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5篇
  免费   131篇
  国内免费   290篇
测绘学   135篇
大气科学   82篇
地球物理   142篇
地质学   508篇
海洋学   105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7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1年   2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71.
Molar-tooth (MT) structure is an enigmatic sedimentary structure consisting of variously-shaped cracks and voids filled with a characteristically uniform, equant calcite microspar. It is globally distributed but temporally restricted to rocks from Neoarchean to Neoproterozoic age. The origin of MT structures has been debated for more than a century and the topic continues to be highly contentious. Some features of MT structure occurring in micritic limestones of the Mesoproterozoic Gaoyuzhuang Formation (ca. 1500 Ma to ca. 1400 Ma), Jixian section, Tianjin City, North China show that: 1) there is a definite interface or lining, rich in organic material and pyrite, between the MT crack-filling calcite microspar and the micritic host rock, which is also rich in organic matter; 2) the micritic host rocks are notable for the absence of stromatolites and microbial laminites; 3) distinctive conglomeratic lag deposits made up of intraclasts of MT microspar result from storm reworking of the MT structures; 4) the MT structure is associated with possible algal megafossils such as Chuaria; 5) the MT microspar is made up of the larger calcite crystal and the MT crack is marked by the diversity of configurations; 6) both the TOC content and the carbon-isotopic value (δ13CPDB) among the host rock, the MT microspar and the possible algae fossil are obviously different. For the forming mechanism of the Gaoyuzhuang MT structure, these features can still indicate that: A) the MT microspar was formed by rapid precipitation and lithification; B) the MT microspar precipitated directly within the cracks; C) the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matter within the host micrite might be the chief mechanism producing gas bubbles; D) microscale gas-sediment interaction led to the generation of the MT cracks and the precipitation of microspar therein; E) the MT cracks might represent the track of migration and expansion of gas bubbles, and that the recrystallization of host micrites cannot be eliminated during forming process of the MT microspar; F) the MT structure is occurred in early diagenetic period; and G) the formation of MT microspars is a complex diagenetic process. Therefore, model of the microbially-induced gas-bubble expansion and migration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MT structure. Effectively, MT structures are a type of sedimentary structure that is formed in the early diagenetic period and is related to microbial activities and organic matter degradation.  相似文献   
372.
以木里煤田天然气水合物发现区为正演模型,探索和研究微生物地球化学检测法(MGCE)对于陆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的实用性与可靠性。冻土带地表土壤中专性微生物含量异常与地下天然气水合物丰度具有良好的关联性,因而能灵敏而有效地预测天然气水合物的富集带。探区内天然气水合物具有以热成因气为主、生物气为辅的混合气源特征。试验成果表明,在青藏高原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和油气资源勘查中,灵敏、快捷、经济而有效的微生物地球化学检测法(MGCE)将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73.
如何在城市转型过程中通过城市重构实现国际化跨越,是全球化时代众多城市的发展难题。德国前首都波恩,正是在失去政治功能的巨大挑战下成功转型为国际城市。波恩从单纯的首都政治功能逐渐向多元化功能发展:在联合国机构和众多国际非政府机构影响下建立国际政治功能;在德国电信和德国邮政等大型跨国公司的经济动力下成为生产性服务业中心,扩展国际经济功能;积极发展国际高级科研中心,将城市创新功能作为城市转型的核心。波恩成功实现了从“废都”到具备重要政治、经济和创新功能的国际城市的转型,为中国城市国际化转型与发展提供了积极的示范。  相似文献   
374.
韩国滨海湿地保护立法,经历了由"湿地开发期"至"政策转变期"再到"湿地保护期"3个时期的变迁。在朝野争论与各方利益博弈中日益受到保护的滨海湿地,亦通过韩国不断完善的立法得到保障。从韩国滨海湿地保护立法中寻求有益启示,我国的相关立法应考虑明确滨海湿地的法律定义及地位,确立滨海湿地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完善滨海湿地保护的基本制度,重视滨海湿地管理的地方性。  相似文献   
375.
我国自主研发的WD智能天然源面波数据采集处理系统,改变了迄今为止现场仪器只采集天然微振动波形记录的现状。该系统利用大数据计算、筛选、叠加、归一化等技术,创先性研制出现场仪器在采集微震信号的同时,可直接显示勘探成果的面波频散曲线;信号采集过程中,无需震源,无需人工控制;装置系统安置在地面,10~30 min可获得上百米深度地层的面波频散曲线,得知土层软硬。在不同岩性地区的试验结果证实,该系统能快速、准确地进行地层划分,操作便捷,适应性强,为天然源面波勘探广泛应用于工程勘查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376.
