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69篇
  免费   1384篇
  国内免费   2152篇
测绘学   836篇
大气科学   1680篇
地球物理   1661篇
地质学   3880篇
海洋学   1499篇
天文学   400篇
综合类   735篇
自然地理   1014篇
  2024年   67篇
  2023年   166篇
  2022年   397篇
  2021年   436篇
  2020年   426篇
  2019年   414篇
  2018年   438篇
  2017年   389篇
  2016年   466篇
  2015年   440篇
  2014年   493篇
  2013年   550篇
  2012年   551篇
  2011年   566篇
  2010年   490篇
  2009年   482篇
  2008年   437篇
  2007年   424篇
  2006年   362篇
  2005年   342篇
  2004年   271篇
  2003年   208篇
  2002年   225篇
  2001年   240篇
  2000年   237篇
  1999年   272篇
  1998年   231篇
  1997年   219篇
  1996年   211篇
  1995年   186篇
  1994年   178篇
  1993年   154篇
  1992年   141篇
  1991年   121篇
  1990年   84篇
  1989年   80篇
  1988年   63篇
  1987年   51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28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9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8篇
  1973年   5篇
  197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本文以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作为主导因子,分析其与东亚温带气旋的关系。得出:高海温多气旋,低海温少气旋的对应关系较为明显。并进一步对不符合这种主要关系的年份从环流型。下垫面海温等作了分类鉴别分析。  相似文献   
122.
滑坡是发生在我国山区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金沙江地区由于地势较高、地形复杂、多云多雨的特点,给传统的滑坡监测增加了难度。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InSAR)已在滑坡地面沉降监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选取金沙江上游沿岸作为研究区域,基于2018年8月11日与9月28日的Sentinel-1A影像及SRTM1数据,利用GAMMA软件及D-InSAR技术监测到金沙江地区的地表形变,成功识别出金沙江右岸的一处滑坡灾害。研究结果显示,在此滑坡的坡顶部分出现了约2.5 cm的沉降,而在坡底部分由于崩塌物的累积,地面出现了约3 cm的抬升。从实验结果可以得出,InSAR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滑坡变形监测手段,利用Sentinel-1A卫星的SAR数据对滑坡区域进行形变监测,可以得到较好的干涉结果。  相似文献   
123.
青海五龙沟地区1:5万遥感信息找矿勘查与靶区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海五龙沟地区开展15万遥感信息找矿勘查与靶区预测研究,是以矿化蚀变的遥感异常提取为主线,结合成矿源场、成矿位场遥感信息的解译,通过遥感与地质、矿产、化探等多源信息的空间集成和综合分析,进行15万遥感岩石地层-构造-蚀变岩填编图与遥感找矿预测,优选出了13处新的找矿靶区.经有关地勘单位野外实地检查,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并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4.
超临界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测定油页岩中的生物标志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海霞  饶竹 《岩矿测试》2000,19(2):86-92
采用超临界萃取 /气相色谱 -质谱技术测定了广东茂名油页岩中环己烷的链取代烃、甾烷、甾烯和藿烷等生物标志物 ,其分析结果与经典索式抽提和文献结果基本相符。该方法与索式抽提法相比简单、快速、无污染和危险 ,可用于油页岩等固体样品中生物标志物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5.
薛霖  李英  许映龙  王蕾  戴高菊 《大气科学》2015,39(4):789-801
台风在趋近大陆过程中强度一般衰减, 但Meranti(1010)北上进入台湾海峡过程中却迅速加强, 且在登陆福建时达到最强。采用中国气象局台风资料、NCEP GFS 0.5°×0.5°再分析资料及台湾雷达资料, 结合中尺度数值模式WRF(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开展台湾地形敏感性试验, 研究Meranti进入台湾海峡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及迅速加强机理。结果表明:台湾地形是Meranti迅速加强的一个重要影响因子。Meranti北上过程中, 一方面通过台湾岛地形分流作用及其背风坡效应在台湾海峡内诱生中尺度涡旋, 形成正负相间的涡度分布, 激发出与台风相关的扰动波列。地形强迫抬升及扰动波列可加强垂直运动和积云对流, 有利于台风对流发展。另一方面, 台湾地形还通过改变环境气流使台风高空辐散场加强, 环境风垂直切变减小, 形成有利于台风发展的环流背景。比较不同高度台湾地形试验中台风动能收支发现, 台湾地形激发的扰动波列和积云对流增强了次网格尺度系统与台风间能量的交换, 成为Meranti登陆前迅速加强的主要动能源。  相似文献   
126.
