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54篇 |
免费 | 1347篇 |
国内免费 | 188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53篇 |
大气科学 | 1218篇 |
地球物理 | 1379篇 |
地质学 | 3234篇 |
海洋学 | 1062篇 |
天文学 | 178篇 |
综合类 | 611篇 |
自然地理 | 75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7篇 |
2023年 | 161篇 |
2022年 | 328篇 |
2021年 | 396篇 |
2020年 | 357篇 |
2019年 | 432篇 |
2018年 | 382篇 |
2017年 | 381篇 |
2016年 | 390篇 |
2015年 | 453篇 |
2014年 | 438篇 |
2013年 | 522篇 |
2012年 | 530篇 |
2011年 | 490篇 |
2010年 | 469篇 |
2009年 | 494篇 |
2008年 | 464篇 |
2007年 | 464篇 |
2006年 | 405篇 |
2005年 | 316篇 |
2004年 | 220篇 |
2003年 | 187篇 |
2002年 | 195篇 |
2001年 | 208篇 |
2000年 | 164篇 |
1999年 | 109篇 |
1998年 | 72篇 |
1997年 | 67篇 |
1996年 | 48篇 |
1995年 | 42篇 |
1994年 | 35篇 |
1993年 | 29篇 |
1992年 | 27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3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地质建模的最终目的是建立反映地质认识的地质模型,并对储层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储量不确定性进行定量表征。南海P气田正处于开发的前期研究阶段,井点资料少,储层的纵横向变化快,储量不确定性强。该文以地质模型为载体,探讨了该气田地质储量不确定性分析的方法,总结了相似气田地质储量不确定性分析的一般方法:通过对变量的敏感性分析,确定影响该气田地质储量的主要变量,以此为基础通过拉丁超立方概率分析法进行储量评价及地质模型的优选,最终确定构造和气水界面的变化是影响该气田储量的主要因素,P50是该气田可动用储量。该方法为前期研究阶段的储量动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2.
��ظ�ԭ���������쳣�ĵ����춯��ѧ�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о??????? ????????????????????????????????б?′????????????????????????????????????????????????? 相似文献
83.
全球地理信息系统(G2IS)架构体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对全球GIS的需求不断增加,现有的地理信息系统在技术上已不能适应,因此,建设新一代全球GIS成为当前GIS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基于地球剖分理论,以计算机集群技术、时空一体化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为辅助技术,提出了关于全球地理信息系统(G2IS)的架构体系的初步设想,认为新一代全球地理信息系统将成为GIS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84.
Brew平台上应用程序中断和恢复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手机软件开发的应用BREW平台。主要阐述了运用于手持设备的应用程序在开发时所做的中断和恢复处理。 相似文献
85.
为研究卫星在不同高度对地面重力变化的检测能力,利用地面获得的重力场时间和空间变化,采用空间域向上解析延拓原理,将地面数据向上解析延拓到数百千米的不同高度。计算分析表明,如果地表存在93×10-8ms-2的重力变化量,在450km高度可观测到20×10-8ms-2的重力变化。所以利用卫星重力观测技术进行地震监测,其观测精度应优于20×10-8ms-2。 相似文献
86.
从理论上采用蒙特卡罗(Monte Carlo)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遗传力条件下数量性状位点的直接选择(DSQ)和以表型为基础的选择(TBS)在10个不重叠世代中的选择反应以及DSQ相对于TBS的优势。结果表明,在10个世代中DSQ的选择进展在几乎总是大于TBS的选择进展,说明DSQ较TBS具有优越性;但DSQ的相对选择效率(RSE)会随着世代数的增加而呈现较迅速下降的趋势,单个性状情况下RSE则呈直线下降的趋势。随着选择代数的增加,DSQ将失去其优越性,TBS在遗传进展上将超过DSQ。 相似文献
87.
MO Jia-qi LIN Yi-hua WANG Hui 《中国地理科学(英文版)》2005,15(3):227-230
1IN T R O D U C T IO NInteractionsbetween the ocean and atmosphere con-tributeto climatefluctuationosver a broad spectrum oftime scales.Studiesof those interactionhsave farfo-cused on El Ni o-SouthernOscillation(ENSO)phe-nomenon thathas a period of3to4yea… 相似文献
88.
便携式潮汐观测仪(PET)数据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用切比雪夫多项式和最小二乘相结合的数据拟合从重力固体潮观测的秒值提取分钟值和小时值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将错误数据自动剔除以得到可靠数据.将提取的数据应用于调和分析,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9.
90.
As responses to metropolitan suburbanization and rural urbanization,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urban fringes should be understood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overal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patial reconstruction of entire metropolises.At the same time,however,endogenous interactions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non-agricultural activities are also worthy of scholarly attention.Since the 1980s,studies on urban fringes in China have been restricted by the lack of micro-level data.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spatial expansion and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the urban fringe by taking the case of Beijing and uses systematic firm-level data in 1996 and 2001 from the National Census of Basic Units.The diversity of distribution patterns across industrial sectors brings about two interrelated results.On the one hand,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promotes the expansion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the urban fringe.On the other hand,the stability and dynamic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oexist in the moving urban fringe.This study also reveals that the outward-moving urban fringe is the optimal location for manufacturing,especially heavy manufacturing,as well as traditional producer and consumer services.However,industries with spatial stickiness such as tourism and sports have not moved with the fringe.Most advanced services remain concentrated in the city center.The authors argue that it is essential for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urban fringes to take into account spatial 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al adjustment together with their interaction with each other.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