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7篇
  免费   584篇
  国内免费   951篇
测绘学   329篇
大气科学   312篇
地球物理   407篇
地质学   1748篇
海洋学   555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209篇
自然地理   338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01篇
  2022年   181篇
  2021年   220篇
  2020年   159篇
  2019年   206篇
  2018年   133篇
  2017年   153篇
  2016年   148篇
  2015年   180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197篇
  2012年   237篇
  2011年   220篇
  2010年   237篇
  2009年   205篇
  2008年   167篇
  2007年   199篇
  2006年   163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135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4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941.
An oligotrophic bacterium was isolated from the biological soil crust underlayer in the Xinjiang Gurbantunggut Desert. It was numbered SGB-5, G . Cell size is (0.328-0.746) μm×(0.171-0.240) μm. Raised colony is white, roundness and its diameter is 5 mm. The strain is a facultative aerobe. It was able to grow in conditions of 1―15 mg·C·L?1 culture medium at 10―50℃. The strain's optimum growth temperature is 37℃. The range of its optimum growth pH is 8―9. A large amount of extracellular mucopolysaccharide was secreted during growth.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is mucopolysaccharide consists of arabinose, X sugar, glucose, galactose and mannitol. Mole ratio of these sugars is 1:14:19:6:14. The viscosity of the mucopolysaccharide can reach 6300 mPa·s, when the strain is cultivated for 72 h. After the culture solution in which viscosity was 1500 mPa·s was sprinkled on the quicksand surface, 6 mm bacteria crust of conglutinating sand was formed. This crust could not only stabilize sand, but could also potentially slow the rate of the soil water evaporation.  相似文献   
942.
一种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的地磁场K指数实时标定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K指数是一种重要的地磁活动指数,标定K指数的难点在于规则日变化SR的确定,尽管FMI(Finnish Meteorological Institute,芬兰气象学院)方法能够比较准确地识别规则日变化SR,给出合理的K指数,但是该方法存在一天的延迟,无法实现实时标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的K指数实时标定方法:首先用修正后的FMI方法提取H分量的时均值序列,接着以径向基神经网络对该序列进行建模,最后基于神经网络模型实时获取规则日变化,并结合H分量分均值观测数据标定K指数.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以3.8598 nT的标准误差实时获取规则日变化SR;实时标定的K指数与直接用FMI-H方法延迟一天标定的K指数相比,完全吻合的占69.8%,差别大于一个标度的仅占0.77%.  相似文献   
943.
本文根据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多谱勒效应,利用拐角频率的方位变化,用最小二乘法反演了抚松ML5.0级地震的破裂参数。结果表明,这次地震的断层破裂方向为226°,与震源机制解WS向节面、余震分布和震中附近的断层走向基本一致。地震马赫数为0.62,破裂长度为2.82km,破裂自北东向西南方向传播。  相似文献   
944.
两种强度折减法确定边坡稳定系数适用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度折减法确定边坡稳定性系数比传统极限平衡方法优势明显,但是两种常用的强度折减法哪种更适合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针对某工程算例分别采用两种强度折减法进行了边坡稳定性系数计算,并把计算结果和传统极限平衡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快速拉格朗日分析法更适合应用在边坡稳定性系数确定方面。该法的计算结果和传统计算方法极其接近,并可以克服传统方法人为指定滑动面的重大缺点。  相似文献   
945.
基于Cut-And-Paste(CAP)全波形拟合反演震源机制解方法,利用四川、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宽频带台站地震波形记录,反演得到2014年以来云南永善3次M≥4.7地震震源机制解及相关参数,并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最后探讨可能的发震构造。研究结果显示,2014年4月5日M5.3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属逆冲型地震,2014年8月17日M5.0地震和2019年5月16日M4.7地震均为走滑型地震;结合该区域的地震构造、震后地震烈度分布和余震序列分布,推测2014年以来云南永善地区3次M≥4.7地震及余震的主发震构造为位于莲峰-昭通断裂与峨边-金阳断裂之间的无名断裂,或是莲峰-昭通断裂的前端盲断裂。  相似文献   
946.
