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4篇
  免费   146篇
  国内免费   274篇
测绘学   79篇
大气科学   73篇
地球物理   94篇
地质学   490篇
海洋学   183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12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21.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小水致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的洪水灾害是在下游水量明显减少、洪峰流量也不断减小的情况下发生的。即使是水量比较小的普通洪水,也能造成下游滩区大面积受淹、控导工程决口、桥梁被冲毁、房屋倒塌等严重灾害。小水致灾的形成机理主要是:河道游荡,引发“横河、斜河”;小水淤积,河床抬高,行洪能力下降;人与河床争地,造成滩区阻塞。  相似文献   
922.
为探明城市化进程对区域CO2排放的影响机制,本研究以中国东南沿海快速城市化地区福建省为研究区域,采用LMDI指数分解法,将福建省CO2排放分解为CO2强度效应(△CF)、能源结构效应(△CN)、经济规模效应(△CY)、能源强度效应(△Cl)和人口规模效应(△Cp)5个影响因素,探讨福建省1978--2010年期间CO2排放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78--2010年期间,福建省C02排放增加了5817.10×10^4t,年均增长率为8.8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推动福建省CO2排放增加的核心因素是经济规模扩张和人口增加,而抑制CO2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为能源强度的下降,能源消费结构和CO2排放强度变化不是福建省CO2排放变化的主要原因.比较不同城市化阶段发现,经济规模效应对CO2排放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大,能源强度抑制CO2排放增长的贡献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923.
杉木人工林细根分解和养分释放及化学组成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福建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杉木人工林里采用网袋法进行杉木细根(按直径大小分成0~1 mm、1~2 mm、2~4 mm 3个级别)分解研究.在为期720天的时间里,网袋中所有细根分解均表现出2个快慢不同的阶段:细根在前期分解速度较快,3个径级干重年(360天)损失率分别达54.8%、41.2%和38.2%;后期分解速率显著下降.3个径级细根分解过程中,皆呈现N浓度上升、P浓度变化平缓、K浓度下降趋势.细根化学组成分析显示:0~1 mm、1~2 mm径级可萃取物浓度呈下降趋势,酸溶性物质浓度变化平缓,酸不溶性物质浓度呈上升趋势;2~4 mm径级可萃取物、酸溶性物质浓度呈下降趋势,酸不溶性物质浓度呈上升趋势.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径级细根分解速率与其底物中初始的P、K、可萃取物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C/P比、酸不溶性物质/N、酸不溶性物质/P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24.
崩岗研究及其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崩岗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花岗岩地区,是一种主要的水土流失方式.从崩岗的定义、分类、发育过程与形成机理、综合治理方面论述了崩岗研究的现状与进展.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崩岗的学科归属进行了探讨,并从多方面综合分析了崩岗与灾害的关系,认为地貌学是崩岗过程与分布研究的理论基础,因此将崩岗划为地貌学研究范畴比较合适.由于崩岗不直接造成超出人类社会承受能力的损失,以及崩岗的自然不稳定能量释放过程与滑坡、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快速能量释放过程存在质的差别,因此认为崩岗不等同于灾害,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崩岗可以转化为泥石流从而转变为灾害.所以,崩岗的整治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25.
西沙海域内潮与近惯性内波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使用西沙海域锚定潜标的测流数据,分析了距浣熊台风路径100 km处海流受浣熊台风影响前后的动能谱、旋转谱和流剪切谱,从而阐明近惯性波,以及近惯性波与全日内潮波的相互作用机制.台风浣熊之后所引起的近惯性波主要在上250 m较强,其能量是普通风场所引起的40倍.近惯性波的能量向下传播至450 m左右,与此同时,强的近惯性流的剪切驱动着惯性波与全日内潮波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强的近惯性波与全日内波的耦合波(f+D1).此三波耦合机制为Davies的波波相互作用理论提供了观测依据,同时,近惯性内波与全日内潮波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揭示了南海近惯性波能量耗散的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926.
准确模拟TTI介质中弹性波的传播是研究地震各向异性、AVO反演的基础. 在二维加权近似解析离散化(WNAD)算法的基础上, 本文发展的并行WNAD算法是一种研究三维横向各向同性(TI)介质中弹性波传播的、快速高效的数值模拟方法. 我们首先介绍三维WNAD方法的构造过程, 然后与经典的差分格式——交错网格(SG)算法进行了比较. 理论分析和数值算例表明, WNAD算法比交错网格算法更适合在高性能计算机上进行大规模弹性波场模拟. 同时, 本文利用并行的WNAD方法研究了弹性波在TTI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观测了TI介质中弹性波传播的重要特征:横波分离、体波耦合和速度各向异性等. 在TTI介质分界面处, 弹性波产生更加复杂的折射、反射和波型转化, 使得波场非常复杂, 研究和辨别不同类型的波能够加深我们对由裂隙诱导的各向异性介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927.
基于ASTER光谱特征进行岩性解译和蚀变信息提取在找矿勘查方面有着广泛应用,但在国内鲜有报道。以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念扎金矿为研究区,通过对与Fe3+、Fe2+、Al-OH、Mg-OH、硅酸盐、碳酸盐等成分相关特征的矿物光谱特征分析,运用“波段比值法+假彩色合成法”进行细致的岩性单元分类与地质填图,运用“地质遥感剖面+最优密度分割法”定量圈定与矿化有关的蚀变带范围,结合已有的控矿构造信息,提供推测找矿有利区2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ASTER光谱特征的岩性填图和蚀变信息提取方法进行找矿预测,在西藏高海拔地区具有天然的适用性,可以准确指示岩性和蚀变的关键找矿标志,是西藏地区快速有效找矿勘查的重要手段,也为区带内其他相同类型的金矿床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28.
罗旋  朱庆俊  于蕾  连晟  卢放 《华北地质》2020,34(3):251-258
随着张北县坝上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地下水的需求剧增,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面临水资源匮乏的困境.查明张北县坝上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弄清该地区地下水的赋存规律,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利用CSAMT法和高密度电法查明了张北县西大淖村的地层结构,断层以及含水层的分布,精准确定了水文地质钻孔位置,出水量达130 m3/h,解决了当地水资源匮乏的问题.CSAMT法和高密度电法在勘查玄武岩孔洞水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为进一步提高张北县的水资源利用率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29.
电阻率成像在堤坝勘察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日本OYO公司MCOHM - 2 1型浅层地电仪 ,采用 pole pole方式高密度电阻率探测系统 ,对山东跋山、大冶、会宝岭等几个存在病险需要加固的大中型水库大坝进行了电阻率CT探测。坝体内的断层、破碎、薄弱结构以及人工埋设的暗排水洞在CT断面上反映的非常清晰  相似文献   
930.
利用BP型人工神经网络计算原理,建立起6个判别参数与围岩稳定性的关系,实现了对围岩稳定性分类的定量评价。实例研究表明,应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分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