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9篇
  免费   1466篇
  国内免费   820篇
测绘学   459篇
大气科学   551篇
地球物理   654篇
地质学   2286篇
海洋学   680篇
天文学   33篇
综合类   309篇
自然地理   393篇
  2025年   4篇
  2024年   126篇
  2023年   160篇
  2022年   245篇
  2021年   288篇
  2020年   215篇
  2019年   250篇
  2018年   206篇
  2017年   218篇
  2016年   199篇
  2015年   219篇
  2014年   199篇
  2013年   254篇
  2012年   274篇
  2011年   265篇
  2010年   287篇
  2009年   262篇
  2008年   205篇
  2007年   250篇
  2006年   204篇
  2005年   184篇
  2004年   169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4篇
  197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重庆市酉阳县洞岩铅锌矿床为近几年新发现的矿床,本文对其成矿地质背景、矿床特征、构造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其含矿层位主要为下奥陶系桐梓组和红花园组,矿体呈脉状产出,矿石组分简单,矿石矿物为闪锌矿,方铅矿及少量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方解石、石英、萤石,少量沥青等.矿体产出受地层岩性和构造条件双重控制,区域大断裂为导矿断裂.与区域上已知矿床对比分析,认为该矿床具有较大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82.
杨建国  王磊  王小红  谢燮  齐正广 《地质通报》2012,31(203):448-454
黑山铜镍矿床位于塔里木板块东北部的北山裂谷带内,庙庙井-双鹰山深大断裂南侧,含矿基性—超基性复式杂岩体侵位于青白口系大豁落山组和寒武系双鹰山组中。矿化主要赋存于杂岩体内的橄榄岩和角闪辉长岩内。采用锆石离子探针微区原位(SHRIMP)法获得矿化角闪辉长岩中锆石的U-Pb年龄为374.6Ma±5.2Ma,表明该含矿杂岩体的侵位及矿化作用均发生于晚泥盆世。这一年龄数据的获得不仅对重新认识北山地区的地质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北山地区开展铜镍矿找矿提出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83.
哀牢山构造带泥质高压麻粒岩主要由石榴石、夕线石、钾长石和斜长石变斑晶及尖晶石、铁假蓝宝石、蓝晶石、石英、金红石和钛铁矿包裹体组成,为确定印支地块和华南地块的边界提供了关键性标志。石榴石-黑云母-斜长石-石英地质温压计(GBPQ)计算结果及标志性高温矿物组合(Spl+Qz)表明泥质高压麻粒岩的形成和演化经历了高压/高温进变质到中温/低压退变质的顺时针P-T演化过程。其中:1)高压/高温进变质阶段的矿物组合为Ky+Sil+Grt1+Kf1+Pl1+Spr+Ter(Kf+Pl)+Bt1+Spl+Qtz+Ilm1+Rut1,形成于850~919℃,≥10.4kbar;2)中温/低压退变质阶段的矿物组合为Grt2+Bt2+Pl2+Ms+Qtz+Ilm2+Rut2,早期和晚期的温压条件分别为664~754℃,4.9~6.5kbar和572~576℃,3.5~3.9kbar。反映陆壳物质在碰撞过程中俯冲到地下深处(≥30km)经高压高温变质后快速折返到中上地壳的动力学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84.
铁路交通引起的地面振动荷载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士海  戚桂峰  毕卫国 《岩土力学》2012,33(Z2):311-313
随着铁路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铁路交通运行引起的环境振动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更好地研究地面振动荷载的特性及其传播规律,根据列车本身的结构和道床结构特性,将钢轨、轨枕、道床以及高出地面部分的路基作为整体,建立车厢-转向架-道床结构体的地面振动荷载二系弹簧计算模型,通过分析现场测试得到的地面振动速度数据和车辆自身的振动情况,并利用傅立叶变换程序FFT对地面振动荷载数据进行傅立叶变换,得到地面振动荷载的数定表达式。  相似文献   
85.
宽窄相间河道水流紊动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索宽窄相间河道的水流紊动特性,以西南地区宝兴河上游宽窄相间河段为研究对象,基于室内概化模型试验,采用多普勒声学流速仪(ADV)测量了室内模型典型断面上的三维瞬时流速,分析典型断面上的纵向时均流速、紊动强度、雷诺切应力和紊动能的分布规律。试验结果显示:宽窄相间水槽中,扩散段边壁的紊动强度大于中心区域的紊动强度,最大值位于0.2倍水深处;扩散段两侧坡脚处紊动能最大;侧壁区的平面和立面雷诺切应力最大值出现在扩散段内,中心区域最大雷诺切应力位于两槽间的中间断面处;扩散段内水流紊乱,两侧出现旋涡和涡脱,易造成侧壁侵蚀加强,引起河道拓宽。深入分析了宽窄相间河道水流的紊动特性,可为山区河流治理和自然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6.
