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5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75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172篇
地质学   300篇
海洋学   27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61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61.
聂晶  张琳  尹红刚  喻阳  赵延安  方箭 《气象科技》2017,45(6):968-973
1695~1710 MHz频段是我国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风云气象卫星广泛使用的空对地方向数据传输频段。2015年世界无线电大会(WRC-15)把这一频段作为国际移动通信系统(IMT)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频谱划分的候选频段。为了保护气象卫星的频谱资源不受到潜在的IMT系统干扰,并探知风云气象卫星和IMT系统基站的同频共用情况,本文结合IMT基站和风云气象卫星数据接收站的链路参数,建立干扰模型,分别仿真分析了IMT基站对FY-3号气象卫星和FY-4号气象卫星数据接收的干扰情况。在我国城市和郊区布设了大量的国际级和省级气象卫星用户接收站的情况下,研究结果表明IMT基站和风云气象卫星接收站间距离很难满足隔离距离的要求,因此不建议IMT基站和气象卫星共用1695~1710 MHz频段。  相似文献   
62.
碳酸盐岩性因素控制下喀斯特发育特征─—以黔中南为例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聂跃平 《中国岩溶》1994,13(1):31-36
黔中南地区位于贵州高原向广西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各种不同性质的碳酸盐岩广泛出露。本文根据本区水文网对地表的切割所形成的“反常型河流结构”的特点,论述了在岩性因素控制下的喀斯特发育的同期异形特征及其发育机制。   相似文献   
63.
黔南地区碳酸盐岩的溶蚀试验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聂跃平 《中国岩溶》1984,3(1):39-45
<正> 前言黔南是贵州境内岩溶发育的重点地区,我们在研究其发育规律过程中,实测28条不同时代的碳酸盐岩地层剖面,取样584件,选择其中120件典型样进行溶蚀速度试验。溶蚀速度试验是在一定条件下,对碳酸盐岩岩溶化的模拟试验。用实验的方法解释野外宏观岩溶现象,提供岩溶发育方面的定量数据。   相似文献   
64.
多灾种相关性研究进展与灾害综合机理的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总结了前人关于旱、涝、震灾害相关性研究的一些进展,介绍了目前关于自然灾害综合机理的一些认识。在此基础上,就地下能量对旱、涝、震灾害可能的影响作用和影响过程进行了探讨,认为从多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看,地下的能量聚散同旱、涝、震灾害可能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之后,指出了多灾种相关性研究现存的一些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65.
高频旋回分析有利于揭示浅水碳酸盐岩台地海平面升降、沉积物响应、古地理单元演化及对盆地内沉积分异影响等诸多沉积学信息。依据鄂尔多斯盆地横山地区丰富的钻井取心资料,通过岩石类型、典型五级旋回结构等分析,对中奥陶统马家沟组马五6亚段开展了高频旋回研究。研究表明: (1)基于研究区内马五6亚段碳酸盐岩与蒸发岩共生组合的9种岩石类型,识别出5种典型T-R单旋回,其中旋回Ⅰ、Ⅱ、Ⅲ为云质潟湖—颗粒滩—灰泥丘沉积,Ⅳ、Ⅴ为膏盐质潟湖沉积,并以5种单旋回为基本单元搭建骨架井五级高频旋回结构剖面;(2)依据五级高频旋回结构剖面建立的Fischer图解,认为马五6亚段处于三级旋回晚期,内部发育“2个”四级旋回,具有初次海退—快速海侵—再次海退的相对海平面变化趋势;(3)结合五级旋回厚度统计,认为第1套四级旋回沉积期处于隆拗格局发育阶段,该时期横山凸起作为水下高地,对东西两侧海水封隔明显;至第2套四级旋回沉积阶段,填平补齐作用导致横山凸起影响减弱,海水循环得到改善,凸起东西两侧盐度明显下降。以马五6亚段为例的高频旋回研究,在横山地区马五6亚段地层学、沉积学研究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期在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未来研究中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实践。  相似文献   
66.
溃屈型滑坡稳定性分析中三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溃屈型滑坡稳定性分析中的三个问题,即滑带土强度参数的分段取值,顺层段与切层段分界点和水的作用,逐一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7.
XENIX作为一种多用户多任务的开放性的操作系统,容易受到攻击和破坏。本文介绍的产种方法可用来提高XENIX系统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8.
张北—尚义地震区的壳幔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河北张家口地区的深地震测深宽角反射/折射剖面资料的研究表明:近东西向的张北—崇礼地壳断裂带与北西西向的张家口—渤海地壳深断裂带在张北62级地震区交汇。在这里延伸至莫霍面的地壳深断裂带和壳内界面的不连续处是汉诺坝大面积玄武岩溢出的通道。震区中上地壳内的局部速度逆转和下地壳内异常的低速带预示着岩浆活动仍较强烈。张家口—渤海地壳深断裂带近期活动可能是张北地震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9.
刘建明  高荣  王琼  聂晓红 《中国地震》2017,33(4):663-670
基于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震相观测报告,采用HypoDD方法精确定位了精河MS6.6地震序列ML≥1.0地震的震源位置,综合分析了此次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可能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主震震中为44.2639°N、82.8294°E,震源初始破裂深度为17.6km;地震序列总体沿近EW(273°)向单侧扩展,展布长度约20km;震源深度优势分布范围为7~17km;沿余震走向的深度剖面显示,主震向西10km范围内,余震震源有逐渐变浅的趋势,余震序列中尾端向SW方向偏转的地震震源较深;垂直于地震序列的深度剖面显示,地震序列自北向南呈现逐渐加深的变化特征,表明发震断层面倾向为S倾。综合考虑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给定的震源机制解以及震源区地质构造情况推测,精河MS6.6地震发震构造可能为库松木契克山前断裂东段。  相似文献   
70.
Dong  Chunming  Luo  Xiaofan  Nie  Hongtao  Zhao  Wei  Wei  Hao 《中国海洋湖沼学报》2023,41(1):1-16

Satellite records show that the extent and thickness of sea ice in the Arctic Ocean hav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since the early 1970s. The prediction of sea ice is highly important, but accurate simulation of sea ice variations remains highly challenging. For improving model performance,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using the coupled ocean and sea ice model (NEMO-LIM),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were compared against satellite observations. Moreover, the contribution ratios of dynamic and thermodynamic processes to sea ice variation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odel in reconstruct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rctic sea ice is highly sensitive to ice strength decay constant (Crhg). By reducing the Crhg constant, the sea ice compressive strength increases, leading to improved simulated sea ice states. The contribution of thermodynamic processes to sea ice melting was reduced due to less deformation and fracture of sea ice with increased compressive strength. Meanwhile, dynamic processes constrained more sea ice to the central Arctic Ocean and contributed to the increases in ice concentration, reducing the simulation bias in the central Arctic Ocean in summer. The 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 between modeled and the CryoSat-2/SMOS satellite observed ice thickness was reduced in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enhanced model solution. The ice thickness, especially of multiyear thick ice, was also reduced and matched with the satellite observation better in the freezing season. These provide an essential foundation on exploring the response of the marine ecosystem and biogeochemical cycling to sea ice chan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