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6篇
  免费   743篇
  国内免费   1090篇
测绘学   391篇
大气科学   690篇
地球物理   901篇
地质学   2031篇
海洋学   650篇
天文学   213篇
综合类   358篇
自然地理   425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136篇
  2022年   235篇
  2021年   271篇
  2020年   265篇
  2019年   281篇
  2018年   262篇
  2017年   249篇
  2016年   248篇
  2015年   239篇
  2014年   242篇
  2013年   224篇
  2012年   271篇
  2011年   245篇
  2010年   232篇
  2009年   193篇
  2008年   201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146篇
  2005年   129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129篇
  1998年   124篇
  1997年   97篇
  1996年   113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72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79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1篇
  1933年   2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吕敦波  张帆  张益峰  杨科  吕飞  胡大伟 《冰川冻土》2022,44(6):1796-1806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freeze-thaw cycles on the type I fracture toughness of granite under ultra-low temperature conditions,semi-circular bending(SCB)specimens were used in this study,and different freeze-thaw times(1,2 and 3 times)were selected. The granite in the natural state was treated with -160 ℃ ultra-low temperature freeze-thaw cycles,and the three-point bending test was carried out on the granite after the freeze-thaw cycle. and microstructure effec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freeze-thaw cycles,the localized damage of I-type crack tip of granite is intensified,the fracture toughness is decreased,the number of microcracks and pores in the rock is increased,the length of cracks is increased,and the pore size is increased. Finally,the changes of rock frost heaving force and fracture toughness under low temperature and ultra-low temperature conditions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Compared with low temperature conditions,the frost heaving force produced by ultra-low temperature freezing and thawing is larger. When fracture toughness decreases by approximately the same amplitude,rocks need more cycles of freezing and thawing at low temperature.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underground storage of liquefied natural gas(LNG)in ultra-low temperature environment. © 2022 Science Press (China).  相似文献   
992.
苏北海岸带潮成辐射砂脊群的形成及其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黄海潮成辐射砂脊群的面积约为20000km2,以160° 的角度从弓京港向海展开。它与以弓京港为顶点的辐聚辐散潮流场相伴而生。60余个钻孔揭示,毗邻海区辐射砂脊体系的江苏沿岸平原上存在一个面积约3000 km2潮成砂区,其顶点位于东台,同样呈扇形以130°的角度向东展开。在潮成砂区内潮成砂质沉积单元位于冰后期海侵型砂坝-湖沉积层之上,二者之间具明显的冲刷面。砂坝-湖沉积层位于晚更新世基底硬粘土层之上,二者之间有较长的沉积间断。潮成砂沉积层上覆潮坪沉积层,二者呈渐变关系。以潮成砂层底部的侵蚀面为界,其下为海侵序列,其上为海退序列。古潮流的研究揭示,潮成砂区内同样存在辐聚辐散的古潮流场,其顶点位于东台附近。由此推断,沿海平原的潮成砂区内也是辐射状潮成砂脊体系,它形成于全新世海退时期。由于长江和黄河三角洲的前展,以东台为顶点的潮成砂脊体系逐渐暴露成陆。陆上和海域潮成辐射砂脊群形成于相同的潮汐动力环境,但处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前者形成于全新世中期,后者发育于全新世晚期。矿物分析揭示,陆上和海区的潮成辐射砂脊体系主要由长江和黄河沉积物组成,其中长江沉积物由南向北运移,且时间较早;黄河沉积物由北向南运移,时间较迟,这种泥沙的运移趋势一直延续至今。随着海平面上升趋于减缓,长江三角洲增长,江苏海岸线向外推进,苏北潮成砂区逐渐出露成陆。1128年黄河由苏北入海,大量的黄河沉积物的加入,加快了本区海岸线的推进速度。潮成辐射砂脊体系与辐聚辐散的潮流场相伴而生,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辐聚辐散的潮流场的位置曾经历三次变化,第一次以长江古河口湾为顶点,第二次位于现今陆上潮成砂区,第三次位于以弓京港为顶点的现代海域,代表了潮成辐射砂脊体系发育的三个阶段。只是长江古河口湾的潮成辐射砂脊体系由于河流的巨大改造作用,可能未很好保存,至今未发现典型的辐射砂脊体系。  相似文献   
993.