以唐山中心城区及周边快速城镇化乡镇为研究示范,以该范围内的居住用房为研究对象,利用Google Earth影像、互联网地图、各类房产商业网站、街景等各类网络资源,借助ArcGIS、API和网络爬虫技术,获取了房屋地震灾害风险分析所需的结构类型、各结构类型的面积、空间分布等核心属性信息;在此基础上,简略分析了研究区房屋抗震能力状况,为地震应急基础数据生产及更新和地震灾害风险分析提供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947.
针对云南省测震台网对连续率提升的需求,结合现行网络框架以及已有网络接入条件,通过路由器及服务器配置,设计并实现以有线信道为主,无线信道为辅的传输方案,为提升云南测震台网运行率提供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948.
齐静静 《华北地震科学》2020,38(2):58-61,67
滩海油田的开发建设有大量滩海海堤等护岸工程,由于滩海油田所处的海洋环境十分复杂、恶劣,海堤不仅常年受风、浪、流等作用,还时常受到风暴潮、海冰等自然灾害的威胁。长期服役后,海堤等结构出现不同程度的工程质量和结构隐患问题。因此,有必要开展海堤结构隐患检测技术研究,为海堤的安全运行和维修加固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工程勘察等方面的应用经验,从装置类型的选择等方面入手,通过模型分析和现场验证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高密度电阻率法在海堤隐患检测中的应用研究,确定了适用于油田海堤工程结构检测的高密度电阻率法观测装置及检测参数,为海堤工程结构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49.
长安矿集区内的碱性斑岩体(脉)是哀牢山-金沙江碱性岩浆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长安花岗斑岩脉、铜厂正长斑岩和长安冲正长斑岩的形成时代分别为37.1±0.5Ma、35.8±0.4Ma和21.7±0.3Ma。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矿集区内新生代岩浆岩为准铝质-弱过铝质的碱性岩类,其高钾富碱富钙,以及轻稀土富集、Eu弱负异常、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U和K)强烈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P和Ti)亏损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哀牢山-金沙江南段碱性带内的碱性岩浆岩一致,是源于含金云母的相对较浅的尖晶石相地幔的部分熔融形成钾质碱性岩浆,在上升过程中或在岩浆房内发生分异作用,演化出系列碱性岩浆,在较短时间内相继就位形成的,并为矿集区内多金属矿床的形成提供成矿流体和物质。  相似文献   
950.
祁敏  向华  张泽明  钟增球 《岩石学报》2014,30(8):2279-2286
硬玉岩大多产于蛇纹石化橄榄岩中,是洋壳俯冲带低温高压条件下流体与超基性岩相互作用的产物。缅甸硬玉岩产于新特提斯洋俯冲带中,是世界上最大和最重要的硬玉矿床。本文对一块缅甸紫色硬玉岩中的锆石进行了内部结构、微量元素和U-Pb定年研究。所研究的锆石晶形不规则,普遍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重结晶改造。锆石U-Pb年龄与Ti含量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反映了受重结晶改造越强,Ti含量越低。受重结晶改造较弱的锆石区域具有弱的岩浆分带特征,较高的Th/U比值(0.11~0.29)和REE含量(ΣREE=607×10-6~2494×10-6),Ti含量在1.58×10-6~8.60×10-6之间,对应的锆石Ti温度为598~732℃,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58±4Ma(MSWD=3.5,N=6),代表了硬玉岩中岩浆锆石结晶年龄的最小估计值;重结晶改造较强的锆石区域呈现出杂乱的补丁状分带,根据锆石Th/U比值、REE含量和Ti含量分为完全重结晶锆石和不完全重结晶锆石。完全重结晶锆石区域具有相对低的Th/U比值(集中在0.11~0.17),REE含量较低(ΣREE=143×10-6~362×10-6)并具有非常低的Ti含量(0.19×10-6~0.68×10-6),对应的锆石Ti温度为473~543℃,与硬玉岩形成的温度条件相符,给出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79±2Ma(MSWD=0.88,N=5),代表了硬玉岩有关的流体活动的年龄。而不完全重结晶锆石区域的地球化学特征介于两者之间,Th/U比值在0.14~0.43,Ti含量多数在0.25~7.17之间,其年龄范围在91~142Ma之间,不具有明确的地质意义。结合已有的缅甸硬玉岩的年代学数据,我们认为在新特提斯洋俯冲过程中发生了多期次的流体交代作用,在147~79Ma期间形成了不同时代的硬玉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