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7篇
  免费   180篇
  国内免费   379篇
测绘学   148篇
大气科学   184篇
地球物理   165篇
地质学   593篇
海洋学   135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61篇
自然地理   7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1年   2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1.
西宁地区黄土堆积的粒径分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对数正态分布的统计方法对青藏高原东北缘西宁盘子山黄土剖面的粒度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盘子山剖面的粒度分布呈现出5个对数正态分布粒度方式的组合,各地层单元的粒径大体可分为5组,粒度分别介于平均粒径为0.4、9、20、40、63μm的范围,各粒径区域占整体粒径分布的比例比较相近;并且粘粒、极细粉砂组分的分选程度较差。盘子山剖面的粒度分布方式与黄土高原地区的分布有一定差异,<4μm的组分在古土壤中占到11%~16%,在黄土中占到8%。无论在黄土堆积阶段,还是在古土壤发育阶段,盘子山地区相对于延长地区,20、40、63μm粒径组的比例都大,西宁盘子山地区黄土剖面的粗颗粒含量比较多。由于气候总体干旱、成土作用相对较弱,风化对黄土粒度组成的改变程度不会太明显,再加上青藏高原因冰川反复消融作用和磨蚀作用共同影响所产生的砂尘为黄土提供了可观的粗物质补给,因此盘子山剖面的黄土物源区呈现多样化特点。  相似文献   
812.
西藏路曲蛇绿岩地幔橄榄岩的贵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是冈瓦纳板块与欧亚板块汇聚的几条主要缝合带之一。路曲蛇绿岩位于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中部,分析了路曲蛇绿岩中橄榄岩的铂族元素(PGE)和Au的含量,其CE 量是原始地幔的1.7-3.3倍,相对于Ir而言,岩石的Pd,Pt含量较高,变化也较大,P/Ir,Pd/Pt比值明显高于球粒陨石的比值。PGE对原始地幔标准化模式呈正斜率型,地幔橄榄岩中CaO和Al2O3分别为0.30%-1.20%和0.04%-0.42%。说明路曲橄榄岩形成于亏损型地幔,Al2O3与Pt,Pd具有比Ir组PGE(IPGE,包括Os,Ir和Ru)更好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地幔岩中Al2O3的亏损使PGE之间发生了分异作用,但这种分异作用并不显著,地幔橄榄岩的稀土元素含量为原始地幔的约1/8,稀土元素的(La/Yb)N值为0.71-4.42,平均1.51,(La/Sm)s值为0.123-19.2,平均6.55;(Gd/Yb)s为0.023-2.64,平均0.28,推测在本区地幔岩受到过交代作用的影响,这种交 有较高的REE,PGE含量和高的Pd组PGE(PPGE,包括Pt和Pd)含量,结果可以形成路曲特征PGE含量的地幔岩。  相似文献   
813.
关于土壤水资源评价方法的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有关土壤水资源的一般概念,对目前采用的评价方法进行了修正,并根据“四水”转化关系,提出了由降雨转化成土壤水调节量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814.
在冬小麦抽穗—灌浆期进行了水分胁迫实验,利用美国Licor公司生产的Licor-188B辐射量子照度仪及Licor-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对水分胁迫引起的冬小麦光合生理生态变化进行了系统观测,系统地给出了冬小麦多种农业气象指标对水分胁迫的响应状况。在大量实测数据基础上,给出了包含辐射强度、温度及土壤水分因子的冬小麦叶片光合作用模式。该模式具有严格的理论推导过程和大量实验数据的支持,改进了传统水分胁迫对叶片光合速率影响的简单阶乘方法,从而为进一步准确推算水分胁迫对大田冬小麦光合作用的可能影响,以及水分胁迫对区域农业干旱的可能影响奠定了前提条件。该研究是冬小麦干旱预测模型的叶片子模型,为冬小麦农业干旱预测模型提供了丰富的基本参数,同时也为建立冬小麦干旱预测模型奠定了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815.

目前,使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反射测量技术进行形变监测存在未进行真实坡面实验、未分析卫星运动影响和未探究接收天线位置偏移对形变监测结果的影响等问题。针对实际公路边坡进行形变监测,分析了卫星运动和反射信号接收天线位置偏移两种因素对形变反演精度的影响,提出一种同时适用于中圆地球轨道(medium earth orbit,MEO)卫星运动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nclined geosynchronous orbit, IGSO)卫星微小位置偏差的校正方法。接收天线位置偏移情况下的形变监测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运动卫星校正,利用MEO卫星对28.0 cm和11.7 cm位移的形变反演误差分别低至1.97 cm和0.56 cm,相较于校正前误差分别减小3.03 cm和2.70 cm;通过接收天线位置偏移实验,得出当天线位置偏移镜面反射线分别处于垂直方向约±6相似文献   

816.
