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33篇 |
免费 | 1164篇 |
国内免费 | 157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29篇 |
大气科学 | 1422篇 |
地球物理 | 1088篇 |
地质学 | 2427篇 |
海洋学 | 1085篇 |
天文学 | 84篇 |
综合类 | 488篇 |
自然地理 | 75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4篇 |
2023年 | 158篇 |
2022年 | 320篇 |
2021年 | 407篇 |
2020年 | 321篇 |
2019年 | 379篇 |
2018年 | 317篇 |
2017年 | 343篇 |
2016年 | 329篇 |
2015年 | 378篇 |
2014年 | 348篇 |
2013年 | 421篇 |
2012年 | 414篇 |
2011年 | 449篇 |
2010年 | 433篇 |
2009年 | 392篇 |
2008年 | 341篇 |
2007年 | 341篇 |
2006年 | 319篇 |
2005年 | 273篇 |
2004年 | 149篇 |
2003年 | 133篇 |
2002年 | 163篇 |
2001年 | 182篇 |
2000年 | 129篇 |
1999年 | 121篇 |
1998年 | 64篇 |
1997年 | 70篇 |
1996年 | 41篇 |
1995年 | 63篇 |
1994年 | 45篇 |
1993年 | 34篇 |
1992年 | 32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0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6篇 |
1964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3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0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中国近46年冬季气温序列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利用1951~1997年中国大陆695个站的实测气温资料和纬度余弦加权平均法建立了全国及8个区域近46扑冬季气温的时间序列,并对其变化特征作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冬季气温总体上呈非连续的增暖趋势。线性变化约为0.155℃。(10a)^-1,90年代较50年代约上升了0.61℃,其中1985年以后地肝极为明显;冬季气温变暖不完全是由夜间最低气温引起的,最高气温的变化也是近期气温增暖的重要特征;青 相似文献
172.
173.
自动与人工观测的气压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利用陕西省97个气象站2004—2007年间自动与人工平行观测期间的资料,分析了陕西和陕西不同地域人工与自动观测气压的差异并对气压月、年平均值进行了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人工观测比自动观测日平均气压平均偏高0.21 hPa,标准差为0.30 hPa;气压差值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气压对比差值的日、月变化规律明显;DYYZ和CAWS系列测压仪的性能没有明显差异;自动与人工观测时间不同步对定时值有一定影响,但对气候分析没有影响;校准值随时间漂移是气压传感器的主要误差源之一;自动站所测气压可与人工站气压连续使用。 相似文献
174.
沉积物成岩蚀变过程中的Mn、Cd和Mo元素活动特征:以ODP 1148站钻孔沉积物记录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南海北部的ODP 1148站岩芯600 mcd以上(约30 Ma以来)的沉积物中自生富集Mn、Cd和Mo等过渡金属元素的含量变化的研究,并结合相关的化学组成结果,探讨了岩芯内部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以及相关元素的活动特征,反演了相应沉积时期的环境演变.结果显示,岩芯387 mcd以上,自生Mn富集明显,代表氧化的环境;387~485 mcd之间,自生Cd含量明显富集,Mn含量显著降低,代表少氧的环境;485 mcd以下,Mn和Cd含量极低,自生Mo明显富集,代表缺氧的环境.随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Mo存在明显的向下迁移并在缺氧界面的缺氧一方达到最大值的趋势,而Cd在少氧环境形成的固相态则可能在缺氧环境下不稳定,溶解态的Cd有向上迁移的趋势,并且在少氧/缺氧界面的少氧一方富集.这些过渡金属元素记录的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反映出ODP 1148站所在海区的沉积环境变化:早期有较丰富的陆源输入,表层海水生产力较高,随着南海不断扩张以及全球海平面上升,该海区表层海水生产力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75.
四川稀土矿(氟碳铈矿)稀土总量的测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氟碳铈矿矿样经高氟酸分解、脱硅后,稀土元素以氢氧化物和草酸盐形成进行沉淀与干扰元素分离,氢氧化物沉淀使稀土与钙、镁分离,草酸盐沉淀,使稀土与铁、铝、锆、钛等元素分离。适应矿石稀土含量1%~74%的含量测定。该方法用于氟硕铈矿稀土总量的测定,方法简便、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176.