最大浑浊带水体悬沙时空变化过程是河口沉积动力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利用2013年6月16—24日在长江口南槽最大浑浊带自小潮至大潮连续9天的逐时定点水文及悬沙观测资料,分析南槽最大浑浊带悬沙垂向变化特征及影响机制,由此加深对长江口最大浑浊带形成及变化的理解。主要结果包括:(1) 南槽最大浑浊带悬沙平均粒径为3.52~18.84 μm。从小潮到大潮、从表层水体到底层水体,悬沙粒径逐渐增大,水体含沙量逐渐增大,含沙量为0.12~2.29 g/L。(2)水体流速呈现自下而上、自小潮到大潮逐渐增大的态势,与悬沙粒径的关联度较好;而水体盐度呈现自上而下、自小潮到大潮逐渐增大的态势,与悬沙含量的关联度较好。(3)南槽最大浑浊带水体悬沙垂向变化涵括两种控制机制:涨落潮作用引起的底沙再悬浮控制水体悬沙约7 h的周期性变化;涨潮流挟带的口外泥沙絮凝形成的絮团在涨潮流和重力作用的影响下引起水体悬沙出现约14 h的周期性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377.
研究了强磁场环境对弹药引信的危害,探讨了引信对强磁环境的防护方法,涉及到引信中活动零部件的设计及防护、引信中电路的强磁环境耐受性及防护2个方面.基于防护方法实用性的考虑,提出了采用位置布局与柔性导磁材料屏蔽相结合,对电磁发射弹药引信进行强磁场防护的方法,通过仿真和实验室试验,验证了提出的防护方法可为引信中的活动零部件、...  相似文献   
378.
研究阿克苏地区苹果盛花期开放规律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为苹果花期之前相关农事的准备和预防不良天气对花期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利用阿克苏地区2000-2019年苹果花期和气象数据,通过对苹果花期距平与3、4月的旬均温、≥0 ℃、3 ℃、5 ℃、10 ℃有效积温和活动积温的相关性分析,应用逐步回归方程,拟合出阿克苏地区苹果盛花期预报模型,对相关数据回代检测验证。研究表明:(1)与苹果树盛花期相关性大小依次为 3、4 月份有效积温>活动积温>逐旬平均气温;(2)花期距平与3月中旬均温为显著负相关,与其他指标具有极显著负相关性;(3)其中≥0℃的活动积温(X1)和3月中旬平均温度(X10)对阿克苏地区苹果盛花期影响较大,阿克苏地区苹果树花期预测模型Y= 39.882 - 0.075X1+ 0.696X10。模型拟合度较好,预测的盛花期实际值和拟合值相差绝对值为0-3d,满足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379.
为提高冰雹天气过程的预报预警能力,减轻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利用多种气象资料,对2018年5月16日南通市北部首场大冰雹过程从环流背景、水汽、热力条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应用中尺度非静力WRF模式,对该降雹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再现了冰雹形成的背景条件及过程。分析表明:上冷下暖的配置导致大气层结不稳定,本次过程的动力抬升条件是由高低空急流、中低层切变线及露点锋等系统相配合提供的;地面切变线是触发系统。在高0 ℃层的不利背景下,高CAPE值、较强的深层风垂直切变、600 hPa以上明显的冷平流、低层较强的水汽输送及边界层 θse随高度明显减小均有利于冰雹天气的出现。深层垂直风切变、中低层温湿梯度大值区及边界层 θse锋区与高能舌重叠区均与冰雹落区有较好的对应。雹暴单体具有入流V型缺口、钩状回波、高悬的强反射率因子、三体散射、持续高VIL值等大冰雹回波特征;70 kg/m2 以上VIL 高值的稳定维持与大冰雹的出现对应较好。WRF模式较为成功地呈现了本次冰雹影响的全过程,是局地不断生成的对流单体与飑线相结合,促使飑线南段对流增强,飑线系统再次发展的过程。对流有效位能的释放、风垂直切变的加强、暖平流的增强及明显干入侵对强对流的发展增强有提前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80.
利用小波变换分析中国西部及邻区1700年以来M≥7级和M-T图分析1700年以来M≥7.8级地震活动,除了得到和其他学者研究基本一致的几个十年尺度周期结果外,还得到百年左右尺度的地震活动周期结果,再与太阳黑子活动进行比较,发现地震活动与太阳黑子数在百年左右尺度周期上具有负相关性,地震高活动时段对应太阳黑子低值时段.此外,从活动性分析中得到目前中国西部及邻区可能正处于强震活跃期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