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9篇
  免费   302篇
  国内免费   275篇
测绘学   210篇
大气科学   131篇
地球物理   192篇
地质学   510篇
海洋学   243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76篇
自然地理   197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129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用无狭缝摄谱仪获得了山东省一次云对地闪电回击过程的光谱,根据光谱信息,计算了闪电通道等离子体温度和电子密度,并分析了闪电通道内部的辐射机制,讨论了闪电通道等离子体中的箍缩效应。由此推断:闪电通道等离子体中的箍缩效应是闪电产生X射线的主要辐射源。最后讨论了闪电通道与激光在大气中激发的等离子体通道的差异。  相似文献   
992.
 通过对巴丹吉林沙漠查格勒布剖面150 ka BP以来地层层位中16种微量化学元素的分析发现:化学性质相对稳定的元素P、Mn、Zr、Cr、Pb、Rb、Nb、Y和相对活泼的元素V、Sr、Ni、Cu、Zn、As均随25个风成沙丘砂与黄土、古土壤、湖相、冲坡积砂土砾石层构成的沉积旋回显示为25个含量低-高变化旋回,呈跌宕起伏且多波动的锯齿状的元素相对迁移-聚集过程线。元素在风成沙中呈现的低值,揭示了干旱寒冷气候作用下风力的侵蚀搬运与堆积作用;在砂土砾石层特别是湖相、黄土和古土壤中相对富集,则与暖湿气候背景下剖面所处的特殊洼地地貌位置有关。上述变化特征主要是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地区150 ka BP以来的25个干寒多风-温湿或暖湿的气候波动所致,其根本原因可能与全球冰期-间冰期气候波动影响下的东亚冬夏季风的“拉锯式”摆动有关。  相似文献   
993.
基于区域气候模式COSMO-CLM(CCLM)模拟的1960-2100年逐日最低气温数据及2000年中国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强度-面积-持续时间(Intensity-Area-Duration,IAD)方法,以全球升温1.5℃(RCP 2.6情景)和2.0℃(RCP 4.5情景)为目标,研究不同持续时间中国极端低温事件变化特征、最强极端低温事件强度与面积关系和最强中心空间分布,分析极端低温事件下耕地面积暴露度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1)全球升温1.5℃情景下,持续1至9 d的极端低温事件频次相对于基准期(1986-2005年)下降30%-54%,强度变化-1%-8.8%,影响面积下降7%-21%;升温2.0℃,频次下降48%-80%,强度上升6%-11.5%,影响面积则在-14%-19%变化。(2)全球不同升温情景有可能发生强度和面积超过基准期最强事件的极端低温。全球升温1.5-2.0℃时,同等面积上的最强极端低温事件强度明显下降,但最强极端低温事件中心由西北和西南转移到华中和华南等地。(3)不同升温情景下,暴露于极端低温事件的中国耕地面积明显少于基准期,且升温幅度越高下降程度越大。最强极端低温事件的耕地暴露度则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升温1.5℃时,华东、华北与华中等地暴露在最强极端低温事件的耕地面积相对于基准期有所增大,升温2.0℃时,华东与华北等地有大幅度上升。全球不同升温情景下,极端低温事件频次与影响面积持续下降,但强度上升;随着升温幅度的增大,这种差异变化特征越来越明显;特别应注意的是,随着温度上升,发生强度和面积超过当前记录到的最强极端低温事件的可能性增大;应加强极端事件的预警、预报和监测,减缓经济社会的损失。   相似文献   
994.
耕地多功能内涵及其对耕地保护的启示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5  
近年来, 耕地多功能管理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针对耕地需求无序竞争、耕地边际化与耕地生态系统退化三大现实问题, 建立了以土地单功能利用为症结的综合分析框架, 认为中国耕地保护须向耕地多功能管理转型。然而, 目前尚缺乏耕地多功能的内涵解释框架。本文通过梳理耕地多功能的相关研究, 从实证与规范、供给与需求及其相互关系角度, 建立了耕地多功能内涵的综合解释框架。最后, 本文提出耕地保护转型可同时注重构建以主体功能差异化为前提的耕地多功能空间融合模式、拓展耕地价值的提升途径并建立耕地多功能统筹利用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995.
超分辨率图像恢复研究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超分辨率图像恢复的概念、起源、应用和先决条件,以及超分辨率图像恢复包含的图像处理步骤和计算上需要有效处理的两个问题;综述国内外超分辨率图像恢复研究现状,对超分辨率图像恢复的主要方法及空域方法中的主要类别进行评述,并介绍超分辨率图像恢复算法的评价方法;最后对超分辨率图像恢复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96.
分析库尔勒国家数字地震台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测定的1 403个近震事件,与新疆地震台网发布的地震目录事件进行对比,计算二者的震级偏差值,并从震级、震中距及方位角等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随着地震震级的逐渐增大,震级偏差也随着增大;震级偏差与震中距之间也存在着一些联系。  相似文献   
997.
文中介绍了Langmiur探针的观测原理,并利用电子浓度(Ne)和电子温度(Te)数据研究了2006年5月3日MW7.9汤加地震和2006年12月16日MW7.1台湾地震。结果发现汤加地震前2~5d电子浓度连续4d降低,电子温度变化不明显。台湾地震前后电子浓度的变化不明显,但电子温度在地震当天及后续3d出现了低值。目前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这些变化是由地震活动引发的,但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选择了当地22时至次日3时的观测数据,并且剔除了Dst≤-30nT,Kp≥3,AE≥200nT时的记录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太阳、地磁等因素引起的电离层异常情况。  相似文献   
998.
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的实地绝对标定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钻孔应变观测的实地标定问题有二层涵义: 在第一个层面上, 可以认为实地标定是相对室内标定而言的, 是对仪器(元件)灵敏度的标定, 称为相对标定; 在第二个层面上, 由测值换算出孔径相对变化以后, 还要利用理论固体潮等依据对与钻孔周围介质的弹性有关的参数进行标定, 从而给出应变变化, 称为绝对标定。 文中提出了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的绝对标定的新方法, 并以昌平台RZB-1型钻孔应变观测为例进行实际应用, 取得了相当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9.
云闪放电通道内的粒子密度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在中国西藏高原地区得到的6幅云闪放电通道的光谱,由谱线波长、相对强度和跃迁几率等信息,结合等离子体理论,计算了云闪放电通道的温度和电子密度;进而,利用Saha方程、电荷守恒和粒子数守恒方程,得到了粒子处于各电离级上的数密度、通道质量密度、压强和平均电离度等参数,并对云闪通道内部粒子数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地闪回击通道类似,云闪通道接近于完全电离,通道内部以单次电离的离子为主,且NII离子数密度最高.具有较高温度的通道位置处,中性和一次以上电离离子数密度的绝对值和相对值都较高,但是,不同温度下NII、OII、ArII粒子的相对浓度变化不大.与地闪回击通道不同,云闪同一放电通道内不同位置处粒子数密度差异较大,且沿通道没有显示规律性变化,通道压强从零点几到几兆帕.  相似文献   
1000.
从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的角度,依据《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对应急响应工作的要求,在分析抗震救灾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地震应急预案的基础上,结合盈江、彝良、芦山等地震应急救援案例,对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的关键应急处置业务进行梳理,并根据各项业务的时序特征提出了在震后不同时间段内所要完成的工作以及所要达成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方地震应急预案过于宏观和操作性不强的缺陷,为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