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0篇
  免费   757篇
  国内免费   1125篇
测绘学   411篇
大气科学   504篇
地球物理   593篇
地质学   1991篇
海洋学   605篇
天文学   33篇
综合类   293篇
自然地理   392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205篇
  2021年   254篇
  2020年   181篇
  2019年   218篇
  2018年   181篇
  2017年   193篇
  2016年   164篇
  2015年   197篇
  2014年   183篇
  2013年   244篇
  2012年   263篇
  2011年   257篇
  2010年   276篇
  2009年   258篇
  2008年   202篇
  2007年   246篇
  2006年   201篇
  2005年   184篇
  2004年   167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对数字时间戳服务系统的结构和基本工作方式进行了分析,详细讨论了该系统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给出了数字时间戳服务系统的设计。  相似文献   
992.
方良好  路硕  疏鹏  潘浩波  戚浩  王扬帆  汪凡 《地质论评》2022,68(5):2022092003-2022092003
怀远—池河断裂与郯庐断裂带南段相交,处在郯庐断裂带活动性逐渐减弱的地段。为获取断裂活动的地质证据,选取安徽韭山东北缘进行地貌调查、探槽开挖、年龄样品测试等工作。研究表明,韭山东北缘的线性地貌受断裂活动控制,在调查揭示的多个剖面中,断层表现出一致的活动性质,走向NW,倾向NE,倾角70°左右,具有正断性质;断层垂直断距在第四系中由下往上逐渐变小,直至消失在第四纪覆盖层中,说明断裂具有多期活动,进入中更新世后活动性逐渐减弱。通过跨断层探槽剖面分析及测年结果可知,断层最新活动错断了中更新世地层,上覆的中更新世顶部地层及晚更新世地层未受影响,说明该断裂是一条中更新世断裂,晚更新世以来不活动。怀远—池河断裂的活动情况与其所在地区的新构造环境有关。郯庐断裂带是本区规模最大的控制性构造,它的活动性对区内其他断裂具有重要影响,断裂带明光以南段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受其影响,与它相交的怀远—池河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也表现为中更新世。这或是蚌埠—凤阳地区以中小地震活动为主的一个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993.
柴珺  江大勇  周敏  孙作玉  齐宁远  Ryosuke MOTANI  Andrea TINTORI 《地质论评》2022,68(1):2022020001-2022020001
华南地区三叠系地层发育,安尼阶底界(即下—中三叠统界线)附近广泛发育浅绿色火山凝灰岩或凝灰质碎屑岩,俗称 “绿豆岩”。国际安尼阶底界界线层型候选剖面——位于南盘江盆地内的贵州关刀剖面和广西湾头剖面,已获得可对比的“绿豆岩”锆石U-Pb年龄,但在相邻的上扬子台地上尚缺少对安尼阶底界测年的可对比数据。本研究采集了贵州省盘州市新民镇石门坎剖面三叠系关岭组底部的多层“绿豆岩”,利用LA-ICP-MS获得锆石的U-Pb年龄。结果显示,石门坎剖面关岭组底部的锆石结晶年龄为246.9±1.1 Ma,可与南盘江盆地内及上扬子台地区出露安尼阶底界的剖面相对比。其绝对年龄为上扬子台地区内的安尼阶底界年龄对比提供了参照,有助于限定中三叠世海生爬行动物群所代表的海洋生态系统的复苏时间。石门坎剖面地层沉积连续,未来有望继续开展综合地层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4.
宁建国 《地质与勘探》2022,58(3):489-500
山西省红土沟铅锌矿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集宁钼多金属矿田的南部。近年来该矿区发现多条中、小型铅锌矿体,矿体主要赋存在NE向、EW向与NW向断层控制的三角区内,且南部发育环状断裂与热液蚀变。为厘清红土沟铅锌矿床成因与找矿勘查方向,本文通过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显微鉴定、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等方法,对区内矿床地质特征、矿物组合、蚀变特征、成矿规律与深部找矿潜力等进行综合分析,认为红土沟铅锌矿床属于与中生代次火山岩有关的热液脉型铅锌矿床。铅锌矿体与围岩片麻岩具有显著的物性差异,激电与大地电磁测量剖面均显示了深部存在高阻高极化的异常体,且ZK1601钻孔验证见到三层铅锌矿体。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显示了环状Pb-Zn多金属异常,结合地表的环状断裂与浅部的石英斑岩脉分布推测深部应存在隐伏成矿岩体,深部找矿潜力巨大且有可能发现大型斑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995.
