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043篇 |
免费 | 2854篇 |
国内免费 | 460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463篇 |
大气科学 | 1988篇 |
地球物理 | 2108篇 |
地质学 | 7841篇 |
海洋学 | 3077篇 |
天文学 | 184篇 |
综合类 | 1034篇 |
自然地理 | 180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6篇 |
2023年 | 430篇 |
2022年 | 810篇 |
2021年 | 1010篇 |
2020年 | 841篇 |
2019年 | 881篇 |
2018年 | 746篇 |
2017年 | 729篇 |
2016年 | 791篇 |
2015年 | 887篇 |
2014年 | 863篇 |
2013年 | 1074篇 |
2012年 | 1164篇 |
2011年 | 1112篇 |
2010年 | 1122篇 |
2009年 | 1046篇 |
2008年 | 1114篇 |
2007年 | 973篇 |
2006年 | 1097篇 |
2005年 | 804篇 |
2004年 | 620篇 |
2003年 | 394篇 |
2002年 | 473篇 |
2001年 | 436篇 |
2000年 | 313篇 |
1999年 | 147篇 |
1998年 | 57篇 |
1997年 | 36篇 |
1996年 | 24篇 |
1995年 | 33篇 |
1994年 | 30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17篇 |
1983年 | 28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9篇 |
1979年 | 14篇 |
1978年 | 6篇 |
1976年 | 6篇 |
1964年 | 4篇 |
1957年 | 5篇 |
1954年 | 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The specimens described in the present contribution were collected byDr.V.K.Ting in 1930 at the fort of Kungchishan,Nantanhsien,Kuangsi Pro-vince,Loc.T241 (广西南丹县公鸡山) The containing rock is a lightgrey limestone full of Funsulinoids,which,according to Mr.S Chen of Shang-hai,include the following species: 相似文献
62.
63.
64.
研究了一般分布式环境下空间连接查询的优化策略,针对OGC的WFS服务规范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递归区域划分的WFS服务空间连接查询优化策略。实验结果表明,当查询区域范围内包含的数据量越大时,该策略越能有效地降低查询需要的网络数据传输费用,缩短查询执行时间。 相似文献
65.
66.
利用臭氧氧化实现复合生物反应器污泥减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复合生物反应器,对应用臭氧氧化实现污泥减量进行了研究。2个相同的复合生物反应器平行运行,1个作为对照系统,1个作为氧化系统。反应器内装有半软性填料,投加量为10%。曝气池中悬浮污泥浓度为1 500 mg/L左右,生物膜浓度为2 000 mg/L左右。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臭氧氧化污泥比例的增加,污泥表观产率系数也随之降低,当臭氧投量为0.05 g O3/gSS,每天氧化的污泥分别为反应器内污泥的10%,20%,30%时,污泥表观产率系数分别减少28.2%,44.9%,75.8%。虽然随着污泥氧化比例的增大,氧化系统出水CODcr略有增加,但氧化系统仍能保持其生物处理能力,CODcr去除率在92%以上;2个系统之间氨氮的去除率相差不大,氧化系统的硝化能力基本没有受到臭氧氧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7.
基于溶洼区浅层岩溶地下水的渗流特性,研究富水岩溶地质结构在地下水渗流作用下引起的自然极化及由此形成的自然电场的分布特征,通过自然电场法与高密度电法联作,利用科研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探采结合井位的综合物探结果,探讨以自然电场法为主导、辅以高密度电法等综合物探方法,在西江中下游岩溶石山地区不同水文地质环境中寻找岩溶地下水的成功应用效果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研究结果表明,感应类电法(如瞬变电磁法、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地面核磁共振法、激发极化法、声频大地电场法、甚低频电磁法等)受电网、通信网络等人为电磁场干扰较严重;高密度电法抗人为电磁场干扰的能力较强,信噪比较高,但勘探深度相对较浅,且易受炭泥质灰岩、岩溶矿产等良导电岩矿体的干扰。自然电场法利用岩溶地下水运移引起的富水岩溶地质结构自然极化特征,自然电场异常与动态地下水的补给与运移状态关系较密切,自然电场法与基于探测目的体导电特性的高密度电法联作寻找溶洼区浅层地下水可起到方法互补、相互印证、提高探测分辨率与精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68.
利用1951-2013年广西90个气象观测站气温资料、国家气候中心74项指数和美国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的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CPC)60项指数以及海温和陆地雪盖资料、美国国家冰雪研究中心(NSIDC)的两极海冰资料,使用相关分析方法得到广西寒露风开始期气候影响因子,利用逐步回归和神经网络方法进行寒露风开始期的预测。结果表明:寒露风开始期与前一年9-10月北极海冰面积、当年3月南极海冰面积、前一年6月欧亚雪盖、当年5月北美雪盖、北半球雪盖的相关显著。与前一年9月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前一年10月亚洲区极涡面积指数、前一年3月热带印度洋海温偶极子等指数相关显著。粒子群-神经网络方法预测误差低于逐步回归方法,预报能力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9.
70.
华南、华东南地区具有厚度可达上百米的花岗岩风化残积层。高等级公路、铁路的规模建设在该地区形成了大量的花岗岩类土质高边坡。深入认识该类边坡的工程特性并提出有效的针对性边坡加固方法,对该地区公路、铁路的安全建设和正常运营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有效指导该类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及边坡设计,本文深入调查分析了广东和广西境内4条高等级公路沿线的44处花岗岩类土质边坡特征及其稳定性,认为控制该类边坡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土体的均匀性、岩脉(墙)及花岗岩球状硬核的分布情况、坡体中保留的结构面是否对坡体稳定性起控制作用。继而依据这些因素把花岗岩类土质边坡划分为岩脉(墙)隔挡型边坡、网状结构型边坡、外倾结构型边坡、浮石型边坡4种类型。深入分析了每种类型边坡的坡体结构特征、稳定特性,针对性地提出了边坡稳定性分析中应重点考虑的因素。认为花岗岩类土质边坡的土质及坡体结构特征,造成了该类边坡开挖临时自稳性较好,但具有较强的开挖卸荷效应和较弱的抗冲刷能力。最后针对每种类型的花岗岩类土质边坡,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案建议。基于花岗岩类土质边坡良好的临时自稳性,认为可进行陡开挖强支护设计,同时强调逐级开挖逐级支护、加强坡面防冲刷、边坡护脚及压顶、边坡截排水等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