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7篇
  免费   450篇
  国内免费   643篇
测绘学   369篇
大气科学   348篇
地球物理   322篇
地质学   1361篇
海洋学   368篇
天文学   34篇
综合类   200篇
自然地理   308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115篇
  2021年   154篇
  2020年   122篇
  2019年   130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128篇
  2016年   131篇
  2015年   142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155篇
  2012年   197篇
  2011年   195篇
  2010年   163篇
  2009年   147篇
  2008年   173篇
  2007年   197篇
  2006年   181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4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31.
地质灾害的监测及监测系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概要介绍地质灾害的监测与监测系统的总体构思。即: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应具有数字化、自动化和网络功能;将灾害发生前的特征信息通过传感器转化为数字化信息、数字化传输、数据库存储并提供使用。文中还介绍了位移传感器的实验研究和在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监测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632.
歧口凹陷古近纪东营期古物源体系重建与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沉积盆地分析、层序地层研究和油气勘探实践中急待解决的古物源体系分析为切入点, 以歧口凹陷东营组研究为例, 阐述了古物源体系研究的途径、方法与技术路线; 初步总结出应用轻-重矿物时空配置关系、地震前积反射结构特征、古地貌恢复与沟谷展布特征、盆地内部骨架砂体形态与时空配置以及盆地边缘及内部层序界面上大型下切谷的空间展布特征, 即“五位合一”法来判断沉积盆地的古物源体系.该分析方法可为同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33.
1986—1988年,福建省地震局在福州盆地及其周围地区完成了五条地震测深剖面:宁德—永春剖面;洪懒—宁德剖面;莲峰—福州(尚干)剖面;南平—永泰—平潭非纵剖面;并在宁德—古田—嵩口首次试验扇形剖面观测系统,结果表明,扇形剖面对确定断裂是有效的. 根据对地震波走时的正、反演计算,用理论地震图和射线追踪方法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得到了福州盆地及其周围地区地壳深部为高、低速相间的速度分布特征.地壳介质速度为6.40km/s,在中地壳普遍发育一层速度为5.80—5.90 km/s、厚度约5.0 km的低速层.Moho面深度30—33 km,福州盆地为一Moho面隆起区,隆起幅度达3.0 km.北西向断裂发育,其中,闽江断裂在纵剖面和扇形剖面均有明显的反映,并切割到Moho面2.0—3.0 km. 反射波谱频方法计算得到福州盆地地壳Q值仅120—150,比邻近地区明显偏低,中地壳低速层Q值为40—80,是一典型的低速—高导—低Q(高衰减)结构层,此层上界面埋深14—15 km,与居里面埋深较一致.这些结果为福州地区的地热资源远景预测和开发提供了地壳深部结构和某些地球物理场背景.  相似文献   
634.
廖瑞君 《地质通报》1990,(4):373-376
燕山构造运动时期,由于区域右型剪切应力的作用,使北东向板岭下断裂继续作右行剪切运动,在其南东盘派生出思顺环状构造,并带动环状构造作左行旋转运动,从而在铁木里地区形成了一个应力拉张区,为铁木里岩群的侵位创造了良好的构造环境。拉张应力作用以“脉动”方式多次进行,每一次“脉动”拉张,随之出现一次岩浆侵位(或隐爆),形成了由隐爆角砾岩体→粗安玢岩体→正长斑岩体→黑云母花岗岩体从西向东的空间定位格局。  相似文献   
635.

地热能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可再生能源,已引起广泛关注。在深部地热储层中,人工改造后形成的复杂裂缝网络为热提取提供了重要通道,裂缝空间分布将会直接影响热提取率。为探究裂缝不同空间分布对采热性能的影响,以幂律分布的裂缝网络为基础,采用TOUGH2MP-FLAC3D框架下建立的THM耦合模型,系统研究不同裂缝长度指数(a)、密度(β)的裂缝网络对新型增强型地热系统(CO2-EGS)采热性能的影响。并以热突破时间、EGS寿命、产热率与总产热能以及产热效率5种评价指标对储层热性能进行详细评估。结果表明,在恒速注入的情况下,裂缝长度指数a越大,长裂缝占比越小,注采井之间形成的贯穿裂缝数量越少,裂缝宽度越大,致使生产温度、产热率降低越快,更早达到热突破,从而缩短EGS寿命,降低总产热能。当a相同时,裂缝密度β越大,裂缝数量越多,生产温度与产热率降低越慢,延长热突破时间与EGS寿命,提高产热量。热突破时间最高可增加15.65 a,EGS寿命增加约10 a,总产热能增加约22.77%。而当长度指数a增长时,热突破时间最多缩短了13.1 a,总产热能降低20.8%。因此,长裂缝占比提高和裂缝密度增加有助于提高注采井之间裂缝的连通性,促进流体对流换热,更好地发挥裂缝在热开采中的作用,提高采热量。研究结果为干热岩造缝增渗改造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36.
利用GPS解算软件GAMIT/GLOBK将东天山--西天山多年观测的GPS重复测量成果进行系统处理,探讨了GPS与地球动力学的关系、现状,以及天山地区作为新生代构造演化的结果,它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地震地质学研究和天山新生代构造变形的地球动力学问题.  相似文献   
637.
大茅隧道地应力测量及围岩体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本文介绍了大茅隧道岩石三轴实验和地应力测量结果,分析了隧道围岩体应力作用特征。作用于该区的应力以水平应力为主,量值不大,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WW.这与该区主要断裂为压扭性的力学性质及震源机制解的结果是一致的。最后结合该区工程地质条件,对隧道施工安全措施及其稳定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38.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确诊为COVID-19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4例,女12例),分析其胸部高分辨CT表现,重点观察病变形态、分布以及病变区有无肺血管增粗、支气管充气征、小叶间隔增厚。结果:26例COVID-19患者中病变分布于肺周围区20例,其中17例胸膜下区;18例累及双肺,8例累及一侧肺;单个肺叶受累6例,2~4叶受累10例,5叶受累10例;单发病灶3例,多发病灶23例;以单纯磨玻璃密度影(pGGO)为主要表现19例,混合性磨玻璃密度影(mGGO)11例,肺实变伴周围磨玻璃密度影(GGO)4例;1例初次CT检查表现为直径3mm大小的磨玻璃密度影,4天后复查CT时病灶明显增大,呈斑片状混合磨玻璃密度影;病变区血管增粗17例,占65.4%;支气管充气征15例,占57.7%;小叶间隔增厚16例,占61.5%;以铺路石征为主要表现8例,占30.8%。单侧少量胸腔积液3例,纵隔淋巴结增大1例。结论:COVID-19的高分辨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双肺多发磨玻璃密度影伴病变区血管增粗、支气管充气征及小叶间隔增厚提示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639.
中国地震烈度衰减的概率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考虑地震烈度评定和预测的不确定性的基础上,提出建立烈度衰减概率模型的方法。根据我国东部和西部(大致以东经104为界)地区已发生的破坏性地震的等震线图,提供了两个地区地震烈度衰减的概率模型。最后,简要讨论了如何将这一模型应用于地震危险度评定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640.
王阜  廖振鹏 《地震学报》1986,8(4):421-430
本文根据行波在结构内多次反射并向地基土内散射的概念,给出了多层剪切型结构水平向地震反应的行波解析解.证明了在考虑土与结构相互作用的情况下,金井清所导出的根据结构顶部运动推算基底运动的公式仍然成立,并利用1976年唐山地震时在北京饭店所获得的强震记录,验证了这一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