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71篇 |
免费 | 67篇 |
国内免费 | 32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0篇 |
大气科学 | 172篇 |
地球物理 | 622篇 |
地质学 | 508篇 |
海洋学 | 159篇 |
天文学 | 69篇 |
综合类 | 68篇 |
自然地理 | 98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22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18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28篇 |
2013年 | 25篇 |
2012年 | 62篇 |
2011年 | 105篇 |
2010年 | 28篇 |
2009年 | 28篇 |
2008年 | 68篇 |
2007年 | 65篇 |
2006年 | 72篇 |
2005年 | 81篇 |
2004年 | 64篇 |
2003年 | 54篇 |
2002年 | 62篇 |
2001年 | 45篇 |
2000年 | 74篇 |
1999年 | 36篇 |
1998年 | 32篇 |
1997年 | 42篇 |
1996年 | 40篇 |
1995年 | 54篇 |
1994年 | 39篇 |
1993年 | 60篇 |
1992年 | 62篇 |
1991年 | 74篇 |
1990年 | 56篇 |
1989年 | 45篇 |
1988年 | 32篇 |
1987年 | 35篇 |
1986年 | 23篇 |
1985年 | 23篇 |
1984年 | 19篇 |
1983年 | 18篇 |
1982年 | 14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16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4篇 |
1975年 | 3篇 |
1974年 | 4篇 |
1956年 | 4篇 |
1935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31.
一、引言 50年代以来,对引导概念及其在预报的应用已作了许多重要的研究。多数研究表明,对流层中层的基本气流或深厚层的气压加权平均气流可以作为热带气旋运动的引导气流。许多作者讨论了涡旋运动对基本气流的偏差,但研究结果互相矛盾。这就导致了本文的研究。 相似文献
32.
Ubendian造山运动影响了中非东部很大区域,它产生于早元古代期间,在马拉维、坦桑尼亚、扎伊尔和赞比亚境内发育成一条主要呈NW—SE向特征的带。在东北部的沙巴(扎伊尔),常见到新鲜的、保存完好的、裸露的Ubendian侵入岩和火山岩,本文对它们进行了描述。深成—火山杂岩研究结果,显示出3个岩浆旋 相似文献
33.
34.
为了有所益处,对工程实体的可能灾害的评价必须包括有关震源特征。诸如未来地震位置、最大地震震级、地震突发速率的地质与地震学信息。我们提出了概率法以分辩潜在震源特征,该方法明确地以不同震源特征(如最大震级和地震复发性)不确定性的度量进行不同的解释。该方法基于逻辑树的利用,并提出令人满意的且非常灵活的方法来评估各种相关联的参数并使不确定性定量化。逻辑树由码和树枝组成(如图1)。各个码代表参数几个值的一个选择,由此码出发的各树枝表示一个可能的参数值。如果所研究的问题中的变量是连续的,则可以用适当的增量离散开,逻辑树上的码排列起来可以说明参数间相关性的条阵,并提供从一般 相似文献
35.
南印度Chitradurga序列的原岩为巨厚(约10km)的火山熔岩及陆源碎屑沉积岩,其变质相为绿片岩相到低角闪岩相。在片麻岩基底上同时形成了古老的近岸克拉通边缘沉积岩序列及远岸双峰火山序列。火山岩被交代蚀变,按现在板块构造观点,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及微量元素数据难以鉴别这些变火山岩。后期粗屑浊积岩序列覆盖在这些老的沉积序列之上,没有产生明显的构造作用或侵蚀间隔。序列中所有岩石发生相似的变形,并有后期同构造花岗岩(约2.5Ga)侵入到岩层中。本文认为,在陆壳内简单的水平拗陷最初只是作为地台型沉积物被动接受区,而后在其中发育了沿张性断裂分布的一系列火山岩。该盆地的形成与应力作用并无任何关系。在众多火山岩群附近的Chitradurga盆地下陷以及片麻岩古基底的上升,则为后期的沉积岩序列的演变提供了深部构造环境,这些序列覆盖在实际上并没有变形的古老的沉积层之上。在挤压作用下,伴随后期构造作用产生的花岗岩的侵入(约2.5Ga),最终使盆地抬升,盆地也逐渐消亡了。可以说,在Chrtradurga盆地的演化过程中,以及到最终的造山运动,它与板块构造作用(威尔逊旋回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36.
37.
我们已经在白沙导弹基地沿 Rio Grande 裂谷的轴线向北350km,使用化学炸药作为震源,做了一个40台站的地震折射剖面。其中最好的一段剖面是于一九七六年完成的,它位于新墨西哥州的 Socoro 东南方向大约40km 处,与一九七五年的 COCORP 深反射剖面在距离震源80km 的 Abo Pass 处相交,该剖面的终端接近科罗拉多州和新墨西哥州的边缘。通过对这一剖面的解释得知此地区地壳厚度大约33km,上地幔 Pn 波速度值为7.6km/s(这里对可能的倾斜未做校正)。与之相对应的,过去在科罗拉多州的高原以西和在大平原以东地区所做的有关折射波,面波频散的研究都表明。这些地区的地壳厚度及上地幔的 Pn 波速度都比Rio Grande 裂谷地区大,其中科罗拉多高原地区地壳厚45km,Pn 波速7.8km/s;大平原地区地壳厚50km,Pn 波速8km/s。这些也就意味着:地壳在 Rio Grande 裂谷北新墨西哥州段下要薄10—15km。在我们一九七六年的记录剖面上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一个很强的,在20—130km 范围内具有很好相关性的反射相位。该相位是由地壳内部深为21km 的一个主要层位上 P 波的反射而产生的,P 波速度从6.0km/s 到6.4km/s 变化。走时曲线和合成记录的振幅模拟都表明:仅仅 P 波的相对速度差值为0.4km/s 是不足以解释如此强的反射波振幅的。显然在这个反射层中一定要存在一个异常低的横波速度才能与观测结果相适应。因此,这些资料就意味着下地壳层的顶部是一弱刚性带。由 Sanford 在 Socoro 附近所做的微震研究也说明了这个地方可能存在一个岩浆包体,其上表面位于19—20km 深处。在 Abo Pass 西部的 COCORP 观测结果在此深度范围内也已绘制出了一个强反射界面。我们根据 Sanford 东部和南部以及在COCORP 工区主要地震测点得到的资料认为:Socoro 岩浆体实际上应该是地壳内部广为分布的较低刚性岩层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8.
39.
小笠原岛弧(Bonin Arc)是一个发育良好的岛弧,与其共生的有一条深海沟、一条活火山链和一个弧后盆地,小笠原岛弧大约有1100km长,南北向延伸,其范围在北纬35°—25°、东经139°—145°之间,前边面临太平洋板块,后边是四国海盆(见图1),在其北端,小笠原弧形成了与东北(Tohoku)弧和Seinan(西南)日本弧之间海沟-海沟-转换断层或海沟-海沟-海沟的三联点的一部分,马里亚纳岛弧沿着小笠原弧线继续向南延伸,小笠原弧和东北弧之间没有明显的地貌界限,但人们凭借相模(Sagami)海槽的凹陷可以推断出来,比起北缘来,小笠原弧的南部边界更不明确。小笠原岛弧作为从北到南的同一形态 相似文献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