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地区和田河气田周缘寒武系中统发育厚层膏盐岩,其下白云岩溶蚀裂缝-孔洞型储层发育条件好。多个层系具备烃源岩发育条件,除寒武系下统玉尔吐斯组外,震旦系、南华系也是可能的重要生油层系,油气资源丰富。盐下发育多个规模较大的构造圈闭,且由于膏盐岩层的滑脱作用,断裂很难断穿盐层,后期保存条件好。因此,寒武系中统膏盐岩与下伏白云岩组成本区重要的储盖组合,勘探领域具有非常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994.
李凡 《海洋科学集刊》1981,(18):133-148
近几十年来,许多沿海国家都开展了大规模的海岸带调查工作,并对海岸带的泥沙运动和地貌演变的某些规律进行了深人研究。但是,对于有潮海滩不同地貌部位上的泥沙运动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以及不同地貌部位上,反映泥沙群体运动结果的堆积体运动规律等的现场调查,至今报道不多。实际上,有潮海滩并非单调一致,海滩不同地貌部位上的泥沙运动规律和地貌发育规律,都有极大的、甚至本质上的差异。研究这些差异性,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海岸带泥沙运动和地貌演变的规律,是有所裨益的。 白沙口位于山东半岛南岸,五垒岛湾之西(见图1) ,湾口朝南,面对黄海。湾内堆积地貌发育。一条巨大的湾口沙咀,自常家庄南岬角向西延伸,逼近海阳所南部的角滩。沙咀的北面为泻湖,白沙滩河注入其中。所谓白沙口,实指泻湖的出口,也为一潮汐通道。由于陆源物质长期倾泻入海,出口处岸线呈扇形向海突出,形成白沙口潮汐三角洲。退潮后,三角洲上一片白沙,沙咀、沙洲等堆积地貌非常发育。它们在海浪、潮流,和河流径流等各种动力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活动性很强,其位置变化无常,给航运和水工建筑等带来许多困难。1971-1974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山东省水文总站协作,在本区进行了系统调查,曾写了专门调查报告。本文试图根据其中的部分现场观测资料,对本区海岸带泥沙运动和地貌演变的一般特征、差异性,及其与动力因素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95.
黄河入海泥沙对渤海和黄海沉积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渤海平均水深18m,最大水深70m,是一个较浅的海湾。黄海平均水深38m,其中部为水深大于50m的盆地。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陆地环绕。沿岸河流输沙特征对沉积作用过程有重大影响,特别是黄河入海泥沙的影响尤为显著。 关于黄河人海泥沙对渤海和黄海沉积作用的影响,前人已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讨论。黄河是世界上著名的多沙性河流。由于黄河尾闾长期以来不断发生变迁,纵横摆动于华北平原之上,交替注入渤海和黄海,因此,在讨论黄河入海泥沙在中国近海沉积中的作用时,必须把渤海和黄海作为一个整体,甚至南涉东海。本文试图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概括讨论黄河入海泥沙对渤海和黄海海底沉积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6.
长江口水域的水系组成和特征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台湾暖流、气旋型涡旋和32°N附近的上升流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向长江口水域提供了丰富的磷酸盐,并且均以不同的时间、方式和强度提供磷酸盐。长江口的浅海区南侧有上升流出现,这可由物理海洋、海洋化学和海洋生物调查数据予以证实。这样,展示了整个长江河口区水域磷酸盐的输送过程,为研究长江河口区磷酸盐的分布成因和浮游植物的生长过程提供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997.
