识别标志:岩性突变界面、断层界面和潮汐水道。在对地震数据系统的解释和钻井资料分析基础之上,厘定了该区生物礁及碳酸盐台地的时空分布,总结其分布规律,西沙海域中新世碳酸盐台地可以分为六期,进一步划分三个演化阶段,分别为中中新世早期的繁盛阶段、中中新世晚期的衰退阶段、晚中新世以来的淹没阶段,各阶段碳酸盐台地的沉积相带发育完整,其中生物礁主要分布台地的西-西南缘。统计结果显示,生物礁及碳酸盐台地全面发育时期的面积达到了80000km~2,后期随着台地的衰退而规模有所减小。西沙海域中新世碳酸盐岩分布广泛、规模巨大,而且在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暴露而遭受淋滤,进一步增大了其孔隙度,具备形成优质储层的前提。结合区域油气地质条件分析与探讨,建立生物礁及碳酸盐台地的成藏模式,提出西沙海域碳酸盐台地具有典型"下生上储上盖"的成藏过程,指出西沙海域邻近华光凹陷和中建南盆地北部的碳酸盐台地是油气勘探的两大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54.
末次冰消期东亚季风区西北缘气候快速变化事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中卫剖面和米浪沟湾剖面的年代学与高分辨率气候地层记录的研究,认为末次冰消期东亚季风区西北缘发生气候快速变化事件,它可分辨出古仙女木、波令、老仙女木、阿勒鲁德、IACP和新仙女木等6个气候阶段,并可与格陵兰冰心(GISP2)检出的6个气候阶段相对比。气候快速变化事件以快速变化、不稳定、多波动为特征,表现为冷干-暖湿-冷干-凉湿-暖干-冷干-冷湿的交替变化。冰消期冬、夏季风有较为复杂的消长关系,冰阶时二者互为消长,间冰阶时并不完全互为消长。冬季风在波令和阿勒鲁德暖期较新仙女木冷期强盛,这是北半球高纬度海区海冰面积在暖期缩小、冷期扩大而影响亚洲大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暖期增强、冷期减弱的结果;夏季风则与格陵兰冰心δ^18O的变化具有一致性,其强弱与北半球高纬地区有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可能不是通过季风锋面降水带建立起来的,而可能是海冰面积变化导致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爆发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5.
高密度电阻率法(RT)通常只能在地表应用,在特定条件下,在金矿井下深部首次应用该方法,查明赋矿构造向深部的延伸情况,并对在井下深部应用该方法的条件做了描述总结,结合前期地质工作的成果对实测结果做了可靠性探讨,拓展了高密度电阻率法(RT)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56.
The study on magnetic properties of the red clay indicates that the red clay and loess- paleosol sequence have a common magnetic mineralogy, with magnetite, maghemite, hematite (and possibly goethite) contributing to the magnetic behavior. The red clay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is also found to have a positive relation with extrafine superparamagnetic grains. This suggests that, like the Quaternary loess-paleosols, an ultrafine ferrimagnetic component produced during pe-dogenesis in the red clay under humid conditions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usceptibility enhancement in the soil units. This is supported b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Rb/Sr ratio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This signifies that, like the above loess-paleosol sequence, th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of the red clay can be used as a general proxy paleoclimatic indicator, although whether its susceptibility in the red clay is comparable to pedogenesis intensity and requires further investigation.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variation in the red clay thus also provides an eo-lian/pedogenic record of paleoclimatic evolution. Study of the background susceptibility indicates that, on average, the absolute scale of the paleoclimatic shift from red clay development to Quaternary loess deposition is similar to the climatic shift from stage 5 (S1) to stage 2-4 (L1). This may suggest that during the Quaternary there is an evident strengthening of the absolute wind intensity to bring more (about double) coarser and less weathered (non-SP fraction) eolian magnetic input from the source regions to the Loess Plateau than during the Pliocene. The presence of eolian red clay since 7.5 Ma BP in central-northern China implies an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change from the underlying Cretaceous red sandstone. The red clay development was closely related to global drying and climate cooling since the Cretaceous and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abrupt uplift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at about that time. This uplift of the plateau intensified the East Asia monsoon system and started red clay deposition.  相似文献   
157.
X射线荧光光谱快速分析铝土矿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使用日本理学3070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采用粉末直接压片和经验系数校正基体效应的方法,在矿山实验室实现了铝土矿样品中Al  相似文献   
158.
利用卫星热红外遥感探测南海天然气水合物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卢振权  强祖基等 《地质学报》2002,76(1):100-106,T002
天然气水合物被誉为21世纪“化石燃料”的清洁替代能源,其意义十分重大。本文首次将卫星热红外遥感应于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查中,实践证明效果较好。作者分析了卫星热红外增温异常的机制,探讨了卫星热红外增温异常与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关系,指出了南海西沙海槽区、东沙群岛岛坡区、笔架南盆地、北吕宋海槽区、南沙海槽一带等是天气气水合物可能的赋存地带。  相似文献   
159.
用FPS定量解释法实现三维近似成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在激发极化数据解释中,过去常采用原始曲线的特征值法,现介绍一种用FPS定量解释法确定异常体空间位置的三维近似成像方法。方法 用FPS定量解释法确定异常体空间位置的三维近似成像方法。结果 该方法可以较准确的确定异常体的上下左右边界以及异常体在垂直测线方向上的延伸情况。结论 算例表明,这种作图解释成像的方法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0.
运用GIS技术研制石化管线管理系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曾文  乔炜 《地球科学》2002,27(3):353-356
石化企业中运输各类原料和产品的管道种类繁多、空间关系复杂、安全管理要求高,因而需要应用GIS技术对石化管线实施信息化管理,于是研制了一个专门用于大型石化企业的管线管理系统。该系统在MAPGIS上开发,运用层次化的数据模型,包括图库管理、管网输入编辑、管网维护、WEB发布、辅助设计等多个子系统,采用了三维空间数据分析、虚拟现实、基于ASP和组件的管线信息WEB发布、断面图自动实时生成等新技术。该系统已在上海石化安装运行,并被证明稳定可靠。同时还介绍了系统的数据模型和总体结构、关键技术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