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分析主要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简要总结了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分析的主要进展。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理论特别是板块构造理论,对于指导盆地构造研究起了重要作用。通过各种地球物理探测方法,揭示了中国含油气盆地的上地幔结构,地壳结构、基底结构与盖层构造的关系。中国含油气盆地在地质历史中的演化过程十分复杂,伸展盆地、前陆盆地、走滑盆地、克拉通盆地和叠合具有各自独特的地球动力学系统。构造样式分析是盆地构造分析的重要方面,直接与寻找油气圈闭有关,可以划分出伸展构造、挤压构造、走滑构造、反转构造和潜山-披覆构造等。断裂和不含油气盆地中的重要构造要素,控制着油气运聚成藏、叠合盆地多期成盆、多期改造造成的复杂构成图像,是中国含油气盆地的重要特色之一。展望21世纪 中国油气盆地构造分析,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叠合盆地形成演化和地球动力学过程分析;盆-山耦合过程的深部-浅部耦全过程分析;盆地三维构造精细描述和盆地模拟技术,盐构造和天然气构造分析。  相似文献   
87.
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比分析现有的两种计算模型,提出新的计算模式,将双排桩及桩间土体视为空间等代桁架,并将前后排桩的底端视为弹性约束,同时采用对后排桩施加竖向预应力的方法,来平衡桩侧土压力和改善前后排桩的受力性能。利用有限元程序,通过对3种计算模型的对比分析,并与实测数据的对比,对所提出的计算模型和方法进行了必要的验证。结合工程实例,对影响预应力双排支护桩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计算分析和工程实例都表明:利用空间等代桁架模型和对后排桩施加竖向预应力的方法可以取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88.
运用区域地面地质、地震、钻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库车坳陷中生界的盆地结构、构造样式、中生界各层序原始地层厚度和沉积相分布、古隆起形态、区域构造演化等方面进行研究,重建了库车坳陷中生代盆地构造古地理,并对盆地原型成因进行分析。库车坳陷残留中生界总体上为北厚南薄、北剥南超的地质结构,北部强烈角度不整合在南天山海西期褶皱带,南部微角度不整合面在寒武-奥陶系之上,南部边缘沿着温宿-西秋-牙哈古隆起有基底断裂活动。北部单斜带为冲积扇和辫状河三角洲,克拉苏构造带为深湖,南部沿着古隆起带为缓坡三角洲、浅湖。库车坳陷中生代原型盆地位于南天山海西期造山带和塔里木克拉通边缘过渡带之上,地壳均衡可能是盆地沉降的主要动力。南缘古隆起带在南天山洋扩张期为塔里木克拉通台地与被动大陆边缘的台地边缘,南天山洋闭合期为前陆隆起带,发育基底断裂和断块差异活动,在中生代有继承性活动,晚新生代新天山挤压隆升使古隆起带发生挤压变形,成为新天山逆冲变形造山楔的前锋。  相似文献   
89.
重庆市南川区南部岩溶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重庆市南川区南部地区岩溶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取样测试分析,对研究区内149件地下水样品进行水化学常规分析和微量重金属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下水化学类型以HCO 3-Ca·Mg、HCO 3-Ca和HCO 3-SO 4-Ca型为主.地下水中主要阴阳离子HCO-3、SO 2-4、Ca2+和Mg2+浓度均表现出与含水岩组相对应的关系,即碳酸盐岩类岩溶水>碳酸盐岩夹碎屑岩水>碎屑岩水.地下水中Mg2+/Ca2+摩尔比值表明研究区内绝大部分地下水径流过程中以方解石和白云石的共同溶解为主.地下水中微量重金属元素含量整体偏低,绝大部分水质都在Ⅲ类水标准以内,只有极个别点受到污染导致部分重金属组分偏高.  相似文献   
90.
云南个旧南部地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野外调研和大量样品采集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数学地质中对应分析和因子分析两种方法对样品和变量进行分类划分和成因解释。首先,将样品和元素进行综合计算,按第一、二因子轴作出样品-元素因子平面图,在图上划分四个象限,按象限进行分类,探讨其样品-元素分类规律。其次,按象限计算因子载荷矩阵,分析各因子轴所代表的元素共生组成规律和成矿期次。根据上述研究认为第一因子轴(F1)所代表的Sn、Cu、Pb、Cu、Zn、Au、Ag等元素为主成矿元素组合和主成矿期次,而其它因子轴所代表的Mo、W、Bi、Be等元素为次成矿元素组合和次成矿期次。成矿作用是在区域构造应力驱动力的作用下,与花岗岩侵入有关。成矿溶液除来自深源以外,还与周围基性岩体(脉)和围岩密切相关,矿液实质是一种混合矿浆,在上升运移过程中,充填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和有利 的地层层位中形成矿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