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8篇
  免费   714篇
  国内免费   1074篇
测绘学   458篇
大气科学   449篇
地球物理   488篇
地质学   1764篇
海洋学   641篇
天文学   67篇
综合类   241篇
自然地理   328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97篇
  2022年   193篇
  2021年   224篇
  2020年   174篇
  2019年   211篇
  2018年   187篇
  2017年   177篇
  2016年   184篇
  2015年   190篇
  2014年   186篇
  2013年   227篇
  2012年   225篇
  2011年   216篇
  2010年   212篇
  2009年   221篇
  2008年   226篇
  2007年   239篇
  2006年   213篇
  2005年   195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7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41.
针对能量密度谱判断噪声与信号主导模态分界点性能不稳定的问题,该文提出基于夹角余弦的分界点判断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EEMD对CORS站高程数据进行分解,其次计算原始信号与各阶模态分量的夹角余弦值,最后根据夹角余弦值的首次逆向转折位置判定噪声主导模态和信号主导模态的分界点。以4个CORS基准站近20年原始高程时间序列信号为研究对象,对噪声与信号模态分量分界点进行判定,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基于夹角余弦的判定方法可以一次判断出噪声和信号模态分量的分界点。该方法应用到CORS站高程信号与噪声序列的识别中性能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242.
银峰  张其林  纪彤彤  姜苏 《气象科学》2015,35(4):480-487
全球雷电活动在地球-电离层空腔中产生的极低频(ELF)信号干涉叠加,在一系列固定频率上产生舒曼共振(SR)。利用2012年5月以色列Mitzpe-Roman(MR)站ELF水平磁场资料,采用频谱变换、时间平均、分析了实测SR日变化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特征。同时基于全球ELF传播模式,利用OTD/LIS雷电卫星资料模拟了5~30 Hz磁场功率谱日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时域背景信号幅值的均值和偏差满足正态分布的期望和标准差;水平磁场前三阶SR谐振频率非常稳定,月平均下的谐振频率日变化相对8、14、20 Hz理论值的偏移量分别不超过0.3 Hz、0.55 Hz和0.6 Hz。东南亚和美洲地区雷电活动主要响应于南北磁场分量第一阶SR的07—09时和19—22时时段内。而东西磁场分量前三阶SR在12—15时时段内都对非洲地区雷电活动有指示作用。磁场功率谱日变化模拟结果与实测基本一致,表明利用单站正交磁天线的不同阶SR信号能够指示全球不同"热斑"区域的雷电活动。  相似文献   
243.
基于C4.5决策树算法的道路结冰预报模型构建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达伟  耿焕同  吉辰  黄超 《气象科学》2015,35(2):204-209
道路结冰是气象上规定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准确认识道路结冰发生规律并科学有效地预报是防灾减灾的关键问题。以影响道路结冰的日积雪深度、日最低气温、日降水量等气象要素为主要因子,将是否结冰抽象成二元分类问题,借助数据挖掘中C4.5决策树算法进行分类分析,得到便于预报员使用的预报道路结冰规则集。在实验部分,选取2004—2013年连云港和嘉定为例,用前8 a的连云港(嘉定)地区道路结冰数据样本进行分类规则的学习,从而得到适合连云港(嘉定)地区的4(3)条预报道路结冰规则集,然后用剩下2 a的数据进行检验,准确率高达96.82%(94.87%)。实验表明采用C4.5决策树算法构建的道路结冰预报模型不仅预报准确率高、易解释、方便预报员直接使用,而且预报规则与道路结冰现象的天气过程及理论一致。  相似文献   
244.
利用1971-2010年河南省均匀分布的110个地面气象站霜的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和单相关分析法,对近40 a河南省初霜期、终霜期和无霜期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气温的响应进行研究,利用M-K法分析霜期的突变特征。结果表明:1971-2010年河南省平均无霜期为221.3 d,纬度与初霜期(R=-0.806)和无霜期(R=-0.707)均呈显著负相关,与终霜期(R=0.557)呈显著正相关;初霜期以2.6 d/10 a的速率呈明显推迟(p<0.01),而终霜期的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无霜期以4.7 d/10 a的速率呈明显延长(p<0.01);初霜期、终霜期和无霜期的突变点均在1998年。从各地区看,初霜期在各地区呈明显推迟,豫西地区推迟趋势最大(3.5 d/10 a,p<0.01);终霜期仅在豫西和豫南地区呈显著提前;除豫东地区外,无霜期在其余5个地区均呈明显延长,豫西地区延长趋势最大(7.7 d/10 a,p<0.01)。从各观测站霜期的变化趋势空间分布来看,初霜期显著推后、终霜期显著提前和无霜期明显延长的站点分布在豫西和豫南地区。河南省初霜期与10月、终霜期与3月气温因子相关性较强;初霜期推迟和终霜期提前主要由气温升高引起的,其中平均最低气温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初霜期推迟和终霜期提前导致无霜期延长。  相似文献   
245.
