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7篇
  免费   612篇
  国内免费   770篇
测绘学   234篇
大气科学   666篇
地球物理   820篇
地质学   1474篇
海洋学   384篇
天文学   107篇
综合类   295篇
自然地理   409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191篇
  2021年   206篇
  2020年   174篇
  2019年   192篇
  2018年   230篇
  2017年   186篇
  2016年   219篇
  2015年   161篇
  2014年   202篇
  2013年   190篇
  2012年   191篇
  2011年   158篇
  2010年   167篇
  2009年   146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153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133篇
  1998年   73篇
  1997年   93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7篇
  1968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1年   1篇
  193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In the Tongshankou porphyry deposit (SE Hubei Province, South China), three types of K‐feldspars are recognized: (I) the phenocryst type in the porphyry that crystalized during the magmatic stage, (II) the megacryst type and (III) the vein type in the altered porphyry and orebody that was produced by hydrothermal fluids. A detailed in‐situ analysis of trace elements and Sr–Pb isotopes was carried out on K‐feldspars in an attempt to unravel their formation processes and to trace the element sources during potassic alteration. The Type III K‐feldspars show lower Sr contents and Sr‐isotope ratios but higher Pb contents and Pb‐isotope ratios than the Type I and II K‐feldspars, possibly reflecting a contribution from the country carbonate rocks with less radiogenic Sr but more radiogenic Pb sources, and indicate that the ore‐forming fluids and materials may have been partially derived from external sources such as the host sedimentary rocks during the early potassic alteration stage.  相似文献   
82.
83.
84.
近年我国十大重要金属矿种找矿重大进展与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我国重要矿产资源勘查成果不断快速涌现。为服务矿产勘查进展长期动态跟踪与成果集成研究,2010~2014年,笔者依托原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承担的《重点成矿区带矿产勘查跟踪与成果集成》、《全国地质勘查进展分析》等项目,以铁、铜、铝、铅锌、金、钨、锡、钼、镍、锰等十大重要金属矿产勘查进展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分析了勘查成果特征。  相似文献   
85.
86.
87.
88.
利用1960—2012年5—6月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基于冷涡经典定义,采取客观识别方法检索东北冷涡活动过程,根据东北冷涡活动时空变化特征给出东北冷涡持续活动过程标准, 通过冷涡强度指数进行定量化分析,该指数对冷涡持续活动过程具有较好表征意义。冷涡活动强对应5月乌拉尔山阻塞高压、贝加尔湖阻塞高压和6月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活动频繁。通过强弱指数年合成,得到6月强指数年冷涡系统较深厚,集中于对流层中高层,冷心结构明显,具有一定大气斜压特征; 高层存在冷中心,低层有冷空气活动,中高层西风带呈明显的上游分流和下游汇合特征,分汇流之间呈东北高、西南低的偶极子阻塞形势;弱指数年冷涡系统较浅薄,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低层,冷心结构不明显,不存在阻塞形势。  相似文献   
89.
应用常规天气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大风灾情报资料、京津冀地区7部多普勒天气雷达组网观测资料及VDRAS资料,从多个角度对2013年8月4日京津冀地区一次飑线过程产生的大范围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此次过程是在高空冷空气南下、低层暖湿气流北上、系统前倾及位势不稳定的有利层结条件下,由多单体风暴演变为中α尺度的强飑线所致。飑线形成于低层垂直切变加强、冷池合并之后;大风主要发生在飑线主体回波中,其次是主体回波前和中前,主体回波后很少发生。大风发生的位置取决于飑线结构中气流的性质,气流的性质与冷池前进的程度和对流的强度关系密切。大风大部分由下沉冷气流产生,少数为近地面上升暖气流导致。大风发生的范围和强度与低层风垂直切变的强度呈正比,大范围低层风垂直切变的加强增强了飑线入流和出流的强度,是大范围大风、局部强风形成的重要原因。大风发生站次与冷池的强度和范围密切相关,冷池的加强和范围的扩大加强了后侧冷入流和前侧暖入流的强度和范围,也是大范围大风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0.
在利用部分最小二乘原理进行粗差定值定位时,模型的法方程矩阵可能存在病态性,使得到的粗差定值定位结果不可靠。文中针对观测数据包含多个粗差且法方程病态问题,利用岭估计处理病态问题,建立部分最小二乘岭估计的粗差定值定位方法,给出粗差搜索步骤,利用迭代算法实现多个粗差的定值和定位。通过模拟算例分析部分最小二乘法、部分最小二乘岭估计在粗差搜索方面的效果,从另一个角度探讨粗差处理方法,推广现有的误差理论,证明文中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