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07篇
  免费   2366篇
  国内免费   3879篇
测绘学   1850篇
大气科学   1442篇
地球物理   1785篇
地质学   6808篇
海洋学   2059篇
天文学   144篇
综合类   859篇
自然地理   1205篇
  2024年   129篇
  2023年   348篇
  2022年   661篇
  2021年   852篇
  2020年   728篇
  2019年   722篇
  2018年   691篇
  2017年   608篇
  2016年   676篇
  2015年   765篇
  2014年   716篇
  2013年   892篇
  2012年   906篇
  2011年   899篇
  2010年   890篇
  2009年   845篇
  2008年   785篇
  2007年   677篇
  2006年   703篇
  2005年   602篇
  2004年   477篇
  2003年   351篇
  2002年   311篇
  2001年   323篇
  2000年   240篇
  1999年   98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2篇
  1963年   3篇
  1960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兰州大学(盘旋路校区)2003年生态足迹调查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人均消费产品的数量是计算区域人均生态足迹关键和基础的一步。通过实地问卷调查,运用自下而上法收集资料,计算小尺度生态足迹。兰州大学(盘旋路校区)2003年的生态足迹计算结果为:人均生态足迹0.892hm^2,男、女生的人均生态足迹分别为0.976hm^2和0.788hm^2。这些数据与全国或者西部的人均生态足迹相比明显偏低,但总生态足迹为4119.3hm^2,是校园面积的73.7倍。因此,应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学生的生态足迹,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2.
为反映区域产业分工现状,利用变异系数与空间洛伦茨曲线、空间基尼系数相结合,在产品层次上,对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分工现状进行定量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协调发展建议。结果表明:辽宁沿海经济带农业和采掘业依据自身比较优势发展相应产业,产业分工较为明确;制造业在行业层次存在同构现象,但在产品层次上,各地差异化发展明显,区域产业分工逐步显现;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亟待调整,其中基础服务业与个人消费服务业发展较为完善,但生产和市场服务业中的金融、物流和专业技术服务业与公共服务业中的公共管理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影响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与产业结构的升级。在此基础上,针对各产业分工结果,提出相应的协调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3.
首先运用ArcGIS 9.2软件对跨国整车企业在华投资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跨国整车企业在华呈沿海沿江布局,呈"T"型结构,具体形成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东北、中部以及西南等六大地方汽车企业网络;然后运用Eviews 3.1软件,采用选择泊松回归模型分析方法,具体结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达性、人力资源以及拥有权力等方面的9个影响因素对跨国整车企业在华投资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44.
浅析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地球化学是研究环境中化学物质迁移转化规律及其与环境质量和人类健康关系的学科.在其短短30年的发展历程中,历经了环境地球化学与健康、环境地球化学与污染及环境地球化学与全球环境变化3个阶段的研究.由于它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和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目前还存在着学科交叉深度与广度的不够、化学物质动态监测不及时、与GIS的结合还不够等一些问题.但是,凭借其良好的发展势头,环境地球化学为改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和促进入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承担着艰巨的任务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5.
:“囿苑”只是中国风景园林起始源流之一,中国风景园林实际是众流汇集而形成。风景园林的基本性质是生态境域的艺术,而不是建筑空间艺术或造型艺术。它最初起源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审美选择,以“因地制宜”、“巧于因借”顺乎自然规律的设计指导思想,最终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标准,更有“道法自然”以追求“天人之意,相与融洽”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46.
援引批判地缘政治学话语权和地缘政治想象分析方法,在对“民意”“政治性民意”“政治性民意势力”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2010—2015年中东北非地区相关国家政局变动中“政治性民意势力”的形成背景、过程及其影响。结果表明:中东北非国家“政治性民意势力”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国内背景和复杂的国际背景;“政治性民意势力”的形成经历了从民意事件客体的呈现,到民众聚集并上升为政治性议题,再到国内外势力借力博弈形成挑动抗议、推动政变的政治力量的过程;“政治性民意势力”形成以后,多行为体借力博弈下,在国别、区域上呈现不同的扩散轨迹和规律;“政治性民意势力”一方面造成了中东北非相关国家的政局变换,另一方面则推动区域地缘政治格局的变迁。这是对民意事件的地缘政治理论解读和分析,是一次较为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47.
