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857篇 |
免费 | 1919篇 |
国内免费 | 281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82篇 |
大气科学 | 1279篇 |
地球物理 | 1535篇 |
地质学 | 6142篇 |
海洋学 | 1240篇 |
天文学 | 208篇 |
综合类 | 780篇 |
自然地理 | 12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4篇 |
2023年 | 309篇 |
2022年 | 592篇 |
2021年 | 666篇 |
2020年 | 545篇 |
2019年 | 563篇 |
2018年 | 594篇 |
2017年 | 547篇 |
2016年 | 571篇 |
2015年 | 553篇 |
2014年 | 561篇 |
2013年 | 624篇 |
2012年 | 580篇 |
2011年 | 601篇 |
2010年 | 617篇 |
2009年 | 579篇 |
2008年 | 549篇 |
2007年 | 544篇 |
2006年 | 458篇 |
2005年 | 441篇 |
2004年 | 372篇 |
2003年 | 326篇 |
2002年 | 485篇 |
2001年 | 405篇 |
2000年 | 356篇 |
1999年 | 257篇 |
1998年 | 127篇 |
1997年 | 94篇 |
1996年 | 85篇 |
1995年 | 79篇 |
1994年 | 74篇 |
1993年 | 64篇 |
1992年 | 60篇 |
1991年 | 28篇 |
1990年 | 37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17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3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3篇 |
1958年 | 4篇 |
1954年 | 7篇 |
194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南海西南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微量元素Ba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南海西南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微量元素Ba的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生物成因Ba的分布及其与表层海水生产力的关系。南海西南海域表层沉积物Ba总量的变化范围为398~1 270 μg/g,平均值为851 μg/g,从上陆坡到下陆坡,沉积物中的Ba含量逐渐增加;微量元素Ba主要赋存于陆源碎屑相和生物成因相中,且明显受到沉积环境水深和陆源物质输入的影响。生物成因Ba含量的变化范围为30.6~938 μg/g,陆坡区和深海区平均值分别为495 μg/g、349 μg/g,占沉积物Ba总量的54%和51%,总体上,与沉积物Ba总量具有相对一致的分布特征。尽管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Al、Ti成分为典型的陆源碎屑组分,但是,利用大陆上地壳Ba/Al比值和陆坡区沉积物回归分析获得的Ba/Al比值进行生物成因Ba的计算,过高地估算了沉积物中陆源Ba的含量;而采用页岩Ba/Ti比值来估算陆坡区表层沉积物中的生物成因Ba含量显得相对可靠。在深海区,利用经验的Ba/Al或Ba/Ti比值均不能获得有效的生物成因Ba值。因此,在获取沉积物中生物成因钡含量时,需结合各海区的特点选取合适的参数来扣除陆源Ba的含量。 相似文献
142.
通过对青海省内一条北北西向右旋走滑断裂对公路工程危害现象的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有限元分析,对其蠕滑运动下的致灾机理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断层蠕滑作用下的灾害多分布在上盘,且上盘公路南半侧多发张剪性破裂,北半侧多发压扭性破裂,交汇位置的先期破裂是由南侧路沿开始并向路内扩展的。 相似文献
143.
144.
本文对1949年以来出现的10次ENSO事件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果:开始於东太平洋增暖和中大平洋增暖的两类ENSO现象分别对应四川地区粮食产量的减产和增产。此结果对四川地区粮食生产政策的制定及产量的预测研究均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5.
在原煤炭工业部组织的4次全国煤炭资源预测和评价中,其中3次分别运用了槽-台学说、地质力学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简要评述了前3次煤田预测成果。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第4次煤田预测以来的板块构造理论和煤田地质研究进展,以及对2006年6月开始的煤炭资源潜力评价,建议在总结阶段,应在不同板块构造体制下,根据含煤原型盆地恢复、大地构造单元性质与盆地构造演化,对煤炭聚积、煤化作用的控制和影响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建立板块构造理论指导下的中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的工作思路与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46.
