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2篇 |
免费 | 57篇 |
国内免费 | 6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3篇 |
大气科学 | 31篇 |
地球物理 | 107篇 |
地质学 | 123篇 |
海洋学 | 32篇 |
天文学 | 3篇 |
综合类 | 32篇 |
自然地理 | 5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26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19篇 |
2016年 | 22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16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22篇 |
2011年 | 24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29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19篇 |
2006年 | 20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6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AINDROP SIZE DISTRIBUTION IN TYPHOON MORAKOT (2009)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aindrop size distribution(RSD)in Typhoon Morakot(2009) have been studied through the PARSIVEL disdrometer measurements at one site in Fujian province,China during the passage of the storm from 7 to 10 August 2009.The time evolution of the RSD reveals different segments of the storm.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in the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outer rainband and the eyewall;the eyewall precipitation had a broader size distribution(a smaller slope) than the outer rainband and eye region.The outer rainband and the eye region produced stratiform rains while the eyewall precipitation was convective or mixed stratiform-convective.The RSD was typically characterized by a single peak distribution and well represented by the gamma distribution.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shape(μ)and slope(Λ)of the gamma distribution and between the reflectivity(Z)and rainfall rate(R)have been investigated.Based on the NW-Dm relationships,we suggest that the stratiform rain for the outer rainband and the eye region was formed by the melting of graupel or rimed ice particles,which likely originated from the eyewall clouds. 相似文献
22.
高寒冻土区生物结皮对土壤理化属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结皮是高寒地区地被层的重要组分之一。其作为地表特殊的结构层,能够改变地表结构及土壤理化属性,从而影响冻土环境。迄今为止,关于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中生物结皮对土壤理化属性的影响尚不清楚。以青藏高原高寒冻土区生物结皮为研究对象,初步研究了生物结皮的特征及其对土壤理化属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结皮在高寒草甸退化过程中广泛发育,主要以藻结皮为主,其盖度可达37.3%~51.7%,结皮层平均厚度为12.6 mm。由于生物结皮的发育,高寒地区5~20 cm土层粉粒含量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著,而结皮层土壤田间持水量相比于裸地表层(2 cm)增加了10%~40%,结皮层容重较裸地降低了30%;两种类型藻结皮均显著增加了结皮层及其下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而深色藻结皮增加了结皮层及其下0~2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浅色藻结皮仅增加了结皮层土壤全氮含量,对其下0~2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生物结皮对土壤pH没有显著影响;生物结皮是高寒生态系统植被退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研究结果为揭示生物结皮在高寒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生态功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3.
24.
云南小中甸盆地湖相沉积记录的最近5 次Heinrich事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小中甸盆地厚15.3 m的湖相沉积进行系统的粒度、孢粉和地球化学元素分析,结合 14C年代测定,发现小中甸盆地在最近40 ka 以来经历了5 次湖泊收缩事件,其形成年代可以同北大西洋的Heinrich 事件H0-H4逐一对比,指示西南季风不仅在其水汽源区,而且在其控制的内陆腹地对最近40ka 以来的Heinrich 事件都存在敏感的响应。与在水汽源区所表现不同的是,Heinrich 事件在内陆地区主要表现为干旱。通过与西南季风水汽源地之一的阿拉伯海深海沉积记录和格陵兰冰芯记录进一步对比发现,小中甸盆地仅对千年尺度的Heinrich 冷事件信号敏感而对D/O (Dansgaard-Oescher) 暖事件缺乏明显记录,这与阿拉伯海的响应模式有较大差异。分析周边环流形势认为,冰期青藏高原对西南季风“抽吸”作用的减弱是造成小中甸盆地D/O暖信号记录不明显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5.
26.
27.
东菲律宾海帕里西维拉海盆第四纪黏土矿物组合特征及物源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X射线衍射(XRD)方法对东菲律宾海帕里西维拉海盆的两个重力柱状样F090815和F100609的第四纪沉积物进行了黏土矿物分析。结果表明,南北两个柱状样黏土矿物呈现不同的组合特征。南部的F090815岩心蒙皂石含量(平均50%)最高,伊利石(平均37%)次之,含少量的绿泥石和高岭石(平均13%);北部的F100609岩心为伊利石含量(平均47%)最高,蒙皂石(平均39%)次之,含少量的绿泥石和高岭石(平均14%)。根据黏土矿物含量及特征变化可将两根柱状样划分为4段,并根据黏土矿物组合特征及化学指数和结晶度,认为蒙皂石主要来源于研究区东部紧邻的马里亚纳海槽基性火山物质的蚀变;伊利石主要来源于物理风化作用强烈的陆地,并很可能与亚洲风尘有关;绿泥石与伊利石有着相同的来源;高岭石在此区含量非常低,也证明了与伊利石和绿泥石来源相同。另外,两柱状样黏土矿物特征变化趋势不同,是由于整个F090815孔所揭示的地层大概只相当于F100609孔的第IV段沉积期,是该沉积期更高分辨率的反映。 相似文献
28.
针对三维地震数据插值,提出采用Laplacian算子进行光滑约束的插值方法,并借鉴Mallet研究的离散光滑插值思路,采用预条件共轭梯度法,直接生成网格节点上的值,从而回避寻求满足插值方程的函数. 为了实现其中Laplacian算子的快速求逆,文中引入Claerbout螺旋坐标系谱因式分解理论. 在螺旋坐标系下,Laplacian算子的表示矩阵具有Toeplitz结构,其快速求逆可由谱法LU分解实现. 基于二维离散光滑插值,文中还给出共轭梯度法与NMO相结合的沿时间切片逐层处理的离散光滑插值流程. 最后,应用该方法对模型数据和实际三维地震数据进行了处理. 相似文献
29.
30.
金沙江虎跳峡成因及形成时代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虎跳峡是金沙江峡谷的典型代表,其成因及形成时代涉及金沙江-长江水系发育及其环境效应问题。文中分析研究了虎跳峡附近发育的夷平面、剥蚀面、阶地等区域性的层状地貌,并认为虎跳峡上下游河谷发育历史具有一致性;从地质构造上的分析表明,虎跳峡两侧的玉龙雪山、哈巴雪山为一相对完整的地块,不存在虎跳峡大断裂,因而虎跳峡峡谷是在区域地壳抬升、先成河深切作用下而形成的。根据相关盆地沉积物、玉龙雪山的冰川发育状况、前人在附近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等,初步认为虎跳峡峡谷形成于中更新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