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1篇
  免费   617篇
  国内免费   919篇
测绘学   201篇
大气科学   682篇
地球物理   887篇
地质学   1420篇
海洋学   430篇
天文学   255篇
综合类   228篇
自然地理   264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144篇
  2021年   169篇
  2020年   140篇
  2019年   136篇
  2018年   143篇
  2017年   157篇
  2016年   160篇
  2015年   161篇
  2014年   155篇
  2013年   165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180篇
  2010年   158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137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136篇
  2002年   146篇
  2001年   154篇
  2000年   110篇
  1999年   124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9篇
  1977年   7篇
  1975年   8篇
  1974年   5篇
  197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On the basis of simplification of the Planck function in a low temperature range, this paper revises the practical split-window algorithm and presents a method for retrieving snow surface temperature (Ts) based on MODIS data in the middle-latitude region.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 in Qinghai Lake region reveals that it is feasible for the retrieval of Ts. Results of correlation analysis indicate that there was strong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s and altitude. By analyzing three typical areas in which land cover was relatively homogenou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s and normalized difference snow index (NDSI) and then presents a new concept named "NDSI-Ts space".  相似文献   
92.
地壳的拆离作用与华北克拉通破坏:晚中生代伸展构造约束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伸展条件下的地壳拆离作用是岩石圈减薄的重要浅部构造响应。晚中生代时期的伸展构造(包括拆离断层、变质核杂岩构造和断陷盆地)在华北、华南、东北和东蒙古及贝加尔地区普遍发育,它们切过上部地壳(断陷盆地)、中、上地壳(拆离断层)或中部地壳(变质核杂岩)。地壳拆离作用具有运动学极性(NWW或SEE)、几何学宏观(区域)对称与微观(局部)不对称性、遍布全区但不均匀性,以及形成时间的跨越性(140~60Ma)等特点,并使得地壳和岩石圈发生显著的减薄。本文研究揭示出现今岩石圈厚度变化与晚中生代伸展构造的发育程度和分布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其变化的基本规律是,除新生代裂陷发育区岩石圈厚度明显较小且厚度有迅速变化外,从华北向贝加尔地区总体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加厚,也即东亚地区岩石圈具有楔形形态。晚中生代时期的地壳(或地幔)拆离作用伴随着广泛的岩石圈减薄作用,区域岩石圈同时遭受到一定程度的减薄和破坏,华北克拉通在这一时期的破坏仅仅是区域岩石圈减薄在华北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3.
胶东地区地壳S波衰减系数和台站场地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山东数字地震台网7个地震台的118条波形资料,采用Atkinson方法(1992),研究了胶东地区的非弹性衰减系数;采用Moya方法(2000),研究了各台的场地响应。得到胶东地区非弹性衰减Q值随频率,的关系为Q(f)=249×f^0.596;得到的7个台站的场地响应均没有显示出明显的放大效应,这与胶东地区台站均处于岩石地基相符。  相似文献   
94.
主要介绍了山东省地震中心网站的页面栏目设计和页面具体内容,介绍了网站的具体功能,以及网站制作的技术与方法,通过访问该网站可以了解到山东省地震台网中心的各种信息,并且能够查询到山东省2002年以来大于2.0级的地震.  相似文献   
95.
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强余震观测的电磁同震效应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发生后,在武都汉王地震台及其附近地区进行了为期22d的余震序列电磁异常连续监测,观测到多次余震事件的电磁同震现象。通过与汉王强震台的地震记录数据比较发现,同震信号存在于所有的电场和磁场记录分量中,它们与地震波的到达同步,而不是在地震发生的时刻出现。地震发生时的电磁辐射信号似乎在记录数据中有所显示,但是与地震波到达观测点时的电磁信号相比幅度要小得多  相似文献   
96.
西藏马攸木金矿床金银互化物的赋存状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攸木金矿床是西藏近年发现的首例规模较大、矿石品位富、金成色高的岩金矿床.作者通过对马攸木金矿床矿石组构、矿石共生组合及矿物特征研究发现,金银互化物主要有自然金、含银自然金、银金矿、自然银.载金矿物为黝铜矿、针铁矿、脆硫锑铅矿及石英;金银互化物的赋存形式主要为包裹体金、裂隙金及粒间金.金银互化物的形成、富集与热液成矿作用及表生风化作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7.
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支持,结合在线监测技术,在VB环境下利用MapObjects控件进行二次开发建立了污水管网信息系统。该系统能对污染源排污状况及污水管网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是城市污水管网运行管理强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98.
本文对西安国贸大厦沉降监测技术方案进行了讨论,着重结合有关工程地质资料对沉降进行了几何分析和物理分析,探讨了沉降引发的原因及建筑物变形规律  相似文献   
99.
The possibility of filling empty underground spaces, which exist owing to the extraction of mineral raw materials, with fly ash and cement fly ash mixes has been studied for the purpose of reducing the impact of deep mining on the surface. The method of physical modelling was used to study the behaviour of fly ash mixes deposited in extracted mine spaces. The models were constructed for two different geometries of underground extracted mine spaces: into cavities of the type of large slits created in the course of mining in steeply lode deposits without subsequently filling the empty space and in vertical shafts of rectangular or circular cross-section with horizontal side headings that have partly caved in due to mine shocks or other seismic events.  相似文献   
100.
Systematic geochemical studies of the Proterozoic Lengjiaxi Group in northeastern Hunan Province suggest that the Lengjiaxi Group is a Au-As-Sb-W association-type Au-bearing turbidite formation.The contents of Au,As,Sb,W,Cr,Mn,Pb and Zn in the turbidite formation are more than two times as high as the average contents of trace elements in the upper continental crust.The low abundance of Ag and the close correlation between Au and As are two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features.In the Au-bearing turbidite formation the enrichment of gold is due to the extensive occurrence of Au-bearing pyrites.Higher contents of Au,W,Sb and Ag in the greywacke indicate that they also exist in the form of heavy minerals.Au,Ag,As,Sb,W and REE in the Au-bearing turbidite formation have a close genetic relation with the chemistry of the gold deposi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