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和酶技术,对雌性莫桑比克罗非鱼在孵卵前后口腔粘膜的组织结构、抗菌酶的比活力变化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口腔粘膜的上皮中,杯状细胞是一个重要的结构,它随着雌鱼的生理状态的改变而变化。雄鱼、雌鱼和孵卵期的雌鱼口腔粘膜上皮中的杯状细胞数量上的差别显著。孵卵期的雌鱼口腔粘膜类似于哺乳动物的子宫粘膜也是受性激素影响的靶器官。该种鱼的口腔粘膜中存在着两种抗菌酶;蛋白质水解酶和壳多糖酶。孵卵前后,这两种酶的比活力分别提高1.4—2.03倍。说明孵卵时,口腔粘膜为使卵及仔鱼健康的发育,增强了抗菌能力。研究结果证明:抗菌力的增加与口腔粘膜中的杯状细胞的大量增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7.
依据青海海西德令哈、乌兰的树木年轮资料序列与柴达木地区1962—2001年5~6月份地温资料序列之间较好的同期相关特征,重建了柴达木地区5~6月份地面Ocm温度及地面最高温度千年历史资料序列。运用乘积平均值、误差缩减值等方法对重建方程进行了检验,证明重建序列可信。通过分析发现,在重建的1098年中,有6个主要的冷期和6个主要的暖期,地面0cm温度序列存在12个主要突变期,地面最高温度序列存在15个主要突变期。周期分析表明,地面0cm温度和地面最高温度均存在183年、122年和91年左右的长周期以及6.8年和2~3年的短周期。  相似文献   
128.
贵金属分析应用火试金法分离富集时,试金配料复杂、耗时较长,分析成本相对较高,空白较难控制.本文建立了采用过氧化氢-盐酸湿法分解样品,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同时测定地质样品中Pt、Pd、Au的分析方法.在10%的盐酸介质中,以LSC-400巯基树脂和活性炭为混合吸附剂,采用动态吸附方式对样品中的Pt、Pd、Au分离富集,用Lu作内标元素,195 Pt、197 Au、108 Pd为待测同位素消除了非谱线干扰和谱线干扰,三元素的回收率均大于96.4%.方法检出限(3σ):Pt为0.06 ng/g,Pd为0.08 ng/g,Au为0.12 ng/g,优于火试金等其他分离富集方法的检出限.应用于测定国家标准物质,Pt、Pd、Au的测定结果与标准值相符,12次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6.1%,满足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样品的分析要求.该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提高了分析速度,有效地降低了测试过程的空白值.  相似文献   
129.
建成环境的高空间异质性与致灾过程的复杂性给城市暴雨内涝研究带来巨大的挑战,具体表现为模型代表性不够、计算效率低、基础数据和验证数据匮乏。以机器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高分遥感和互联网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则为城市暴雨内涝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论文结合人工智能、高分遥感和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发展,从特征、机理、数据与方法4个维度对暴雨内涝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总结,主要结论包括:① 暴雨内涝具有短历时性、空间散布性、连锁性和突变性,其热点呈现空间上的动态迁移特征。② 降雨时空特征和城市化程度决定暴雨内涝灾害的量级,地形条件尤其是微地形则决定发生位置和内涝频率。地形控制作用指数(topographic control index, TCI)对暴雨内涝发生位置具有良好的指示能力。③ 排水管网、高精度地形和不透水面分布是暴雨内涝模拟的关键基础数据;降雨过程的高时空变异性是暴雨内涝近实时预报预警的主要瓶颈,需要充分利用天气雷达观测提高其精准度;互联网众包大数据是获取高空间覆盖度暴雨内涝灾情信息的新途径,但也面临不同类型信息融合、提炼和质量控制的挑战。④ 结合水动力模拟与机器学习可建立兼具物理基础和计算效率的暴雨内涝模拟方法,是实现近实时模拟与快速预报预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0.
Control and eradication of the exotic and invasive plant Spartina alterniflora within the Chongming Dongtan nature reserve, Shanghai, China, is vital for the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saltmarshes. A demonstration project was established using waterlogging and cutting to control this invasive species. Results from 2007 to 2008 showed that, although the managed waterlogging significantly reduced biomass and seed production of S. alterniflora at an early stage, the species subsequently showed rapid adaptation to the long-term waterlogging stress. Thus, managed waterlogging alone was insufficient for the effective eradication of S. alterniflora. However, managed waterlogging for around 3 months, combined with cutting the above-ground part of S. alterniflora at a key stage (flowering period in July), controlled and eradicated the plant successfully. Both the above-ground and below-ground parts of S. alterniflora were killed and the plants began to decompose after 3 months. Furthermore, there was no re-growth of the emergent part of S. alterniflora in the following years. However, once the impounded water was released restoring the natural hydrodynamic regime of the saltmarshes, the seeds and seedlings of S. alterniflora reinvaded the controlled site from the neighboring areas and the S. alterniflora community was re-established. Thus, after eradication of S. alterniflora, control measures should be maintained to prevent the re-establishment of S. alterniflora. The results of this demonstration project indicate a potentially useful and effective approach for the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large-scale invasion by S. alterniflora on saltmarshes in the Yangtze Estuary,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