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67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50篇
地球物理   66篇
地质学   113篇
海洋学   25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多拉金矿田中,金及其他指示元素次生晕很发育,各元素次生异常明显呈线形.主要元素组合为Au-Pb-Zn-Bi-As,其中Au、Pb和Zn为最近程指示元素,Au和Pb、Zn异常空间吻合很好,并能直接反映原生金矿化的存在.结合Pb、Zn和Au等次生异常浓集中心的分布及对控晕控矿主要因素的初步研究,认为在矿田内继续找到新的较大规模的工业矿床大有希望.并优选出几个靶区.  相似文献   
72.
南海海域大油气田与中国东南海区油气地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国南海海域崖13-1、流花11-1和大熊油田等三大油气田的地质特征和油气模式为参照,分析了中国东南海域台西南盆地,台湾海峡盆地及毗邻地区的油气地质条件,指出与基底隆起有关的背斜构造、基底风化壳型油气藏、裂隙型油气藏和与裂谷地堑-半地堑构造有关的近源三角洲、缓翼斜坡带等是进一步开展油气勘查的目标和重点。  相似文献   
73.
初论“数字国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讨论了数字国土的主要内容、技术路线、基础研究和基础工作 ,提出国土动态监测系统和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方案。  相似文献   
74.
高强度煤炭开采产生巨大的地表形变,形变相位梯度过大导致干涉测量解缠错误,单一采用常规DInSAR及其衍生技术都无法获得地表沉陷主值。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即联合利用DInSAR与偏移量追踪技术(Offset-tracking)各自的技术优势,实现开采区大变形的准确提取,并基于GAUSS函数模型拟合恢复沉陷区剖面形态。基于2012年2月13日和2012年11月27日两景高分辨率SAR数据(RADARSAT-2,5 m精细波束模式(MF5))为数据源,以神东矿区布尔台矿、寸草塔一矿、二矿为研究区,采用常规DInSAR技术获得亚厘米级沉陷区边界,边界沉陷值处于-0.01~ -0.02 m;利用偏移量追踪方法获取米级地表沉陷中心主值,中心沉陷值集中在-1.0~ -4.0 m。将2种方法监测到沉陷信息分段融合,最后采用GAUSS函数模型重构矿区开采沉陷下沉特征曲线。结果表明,偏移量追踪方法可弥补DInSAR技术监测大量级形变信息的不足,联合技术可完整获取高强度采区的大形变沉陷。  相似文献   
75.
遥感、GIS结合与区域天然滑坡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香港大屿山岛中部为试验研究区,探讨了遥感与GIS结合在区域滑坡调查中应用的可能性。在详细分析滑坡与环境因子关系后,将岩土类型、地貌、侵蚀、坡度等环境因子引入到影像中,与影像组成多源复合图像,可使地物的空间属性信息得到补充。同时采用适合高维复合数据的BP神经元网络对研究区天然滑坡进行识别,结果表明,区域滑坡的识别能力有较大提高。该方法的应用,将为大区域滑坡调查与监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6.
马瑾  单新建 《地震地质》2000,22(3):210-215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遥感技术探测活动断层现今活动的新思路,以1997年玛尼7.9级地震为例,研究了地震前后震中周围地区地温旬的动态演化。研究证实在玛尼地震前20d阿尔金断带的东段就开始出现增温现象,然后逐渐扩展,形成了明要带。这条带一直持续到11月8日玛尼强震的发生,地城后此增温异常条带逐渐消逝,而引发玛尼地城的玛尔盖茶卡断层在震前2d才开始出现增温异常。图像的变化过程显示,玛尼地震与队  相似文献   
77.
利用河南省分布均匀的60个测站1961-2006年春季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多项武拟合、最大熵谱分析、EOF等方法对河南省春季降水量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及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春季降水量空间分布南北差异较大,呈现南多北少;春季旱年多于涝年,尤其4、5月偏旱的年份显著多于偏涝年;春季降水量的线性趋势不明显.年际变化具有显著的5 a振荡周期;春季及其各月降水量场第一特征向量呈现全省一致型,其方差贡献率达70%左右,全省春季同涝同旱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78.
Monoculture rubber plantations have been replacing tropical rain forests substantially in Souther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over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which have affected human wellbeing and ecosystem services. However,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on the extent of rubber plantation expansion and their stand ages is limited. We tracked 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deciduous rubber plantations in Xishuangbanna, the second largest natural rubber production region in China, from 2000 to 2010 using time-series data from the Phased Array type L-ban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PALSAR), Landsat, and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MODIS). We found that rubber plantations have been expanding across a gradient from the low-elevation plains to the high elevation mountains. The areas of deciduous rubber plantations with stand ages ≤5, 6–10, and ≥11-year old were ~1.2 × 105 ha, ~0.8 × 105 ha, and ~2.9 × 105 ha, respectively. Older rubber plantations were mainly located in low-elevation and species-rich regions (500–900 m) and younger rubber trees were distributed in areas of relative high-elevation with fragile ecosystems. Economic and market factors have driven the expansion of rubber plantations, which is not only a threat to biodiversity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but also a trigger for climatic disasters. This study illustrates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microwave, optical, and thermal data i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mapping deciduous rubber plantations in tropical mountainous regions and determining their stand ages.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rubber expansions over the first decade of this century.  相似文献   
79.
应用天津WSR-81S雷达体积扫描资料和地面降水实况资料对2000年8月2日天津市武清区进行的一次雹云高炮人工增雨作业进行了分析。作业后从地面降水实况资料上看,在作业炮点的上游出现了大降水中心,表明人工增雨作业可以改变自然降水的原始分布,增加局部地区的降水。利用降水时段的雷达体积扫描资料分析表明:循环往复的爆炸作业使雷达回波的强度减弱、高度降低、移动速度减慢。由于迎着雹云的移动方向作业,造成上游地区降水较大,大于45 dBz的强回波滞留在作业炮点的上游。  相似文献   
80.
讨论了全国土地动态监测系统的目标、任务和可行性,提出了系统总体设计思路和土地利用分类编码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