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7篇
  免费   180篇
  国内免费   379篇
测绘学   148篇
大气科学   184篇
地球物理   165篇
地质学   593篇
海洋学   135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61篇
自然地理   7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1年   2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21.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火山专业委员会和吉林省地震局于2020年9月28—29日在吉林安图市联合举办了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20年地震&火山联合学术交流会。来自全国地震行业内外的73名代表参加了此次学术交流。大会设置了7个专题;会前征集到论文摘要近70篇,会期交流报告36篇,其中口头报告13篇,张贴展板23篇;13篇口头报告中,特邀口头报告5篇(其中地震行业外的邀请报告2篇);23篇张贴报告中,评选出优秀张贴报告7篇,最佳设计创意张贴报告1篇。大会按照惯例举行了以“地震与火山研究如何相互促进以及相互促进的着眼点在哪里”为主题的Panel讨论,积极而热烈的讨论碰撞出了地震与火山聚焦的科学问题火花:地震预报与火山预警都必须立足于系统的高质量观测技术的发展,建立空间-地面-地下多学科立体观测网络以及基于地震孕育过程的观测资料解译理论与方法体系是提升地震预报与火山预警共同面对的基本问题。大会不仅重视学术交流,还兼顾了科学传播的普及,有组织地参观学习了长白山火山监测站的综合监测技术,加深了学术交流的效果。  相似文献   
822.
为了深入了解瞬变电磁场的勘探原理,直接在时间域对负阶跃脉冲激发的二维瞬态场进行了数值分析.采用的方法是从反映电磁场基本规律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出发,导出时域电场的齐次扩散方程,对所研究的空间区域作差分离散,源作为初始条件加入,利用准静态近似处理空中边界,然后进行时间的逐步递推,由此展现瞬变电磁场在地下扩散随时间发展的全过程.通过模拟计算不同时刻瞬态电场在地下的分布形态及地面上感生电动势相应的变化,揭示了低阻异常体对感应涡流的聚集作用,低阻覆盖层对瞬变场扩散的减速作用,及瞬变场的延时效应.因此,瞬变电磁法对低阻体是敏感的,有上覆低阻层时探测同样的深度需要较长的时间,而延时效应瞬变场的晚期时段可反映埋藏较浅的异常体.  相似文献   
823.
李红坡  梅国雄  肖涛  陈征 《岩土力学》2020,41(5):1560-1566
在软基处理工程中,经常出现竖井打设变密而地基固结效率降低的现象。鉴于此,建立了重叠涂抹区内土体水平向渗透系数的分布函数,给出了涂抹区重叠时竖井地基超静孔压和平均固结度的解析解。通过分析不同工况下竖井地基固结度随竖井间距的变化情况,探究了竖井间距减小而地基固结效率不增反减的成因。最后,探讨了涂抹作用和井阻作用对竖井最小临界间距的影响。结果表明:相邻竖井涂抹区重叠是竖井地基中出现竖井最小临界间距的根本原因。涂抹作用越大,则竖井最小临界间距越大;具体表现为当地基扰动程度增大时或涂抹区半径增大时,竖井最小临界间距随之增大。井阻作用越大,则竖井最小临界间距越小;具体表现为当竖井渗透系数减小时、竖井长度增大时或竖井半径减小时,竖井最小临界间距随之减小。  相似文献   
824.
针对吹填土地基内水平排水砂垫层位置的优化问题,考虑双层地基内设置单一砂垫层的情况,采用分离变量法求出了地基超静孔压和平均固结度的解析解答,通过解答退化和有限元方法验证了解答的正确性,并讨论了下层与上层地基的渗透系数之比a、体积压缩系数之比b和厚度之比c对砂垫层最优位置的影响,最后通过算例对比了砂垫层设置在不同位置时地基的固结效率。结果表明:同一时间因数下,下层与上层地基的渗透系数之比a<1时,砂垫层的最优位置随着a的增大逐渐向下移动,a>1时,则相反;下层与上层地基的体积压缩系数之比b<1时,砂垫层的最优位置随着b的增大逐渐向下移动,b>1时,则相反;下层地基的固结系数较大时,在固结前期,砂垫层的最优位置随着下层与上层地基厚度之比c的增大逐渐向上移动,在固结后期则相反。算例计算结果显示:地基固结度达到90%时,砂垫层设置在最优位置相比未铺设砂垫层能节省大量时间。  相似文献   
825.