粉土在中国分布广泛,工程中大量涉及,常表现为冻胀敏感性,在冻土地区工程建设中需重点考虑其冻胀特性。为减少粉土冻胀对工程的影响,基于环保的理念,以防腐处理后的麦秸秆作为加筋材料,将其切断后随机掺入粉土中;并对粉土和秸秆加筋粉土试样分别进行了开敞系统下的一维冻胀试验,重点研究了秸秆掺量和长度对粉土冻胀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加筋对粉土的冻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少量的掺加(0.2%、0.4%)可将接近强冻胀的粉土改良为弱冻胀或不冻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试验范围内粉土的冻胀率随秸秆掺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大,但总体远小于未改良土;秸秆掺量一定时,存在最优秸秆长度,在该长度下,秸秆加筋粉土的冻胀变形量和冻胀率均最小。  相似文献   
996.
川藏铁路地处高原高寒高山峡谷地区,铁路隧道勘察十分艰难。开展了千米级水平绳索取心钻进技术与装备研发,在川藏铁路卡子拉山一号隧道DZ-卡子拉山一号-定向实验-01孔进行应用示范。成功完成1212 m水平定向试验钻孔,查明陡倾岩层3条断层和19处节理密集带,方位角偏差≤1°,孔斜0.76°/100 m,机械钻速3.09 m/h,台月效率350.29 m,创造国内水平绳索钻杆PQ、HQ深度588 m和974 m两项最新记录。攻克难进入地区钻孔无法搬迁和查明混杂陡倾岩层构造的难题,突破过去垂直“点”勘察变为水平“线”勘察,直观查明隧道洞身段地层岩性、陡倾岩层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情况,为解决高原铁路长大深埋隧道勘察难题提供了借鉴,具有示范与推广作用。  相似文献   
997.
利用沉积转换事件再造关键变革期的构造活动和气候演变是源-汇系统研究的新动向和切入点。新生代以来,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的汇聚隆升以及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的剥蚀、向孟加拉湾的物质输入,形成了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源-汇系统(喜马拉雅-孟加拉湾源-汇系统)。利用3D地震数据和IODP 354与362航次获取的碎屑锆石数据揭示了晚中新世以来孟加拉-尼科巴扇沉积转换事件及其源-汇成因机制。研究认为尼科巴扇和孟加拉扇经历了此消彼长的沉积建造过程:尼科巴扇经历了“晚中新世快速进积→上新世缓慢建造→第四纪相对静止”的建造过程;而孟加拉扇经历了“晚中新世相对静止→上新世缓慢建造→第四纪快速进积”的沉积建造过程。喜马拉雅-孟加拉湾源-汇系统碎屑锆石年龄核密度统计结果显示:晚中新世以来,指示古布拉马普特拉河迁移演化路径的60~0 Ma碎屑锆石在若开-尼科巴扇呈现出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而在孟加拉扇呈现出逐渐增多的变化趋势。这一碎屑锆石年龄核密度变化特征表明:(1)在晚中新世,古布拉马普特拉河主沉积物分散路径靠近孟加拉湾东部一侧发育且大量碎屑颗粒向尼科巴扇搬运分散,形成“快速进积的尼科巴扇和相对静止的孟加拉扇”;(2)在上新世初,青藏高原隆升所诱发的西隆高原抬升使古布拉马普特拉河向西迁移分流,在古西隆高原北缘Mikir山附近分流为东西两支,东支向尼科巴扇搬运分散的碎屑颗粒开始减少,而西支向孟加拉扇搬运分散的碎屑颗粒开始增多,形成“以缓慢建造为演化特征的尼科巴-孟加拉扇”;(3)在第四纪初,印度板块-亚洲板块最强碰撞造成青藏高原最强隆升并达到最大海拔高度,古布拉马普特拉河东支袭夺废弃,向尼科巴扇卸载的沉积物相应显著减少,而古布拉马普特拉河西支与恒河并流后向孟加拉扇卸载的沉积物亦相应显著增加,形成“相对静止的尼科巴扇和快速进积的孟加拉扇”。由此可见,尼科巴-孟加拉扇“此消彼长的跷跷板式沉积转换事件”是古布拉马普特拉河沉积物分散路径迁移演化的源-汇响应;其在上新世-第四纪之交发生了一起最为显著的沉积转换事件,其是上新世晚期印度板块-亚洲板块碰撞的源-汇响应。  相似文献   
998.