对取自浙江近岸泥质区的柱状样DZ-28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210Pb和137Cs同位素测年分析以及常量元素和重金属元素(As、Cd、Cr、Cu、Hg、Pb和Zn)含量分析,并用综合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了近140年来研究区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变迁。结果表明:柱状样沉积物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85 cm/a;Al、Fe、K、Mn和Mg的含量与中值粒径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它们在20世纪80年代后含量逐渐增加,而Si和Ca则具有相反的变化趋势,这可能是由长江流域内大坝修建等一系列水利工程建设和上游水土保持工作的广泛开展所引起的;重金属元素含量在1982年前基本保持不变;在1982-2005年间均出现较大幅度增长,表明长江流域的人类活动强度在80年代后显著增加,导致巨量的重金属污染物被释放到长江中并被输送到研究区域,从而导致沉积物中这些元素的绝对含量明显升高;2005年后,Cu、Cr和Zn的增加趋势减缓,表明该时期内我国的环保政策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了重金属污染物的排放,而Pb含量的增加可能与这一时期三峡大坝蓄水有关;研究区的重金属综合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危害程度均低,表明近140年来研究区所面临的生态风险程度很低。近140年来重金属分布及演化特征与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和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等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17.
中国东部陆架海是我国河流沉积物主要的汇,其沉积物记录了丰富的地质信息,环境磁学作为一种快速准确的研究手段,其在我国海洋沉积物的应用已显示出独有的优势。通过对我国东部陆架海沉积物的环境磁学研究,目前已经掌握其磁学分布特征,同时,环境磁学作为有效的示踪手段对沉积物物质来源有明显的指示意义,在指示沉积物还原氧化环境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在研究区环境磁学手段对重金属污染、磁性地层学应用以及古气候变化也有良好的反映,取得了一定成果。因此,环境磁学作为一种逐步普遍的地学研究手段,它的存在是对以往研究的有力补充,也会对今后研究加以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18.
介绍了国内、外海岸带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及GNSS-RTK技术在海岸带侵蚀监测系统中的应用原理,根据海岸带地形特点,研究并实践GNSS-RTK进行海岸带监测的具体方法和步骤,通过对监测数据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证明GNSS-RTK技术是实现高精度海岸带侵蚀监测的合适方法。  相似文献   
819.
作为水下探测设备的载体,深拖系统可长时间大范围的进行海洋调查,其水下位置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探测资料的可用度。该文从深拖水下导航定位的关键技术问题出发,总结了适用于深拖系统的水下定位方法,重点介绍了具备高稳定度、高精度等诸多优点的超短基线声学定位系统。结合实例,阐述了超短基线定位工作原理、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方法,在拖曳系统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基于抗差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算法对超短基线定位数据进行了处理,滤除了定位数据中的跳点,得到了较平滑且与原始数据相吻合的滤波数据。  相似文献   
820.
东海埋藏了通过长江、黄河以及台湾河流进入的巨量陆源有机碳,是重要的有机碳碳“汇”。识别东海沉积物中陆源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和搬运过程,是东海碳通量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目前关于陆源有机碳在东海沉积物中分布的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河口、内陆架以及水深<120 m的中、外陆架地区;针对东海外陆架和冲绳海槽陆坡的研究较少,仅少量研究对东海陆架与冲绳海槽南部沉积物的陆源有机碳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对陆源有机碳的“源-汇”过程、分布特征、沉积动力机制等诸多问题尚缺乏系统性的认识。通过对东海外陆架-陆坡-冲绳海槽80个表层沉积物的长链正构烷烃含量及组成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粒度、总有机碳(TOC)及稳定碳同位素(δ13C)指标,讨论了研究区沉积物中陆源有机碳的含量及运移分布。结果显示,δ13C和(ΣC27+C29+C31 n-alkane)/TOC指示的陆源有机碳相对含量在研究区变化范围很大,从外陆架到海槽,有先降低后增高的变化趋势,陆源有机碳在陆坡以及海槽的一些特定区域选择性的大量沉积。东海内陆架的陆源有机碳在横穿东海陆架后,可以在陆坡处通过搬运-沉积-再悬浮-再搬运的方式运移至冲绳海槽沉积。长链正构烷碳优势指数(CPI)的结果表明,来自东海内陆架的陆源有机碳主要在冲绳海槽28.5°—30°N范围内沉积,28.5°N以南的陆源有机质主要受到台湾物质的影响,而30°N以北沉积物中的陆源有机质主要是来源于黄河和日本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