177.
Fang‐Yue WANG Cong‐Ying LI Ming‐Xing LING Hong ZHANG Ya‐Li SUN Weidong SUN 《Resource Geology》2011,61(4):414-423
Xihuashan tungsten deposit is one of the earliest explored tungsten deposits in southeastern China. It is a vein type deposit genetic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Xihuashan granite pluton. Here we report new dating and zircon geochemistry results. Re–Os isotopic dating for molybdenite intergrowth with wolframite in the oldest generation of the Xihuashan pluton yielded an isochron age of 157.0 ± 2.5 Ma (2σ). Zircon U–Pb 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LA‐ICP‐MS) dating shows that the pluton crystallized at 155.7 ± 2.2 Ma (2σ). This age is similar to the molybdenite Re–Os age for the ore deposit within error. This, together with published data, suggests that the major W(Mo)‐Sn mineralization occurred between 160–150 Ma in southeastern China. These deposits constitute a major part of the magmatic‐metallogenic belt of eastern Nanlin. The lower Re content in molybdenite of the Xihuashan tungsten deposit shows crustal origin for the ore‐forming material. The limited direct contributions from the subducting slab for the tungsten mineralization in the Nanling region suggest a change of the style of the paleo‐Pacific plate beneath southeastern China. 相似文献
178.
沙丘的形态变化与移动蕴含区域风沙环境和地貌演化的关键信息,是风沙地貌研究的重要内容。以腾格里沙漠南缘的长格状和方格状沙丘为研究对象,利用风况资料和Google Earth卫星影像,监测2009—2020年两种格状沙丘的形态变化并分析其移动特征。结果表明:(1)腾格里沙漠西南缘和东南缘的主风向均为西北风,长格状沙丘分布区的次风向为东南风,方格状沙丘分布区次风向为东风和东南风,都属于低风能环境、中变率风况。西南部风能环境大于东南部,研究区近10年风动力呈衰减趋势。(2)格状沙丘的主副梁长度和间距在增加,其中,长格状沙丘高度增加,方格状沙丘高度在降低。沙丘主梁向东偏移,副梁向南偏移,形态整体保持稳定。(3)长格状沙丘平均移动速率为1.57~1.71 m·a-1,方格状沙丘平均移动速率为1.63~2.01 m·a-1,沙丘平均移动方向与合成输沙方向基本一致,沙丘的体积是造成移动速率差异的主因。 相似文献
179.
东太平洋中国开辟区沉积物中热水活动的矿物学及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中国开辟区表层沉积物和短柱状沉积物的系统观察和分析,首次根据矿物学和地球化学两方面的证据,发现中国开辟区沉积物中热水活动及其产物的存在。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沉积物样品中普遍含有重晶石,部分样品中含量高达10%以上,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重晶石均为完整自形晶,并与同为自形的石英及钠长石共生。根据本区重晶石的地质背景及结晶形态,可以认为它的形成环境与加利福尼亚湾瓜伊马斯盆地(Guaymas)相似,属热水成因,伴生的石英和钠长石亦为常见的热水矿物,。这一共生组合的形成温度不低于70℃。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在柱状沉积物剖面上,Ba的垂向分布有两种类型,一种为平稳型,在一定深度范围内无明显变化。另一种为跃升型,并伴有其他活泼组分的同步变化,跃升型可视为热水活动在沉积历史上的记录,迄今为止,热水矿物组合主要见于东区的表层沉积物,而在西区,Ba在沉积物中的富集主要见于10cm以下层位,根据沉积速率推算,在中国开辟区西区的热水化活动记录比东区至少早0.1Ma。 相似文献
180.
物理实验中的不确定度评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不确定度的定义、来源、分类及用不确定度评定测量结果的一些表示方法。分析了误差和不确定度的区别。最终给出了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