西江凹陷和陆丰凹陷均位于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前者盆地结构为两条NE向铲式边界断层控制的近对称地堑,后者表现为6条弯曲主干断层控制的“两洼夹一隆”构造格局。文章运用三维地震资料,在盆地结构、断裂系统描述的基础上,选取了两个凹陷共8条地震—地质剖面进行平衡剖面恢复,计算两幕裂陷阶段盆地伸展量、拆离深度等定量参数,并据此分析二者差异裂陷演化过程及与区域构造演化之间的联系。两个凹陷在新生代均经历裂陷一幕、二幕以及裂后拗陷阶段,其中每幕裂陷又可细分为早、晚两个亚幕。西江和陆丰凹陷的裂陷演化具有时空差异性。从裂陷一幕到二幕,二者伸展量都具有随时间减小的一般特征,其中西江凹陷的伸展量随时间持续减小,在裂陷二幕晚期仍具有较大伸展量,而陆丰凹陷在裂陷二幕早期伸展量略有升高,但在晚期伸展量急剧减小,其减弱程度远大于西江凹陷。两个凹陷的拆离深度都具有随时间逐渐加深的特征。在裂陷一幕早、晚亚幕,陆丰凹陷的拆离深度略大于西江凹陷。在裂陷二幕早、晚亚幕,西江凹陷的平均拆离深度由约8 km增长至9 km左右,而陆丰凹陷的平均拆离深度由约8 km跳跃式增长至约35 km。盆地的几何结构、断裂系统以及伸展量和拆离深度变化特征均反映陆丰凹陷在裂陷二幕晚期受热沉降作用或提前结束裂陷阶段,而西江凹陷在裂陷二幕之后结束裂陷作用。研究区的裂陷阶段自东向西逐渐结束可能受控于东北次海盆的扩张及南海的自东向西渐进式扩张。区域板块构造演化提供了珠江口盆地沿其轴向向SW方向伸展作用增强的差异伸展环境。该研究所揭示的盆地裂陷演化差异性对认识珠江口盆地的裂陷时限的时空分布和差异裂陷演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认识南海北部大陆边缘裂陷过程提供重要的定量数据约束。  相似文献   
999.
According to the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hydrogen and oxygen isotop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atio of noble gas isotopes of the sandstone aquifer and basalt aquifer, this study calculated the recharge temperature and residence time of groundwater in the Weishan area of Wudalianchi, also calculating the contribution of noble gas components from different sources to the sample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gen and oxygen isotopes and noble gases Xe and Ne, the recharge altitude and recharge temperature of the two aquifers were estimated, and the recharge temperature fitting with the NGT model as verified, the results showing that the main recharge altitude of groundwater in the region was 500–600 m, the recharge temperature being 2–7°C. Heeq and Heea of the samples have been simulated using the OD model, the content of radioactive 4He in the crust being obtained, the groundwater ages under the two conditions (closed condition and open condition) both being simul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groundwater from the sandstone layer water is older than groundwater from the basalt layer.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noble gas isotope ratios indicate that in the basalt aquifer and sandstone aquifer in the Weishan area, in addition to atmospheric and crustal helium, there is also an input of mantle-derived helium. The fault constitutes the uplift channel for groundwater containings mantle components, which results in the mantle source composition in water samples near the fault being much higher than those form non-fault areas.  相似文献   
1000.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zircon U-Pb geochronology, in situ Hf isotopes, whole-rock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geochemistry, and Nd isotopes was carried out for two Early Jurassic two-mica granites (Longtang and Menglong)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Tengchong terrane, which i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larger Sibumasu terrane. We assess the origin of the granites and explore their possible genetic relationship to the Paleo-Tethyan regime. LA-ICP-MS zircon U-Pb dating shows that they were simultaneously emplaced in the Early Jurassic (ca. 199 Ma). They have SiO2 contents of 69.7–75.1 wt% and are mainly strongly peraluminous with alumina saturation index (ASI) values ranging from 1.06 to 1.46. They show similar Mg# (0.29–0.42) to experimental partial melts of metasedimentary rocks under continental pressure-temperature (P-T) conditions. They are enriched in light rare earth elements (LREEs) relative to heavy rare earth elements (HREEs), with moderately negative Eu anomalies and flat HREEs patterns. They show negative εNd(t) values (?9.0 to –12.4) and εHf(t) values (?8.0 to ?9.1). Elemental and isotopic data suggest that they most likely to formed by muscovite-dehydration melting of a metapelitic source at lower temperatures in the range of 700°C to 750°C. The granites might represent a post-collisional tectonic setting response to Paleo-Tethyan reg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