南堡油田保持中深层泥页岩井壁稳定钻井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南堡油田中深层钻井过程中,东二、东三、沙一段泥页岩的剥落掉块经常造成井壁坍塌掉块、钻具阻卡、电测遇阻等井下复杂情况。分析了中深层泥页岩的理化特性,研究探讨了泥页岩的坍塌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选用强封堵抑制型钻井液是有效抑制中深层泥页岩剥落掉块的根本措施。这一研究成果对于在南堡油田中深层开发工程中提高钻速、减少井下复杂情况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8.
李岩  林安琪  吴浩  吴霞  岑鲁豫  刘荷  江志猛 《地理学报》2022,77(11):2738-2756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科学依据,提高其精细化程度和可靠性有助于准确把握城市用地发展趋势,对城市土地资源精准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宏观遥感分类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难以在街区尺度上揭示城市用地社会功能变化及精细化模拟中空间尺度效应来源和作用机理。本文联合遥感影像和POI数据识别出城市土地利用精细化特征,运用响应面法率定土地利用精细化模拟的最优空间尺度组合,在此基础上,利用CA-Markov模型开展了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精细化模拟。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应用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POI 的城市土地利用精细化识别方法,可以深度解析城市建设用地的社会功能,极大改善了传统基于遥感的土地覆被宏观解译效果;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元胞自动机精细化模拟的最优空间尺度组合是30 m元胞、7×7邻域以及冯诺依曼邻域类型,采用最优空间尺度组合能够提高土地利用变化精细化模拟的可靠性。响应面试验设计结果可有效识别精细化模拟过程中空间尺度效应的主要来源,并区分其对模拟精度的影响程度与正负效应;预计到2025年,研究区建设用地范围将继续向周边扩张,各类型用地之间互为交织,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将呈更加破碎化趋势。  相似文献   
49.
清末耕地空间分布格局重建方法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揭示历史时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认识人类活动对气候和环境影响的基础。本文在耕地面积、人口数量、土地利用及森林分布等多源数据基础上,分别以近代耕地空间分布格局和历史时期耕地潜在分布区为边界条件,通过构建耕地垦殖倾向指数模型分配耕地面积,在1 km×1 km象元尺度上重建了清末(1908年)松嫩平原耕地空间格局,并对重建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两种方法重建的耕地空间分布范围格局基本一致,耕地空间定位吻合率约为68%。清末(1908年)耕地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东部和南部地区;2以历史时期耕地潜在分布为边界条件的重建结果,较以近代耕地空间分布格局为限制范围的重建结果更准确,更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50.
深入开展乡村地域土地利用变化和聚落发展规律的研究对于探究乡村地域系统优化、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延安市碾庄流域为例,基于ENVI和GIS等软件技术,结合Landsat卫星影像、马尔科夫链模型和实地调查,从土地利用转移与交换变化、建筑用地空间转移、社会响应等角度探讨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村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以及对区域乡村发展转型的影响。研究表明:① 在一系列生态工程措施作用下,碾庄流域生态覆被发生明显改观,主要表现为大量的坡耕地及稀疏生态用地转化为林地,其中,林地面积占比由32.34%(2009年)增加至50.88%(2018年);② 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延安新城“边缘效应”的影响下,碾庄建设用地呈现向流域的东南和西南方向拓展的趋势,10 a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近75%;③ 在人类活动的主导作用下,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乡村正在朝着生态化和集约化的方向转型发展。研究结果有望为深入理解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地域系统结构和优化提供新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