本文通过对中国沿海25个观测站水位资料的分析,初步探讨了中国沿海1980-2012年增减水的变化特征及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国沿海增减水的季节变化特征明显,相邻站由于受到的气象状况相同,其沿海增减水变化的过程相近,但是变化幅度存在较大差异。从空间分布看,沿海增减水的变化幅度呈现中间大南北小的区域特征,自长江口至广东沿海,增减水的年变化幅度最大,年变幅平均为5.0~7.5 cm;南海周边及北部湾沿海,增减水的年变化幅度次之,年变幅平均为4.0~5.5 cm;自渤海至黄海沿海,增减水的年变化幅度较小,年变幅平均为3.3~3.5 cm。(2)从时间变化看,1980-2012年中国沿海年平均增减水长期基本没有趋势性变化,但明显存在2至5年的周期性变化信号,该信号的震荡幅度为0.1 cm。经过高频滤波后,对沿海月平均增减水序列与Niño3.4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为-0.5,该相关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中国沿海的增减水变化与ENSO事件呈现负相关关系。(3)中国沿海增减水的长期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均与海平面变化不同。1980-2012年,中国沿海海平面的上升速率为2.9 mm/a,而增减水长期基本无趋势性变化;另外,其季节变化与海平面的季节变化从时间和区域上均不存在一致性。(4)但是,短期海平面的变化与增减水有关,并且增减水对短期海平面的贡献根据其具体情况而定,增水幅度大且持续时间长的过程对短期海平面有抬升作用,其贡献率最大可达65%;反之,减水幅度大且持续时间长的过程则对短期海平面有降低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8.
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深凹带古近系戴南组一段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钻井、录井、测井、地震解释和测试分析等手段,识别其主要沉积相类型,总结其砂层组级别的沉积格局与时空演化。结果表明:研究区戴一段主要发育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近岸水下扇相和湖相等沉积相类型,且在滨浅湖区发育滩坝和非深水事件成因砂体。戴一段沉积时期,三角洲主要分布在深凹带北部,主体为前缘亚相;南部断阶带发育一系列小型孤立扇三角洲;肖刘庄和周庄局部地区发育近岸水下扇;联盟庄地区浅湖相带多个砂层组发育滩坝和非深水事件砂体;湖底扇主要分布在一亚段各次凹中心。真②-1和真②-2断层、汉留断层以及吴①断层形成的梳状断槽等的构造活动,从(弱)氧化水环境为主、演化至各次凹中心以还原水环境为主的水体环境演变等因素,影响并控制着深凹带戴一段沉积格局。高邮凹陷深凹带戴一段沉积充填分为3个阶段:三亚段为明显的退积型式,二亚段呈加积充填型式,一亚段为退积—进积—退积充填型式;邵伯、樊川和刘五舍3个次凹水深和沉积充填过程呈现略有差异的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999.
薄互层砂体研究是湖盆沉积学的研究难点。本文针对辽河西部凹陷沙四上亚段(Es4上)薄互层砂体,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测井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综合岩心、测录井和地震等多种资料,对西部凹陷的薄互层砂体进行精细描述和深入剖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积相,其中,滩坝砂体是湖泊相的主力砂体。通过考虑不同沉积背景下滩坝在岩相组合、发育位置和成因机理的差异性,将滩坝划分成侧缘改造型滩坝、前缘改造型滩坝、基岩改造型滩坝、淹没改造型滩坝和风暴改造型滩坝5种沉积模式;对薄层滩坝砂体的控制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其受到"风场-物源-盆地"三端元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00.
滇西北丽江黑龙潭流量大幅减少、间歇式断流问题日趋频繁,已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对丽江盆地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和黑龙潭地下水系统动态调查的基础上,考虑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以近70年的数据为基础,采用水均衡法定量分析黑龙潭地下水系统流量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得出不同时段黑龙潭断流的主要原因,并根据近年黑龙潭断流的影响因素及变化趋势,预测未来黑龙潭流量的变化趋势,2021—2030年,黑龙潭将成为季节性泉水,2030年之后,黑龙潭泉群将长期处于断流状态。该认识可为黑龙潭的地下水动态恢复和丽江城区地下水水资源开发及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