何坤  胡卸文  马国涛  刘波  梅雪峰  王蛟  杨群 《岩土力学》2020,41(10):3443-3455
受前期14 d持续累计350.6 mm降雨影响,2018年7月19日盐源玻璃村一巨型玄武岩古滑坡体发生大规模复活,复活体积为1 390×104 m3,损坏房屋186间,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基于现场调查、无人机航测、钻探揭露、物理力学试验及数值模拟分析,在查明滑坡体地质结构、失稳特征基础上,对其影响因素及复活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破碎岩土体及地形地貌是滑坡复活的孕灾基础,持续降雨及其引起的地下水位升高是滑坡复活的诱发因素。复活滑坡可分为主滑区和侧滑区两种破坏模式不同的区域。降雨作用下滑坡体内渗流场明显变化,孔隙水压力增大,导致7月13日古滑坡体开始发生变形,稳定性系数逐渐降低。受微地貌约束,主滑区具有多级、多次失稳,渐进破坏的特点。侧滑区斜坡前缘临空条件受坡脚主滑坡控制,在主滑坡运动过程中,侧滑区坡体位移量、最大剪切应变增量逐渐增大,塑性区扩展,破坏过程表现出与主滑坡一定的关联性和滞后性。分析表明,受地下水长期影响,滑带土体强度逐渐削弱,降雨导致坡体渗流作用加剧,抗剪强度降低,从而诱发滑坡复活。  相似文献   
826.
元素地球化学信息对于地层划分和物源分析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通过分析莱州湾BH1302孔岩芯沉积物常微量元素特征发现,元素含量在地层分界处发生明显变化,可以作为晚第四纪地层划分的重要指标。结合钻孔岩性相、粒度特征和测年数据,将研究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划分为4段,分别对应于晚中更新世、MIS 5期、MIS 4—3期和MIS 1期。钻孔岩芯沉积物常微量元素在垂向上变化存在着共生的关系,除Na2O、Ba和Sr外,大部分常微量元素变化与粒径强相关。R型因子分析揭示陆源细颗粒碎屑沉积、陆源粗颗粒碎屑沉积和海洋自生元素供应对BH1302孔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组成具有重要作用,但不同时期影响作用有所差异,陆源细颗粒碎屑沉积占主导地位,但短时期内陆源粗颗粒碎屑沉积或海洋自生元素供应也可能成为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827.
阿尔金断裂是青藏高原西北边缘最主要的断裂.天然地震P波层析成像结果揭示了阿尔金断裂(严格地说这里指阿尔金断裂中部,下同)为一条宽约40km左右的低速带,并以比较直立的产状向下延伸至150km左右深度.结果同时显示塔里木岩石圈曾经挤入到柴达木盆地下面,并受到后来发育起来的阿尔金断裂的切割.本次研究结果支持青藏高原中北部上地幔热物质参与了支撑高原高海拔地形的重力均衡作用的假设。  相似文献   
828.
一种基于可靠性的工程控制网优化设计新方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在论述工程控制网优化设计方法及网的精度、可靠性、灵敏度以及费用等准则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观测值内部可靠性指标的工程控制网模拟法优化设计的新思想和算法,指出了该方法的优点和特点;介绍了该优化设计方法所采用的"科傻"软件,并用实例说明了用该方法进行工程控制网优化设计的计算步骤、优化效益以及优化设计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29.
河北省区域地层物性柱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介绍河北省区域地层密度、磁化率、剩磁强度、电阻率、极化率物性柱的特征,其地层物性统计表可供河北省境内的重力、磁法、电法勘查使用.  相似文献   
830.
举世闻名的天津蓟县中新元古界剖面,地层厚度近万米,分布时限为100Ma左右(1800~600Ma)。以岩相及相序为基础,不同级别沉积层序及其有序叠加形式为研究核心,在这套厚度巨大的前寒武纪地层中识别出63个三级层序,可进一步划归为22个二级大层序,4个一级超层序。4个一级超层序,不但代表了1800Ma到600Ma的周期为200Ma至400Ma的沉积旋回,加上显生宙和两个一级旋回,表明了全球系统各圈层的一系列重大变异与银河年旋回存在明显的成因联系。尽管对地层记录中隶属不同级别沉积层序的间断面所代表的间断时限的绝对年限还难以精确估价,而建立在岩相及相序基础之上的旋回性地层记录的研究,是从复杂而不完整的地层记录中寻找出更多规律性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对生物地层分辨率不高的前寒武纪地层,尤其显得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