1961~201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24节气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4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独特创造。全面掌握"24节气"的气候变化规律,不但有利于指导农事生产,提高气象服务质量和水平,而且在为人类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也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统计分析了1961~201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24节气的气温、湿度、风速等6个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得到以下结论:黄河中下游地区随节气变换气候变化显著,大暑、小暑节气高温高湿,小寒、大寒节气寒冷干燥,清明节气寒温反复大风将至,霜降节气天气渐凉秋燥加剧等。50年内,春季型节气(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显著升高,冬季型节气最低气温升高显著。气压随节气变化特征与气温大致相反,夏、秋季节气有升压趋势。相对湿度与降水均呈减少趋势,以秋季型节气减小趋势最明显。春季风速最大,夏、秋季风速最小,所有节气风速均呈减小趋势,冬夏季节气日照时间呈缩短趋势。  相似文献   
246.
在掩星法发现的系外行星系统中,如果存在其他未知的伴星绕同一颗恒星运动,掩星行星由于受到伴星引力的影响,运动轨道将发生变化,轨道周期不再是常数,而是变化的。利用这种变化探测掩星系统中的其他行星,已成为一种新的方法。主要介绍了未知行星与掩星行星之间的引力作用引起的掩星周期变化效应,以及掩星周期变化法探测系外行星的理论和研究进展状况,最后简要讨论了几种影响掩星周期变化的其他因素:共轨行星、卫星、潮汐效应、相对论效应及恒星的引力四极矩等。  相似文献   
247.
本文是世界各国日像仪的天线阵性能汇集,包括日、俄、法、中、美等专用日像仪及美国、印度、巴西等兼作日像仪的天线阵,列出了几个典型天线阵列排列及接收系统。附录中列出了等口径及不等口径天线阵列的灵敏度及动态范围计算公式,同时列出了视场、角分辨率等公式。便于读者自行分析,计算,比较各天线阵列性能。  相似文献   
248.
用碱熔法处理样品,水沥取,用分光光度法测量了采集自福建省兴化湾、九龙江河口和东山湾3个海湾潮间带沉积物岩心的碘分布。兴化湾、九龙江河口和东山湾3岩心中的碘含量分别为2.5~43.7,17.3~39.6和11.3~29.1 mg/kg。3个沉积物岩心中的碘含量稍高于福建省的土壤的碘含量,与我国海域的沉积物碘含量在同一水平,但明显低于文献报道的开阔海域沉积物的碘含量。兴化湾和东山湾沉积物中的碘与有机碳含量有较好的相关性;在九龙江河口采集的岩心中的碘与有机物碳含量的相关性较差。推测海洋源的沉积物碘与有机碳含量相关性较好,而陆源沉积物的碘与有机碳含量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   
249.
粘土防渗层是垃圾填埋设施中直接接触渗沥液的防渗层,防渗层有效地阻隔了垃圾渗沥液下渗,减少了渗沥液对环境的污染.以成都粘土为研究对象,采用高压固结试验研究粘土防渗层在不同浸润时间、不同pH渗沥液浸润下对粘土层固结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浸润时间和渗沥液pH对粘土固结参数的影响较大.随着浸润时间的增加,渗沥液pH值对土的压缩...  相似文献   
250.
柯克亚剖面位于青藏高原西北缘新疆叶城县柯克亚乡,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为乌恰群、阿图什组和西域组,总厚度为2 217.9 m。在野外地层剖面详细实测与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系统采集了柯克亚剖面上8~3.85 Ma间沉积地层的地球化学样品并进行了常量和微量元素的测试和分析。剖面沉积物中元素平均值与上部陆壳(UCC)元素平均质量分数比揭示了研究区在8~3.85 Ma期间总体较为干旱寒冷的气候环境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具有较好指示作用的元素变化特征,根据CIA、w(CaO)/w(Sr)、w(Rb)/w(Sr)、w(CaO)/w(MgO)比值的变化将研究区的古气候变化分为3个阶段:剖面自下向上0~222 m(乌恰群第1~7层,年龄为8~7.3 Ma)为冷干气候;222~419 m(乌恰群第8~15层,年龄为7.3~6.6 Ma)为暖湿—冷干交替的气候;419~1 665 m(乌恰群第16层~阿图什组第24层,年龄为6.6~3.85 Ma)气候更为冷干。根据古气候研究结果推测青藏高原在8 Ma前已经隆升到了一定的高度,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夏季风的北上,导致塔里木盆地干旱化。约6.6 Ma前气候的进一步变干可能与青藏高原的进一步隆升和来自西伯利亚的冬季风的进一步加强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