朝鲜半岛北部广泛发育~19亿年侵入岩,这些岩浆岩可以分为三个系列,分别为似斑状花岗岩系列(多为I型,以妙香山岩体为代表,年龄1900~1840Ma)、S型花岗岩系列(以嘉山岩体为代表,本文获得1862±5Ma锆石U-Pb年龄)和正长岩系列(以龙浦岩体为代表,本文获得1857±2Ma锆石U-Pb年龄)。似斑状花岗岩系列(I型花岗岩)大致对应朝鲜地质学家定义的Myohyangsan(妙香山)杂岩,以发育钾长石巨斑为特征,与麻粒岩相变质的火山岩-沉积岩系关系密切;S型花岗岩系列大致对应Ryonhwasan(莲花山)杂岩,以发育石榴石和堇青石等矿物为特征,与麻粒岩相变质的副变质岩共生:这说明前者可能与变质火山岩系相关,而后者可能和副变质岩相关。正长岩系列,朝鲜地质学家称为Sakju(朔州)杂岩,分布较为局限,仅见于朔州以及博川-定州之间,也见于邻区辽东,多为岩株。这三个系列岩浆岩稍早或者同期于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本文获得甑山"群"变质锆石U-Pb年龄1844±2Ma)。邻区辽东-吉南及胶东地区也发育这三个系列岩浆岩,但这两个地区~21亿年岩浆作用更为广泛。朝鲜半岛南部发育大量同期岩浆岩,但岩石类型以似斑状花岗岩为主,并发育紫苏花岗岩和斜长岩。我们推测,朝鲜半岛南北两侧基底属性存在差异,可能对应不同的古陆(华北与华南古陆)。综合分析表明,朝鲜~19亿年前广泛发育I型和S型花岗岩,并有幔源岩浆作用,同时发育正长岩类,并且这些岩浆活动与区域高级变质作用时代接近。考虑到本区存在太古宙基底,我们推测本区在古元古代可能处于类似现今活动大陆边缘弧背景。 相似文献
147.
湖泊沉积物中磷累积特征反映了流域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磷入湖通量的变化,与湖泊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本研究分析了泸沽湖15根长17~27cm沉积短岩芯中磷的含量,评估了自然源与人为源磷的贡献,探讨了近140年来不同来源磷累积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流域人类活动和湖泊生态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湖区沉积物中磷含量垂向变化趋势总体一致。以南部湖心区LGS岩芯为例,1960年前,沉积物中磷的含量与累积通量较低,为人类活动干扰较弱的准自然沉积;1960~2000年,自然源与人为源磷的含量和累积通量均逐渐增加,其中1960~1980年和1980~2000年人为源磷累积通量平均分别为4.9mg/(m2·a)和39.1mg/(m2·a)。2000年以来,沉积物中自然源磷的累积通量略有降低,但人为源磷的累积通量持续升高,平均为109mg/(m2·a)。空间上,南部湖区自然和人为源磷的累积通量总体上高于北部湖区,不同时期自然源磷的累积通量高值区均位于南部湖区东部,而沿岸居民点密集分布的南北湖区连接处和西北部湖区人为源磷的累积通量相对较高。不同来源磷累积通量的时空变化主要与农业和旅游业发展导致的土壤侵蚀和污染排放输入有关。沉积物中磷累积通量与硅藻、摇蚊等水生生物属种呈同步的历史变化趋势,指示了磷输入对湖泊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148.
根据1951-2010年珠江流域23个典型断面流量资料,用P-III型分布曲线拟合洪水系列进行频率计算,分析了珠江流域极端洪水事件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80年以来,珠江流域极端洪水事件发生的频次明显增加,尤其是自1990年以来增加趋势显著;1981-2010年较1951-1980年珠江流域约70%典型断面极端洪水事件呈增加趋势,主要分布在西江、北江、粤西;而近30%的典型断面呈减少趋势,主要分布在东江和桂南。 相似文献
149.
通过对河北易县地震台钻孔应变资料进行处理,发现在2014年9月6日涿鹿4.3级和2015年9月14日昌黎4.2级地震前,该台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到显著前兆异常变化,与2012年5月28日唐山4.8级地震前出现的异常相似度较高,异常形态均表现为"来快去慢",均在极值附近维持数日后,逐渐恢复原值过程中发生地震。 相似文献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