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54篇
  免费   3718篇
  国内免费   2108篇
测绘学   1649篇
大气科学   1147篇
地球物理   1548篇
地质学   5775篇
海洋学   1480篇
天文学   151篇
综合类   635篇
自然地理   995篇
  2025年   19篇
  2024年   330篇
  2023年   384篇
  2022年   586篇
  2021年   648篇
  2020年   569篇
  2019年   601篇
  2018年   546篇
  2017年   480篇
  2016年   501篇
  2015年   543篇
  2014年   553篇
  2013年   703篇
  2012年   738篇
  2011年   663篇
  2010年   674篇
  2009年   675篇
  2008年   743篇
  2007年   648篇
  2006年   570篇
  2005年   471篇
  2004年   376篇
  2003年   256篇
  2002年   277篇
  2001年   269篇
  2000年   205篇
  1999年   101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3篇
  1965年   3篇
  1957年   4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对滑坡数值分析中的接触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并重点介绍了直接约束法,最后利用MARC程序进行了有无接触的实例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92.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船体外形测量中的试验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介绍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测量原理,进行了21 m长船体外形测量的试验性研究,证明了其在快速、高效获取船体三维数据、提取船体型线方面有着较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3.
西藏当雄地区构造地貌及形成演化过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西藏当雄地区在区域性挤压缩短期后发育2种典型层状地貌面,即山顶面与盆地面,不同地块具有不同特点与不同高度的山顶面.山顶面形态与分区性、分段性明显受早期逆冲推覆构造与晚期断裂所控制,山顶面梯级带对应于区域张性-张扭性断裂与盆-山构造-地貌边界.原始山顶面或高原主夷平面主要形成于15~8 Ma,念青唐古拉山脉开始快速隆升与两侧地块初始断陷时代为8~4 Ma,羊八井-当雄-谷露盆地快速裂陷事件发生于2~1.5 Ma,区域NW向走滑断裂与现今河流峡谷主要形成于1.4 Ma以来.当雄及邻区层状地貌面的形成、裂解与演化良好地反映了青藏高原腹地挤压缩短与地壳增厚期后区域构造活动和地貌环境变迁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94.
在前人工作基础上,侧重研究石英脉型金矿床成矿的地质背景,建立了该类型金矿的成矿模式。进而开展三轴温压条件下的成岩成矿实验,构造形变特征及其与成矿物质活化、迁移、富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1)该区岩石、矿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产生塑性变形(褶皱)和脆性变形(破裂);(2)在变形过程中使成矿物质活化、迁移和富集,形成顺层及穿层的含金石英脉,并在多期多次变形过程中使成矿物质叠加富集;(3)在褶皱(背斜)轴部形成富矿体。模拟实验结果与所建立的该类型金矿构造控矿和成矿模式非常相似。实验资料的力学分析表明,由轴压所产生的构造附加压力大大地提高了实际围压,从而促进了岩石流变、变形和物质的迁移,由此促进含矿流体向构造附加压力小的部位定向迁移、充填和成矿。构造附加压力是促进该区金成矿的重要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95.
用有机岩石学、元素分析和饱和烃气相色谱等方法,分析了凡口铅锌矿矿区有机质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对有机质在该铅锌矿成矿地球化学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该矿区的主岩富含有机质,有机碳含量为0.03%-0.4%,平均为0.16%,有机碳和金属矿化有同步变化趋势。有机质具有高的演化程度,经换算,镜质体反射率为1.92%-3.55%,且绝大多数高于3.0%。饱和烃气相色谱的特征表明,含矿地段的有机质在成矿热液的作用下发生热裂解和热变质,其裂解产生的甲烷和新生成的干酪根等有机化合物作为还原剂,使硫酸根还原成硫化氢,还原生成的硫化氢进一步与成矿金属离子反应生成金属硫化物沉淀,并最终富集成矿。另外,草莓状黄铁矿的存在,说明了在沉积作用早期,细菌可能直接参与了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96.
秦立科  李云璋  胡伟 《岩土力学》2011,32(Z1):265-269
非饱和黄土是典型的结构性土,对4种含水率的原状非饱和黄土和重塑非饱和黄土进行了3种围压下的三轴剪切试验。基于二元介质理论,通过原状非饱和黄土和重塑非饱和黄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对比,定义了结构性参数结构应力分担比。考察了不同围压和含水率对结构应力分担比随应变变化的影响,并给出了其定量表达式。试验结果表明,围压和含水率是影响结构性的两个主要因素;随着应变增长,结构应力分担比分先线性增长后指数形式减低,其最大值可以表示成围压和含水率的函数。最后给出了考虑结构性的原状非饱和黄土本构模型的建模思路。  相似文献   
97.
Runoff generation and dynamics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watershed and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but the mechanism in large scale is unclear and site-dependent. For this reason, spatial variations of δD and δ18O of river water and their sources within large-area of the Heishui Valley of the upper Yangtze River in western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the wet season. A total 117 river 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13 sampling sites located at the junction of the principal river course and its tributaries. The results showed no spatial variations of either δD or δ18O values existed among tributary sampling sites A, B, E, F, H and I during the wet season, and significantly spatial variation occurred between tributary sampling sites A, B, E, F, H, I and site K; which indicated different proportions of rain entering river water should lead to spatial variation of water isotopes. The hydrograph separation analysis, based on the isotope data of river water, meltwater and rain water samples, showed the contribution of snow and glacier meltwater varied from 63.8% to 92.6%, and that of rain varied from 7.4% to 36.2%; which meant that snow and glacier meltwater was the main supplying water source of baseflow in the Heishui Valley. And the roles of glacier and snow meltwater should be significantly noticed in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is alpine valley at the rim of the Tibetan Plateau.  相似文献   
98.
在黑龙江省森林沼泽景观区大面积开展超低密度地球化学调查尚属首次,针对森林沼泽景观区有机质及硅胶含量高的特点,此次工作采样介质采用泛滥平原沉积物表层--A层土,采样密度为1样/100km2,溶矿剂采用四酸(HCl+HNO3+HF+HClO4)溶矿法。四酸溶矿法可咀将有机质及硅皎所吸附、包裹的金属释放出来,从而能够有效地发现异常。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掌握了全区70000km2范围内的Au、As、Sb、Hg、Ag、Pb、Zn、Bi、Cu、Co、Cr、Ni、U、Mo、W等15种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并研究了该区超低密度地球化学异常特征.所圈定的地球化学块体及区域异常与已知的成矿区(带)吻合较好,同时又发现了几处新的地球化学块体和区域异常。运用超低密度地球化学调查方法,对佳木斯地块北缘乌拉嘎金地球化学块体的金矿资源潜力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99.
地质历史中,区域大地构造和区域古地貌单元的不同特征是控制沉积相带展布及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东吴运动形成的泸州古隆起是影响本区沉积相带展布的重要因素。早、中三叠世时,泸州古隆起的高部位向南延伸到太和场以南,宝元以北一带。宝元、龙爪等构造处于泸州古隆起东南部斜坡上,而宝元构造处于古隆起东南部斜坡上部,龙爪构造处于古隆起东南部斜坡中部。此古地貌格局,与区域海平面升降一起,控制了早三叠世沉积相带展布和地层厚度。在古地貌高的隆起区域,由于水体开阔、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强,沉积了有利于形成储集体的滩相沉积物(生屑滩、砂屑滩、鲕粒滩等)。从泸州古隆起的高部位向古隆起的斜坡区,地层厚度逐渐增大,沉积物向粒度变细、颜色加深的特征相变。  相似文献   
100.
本文利用中国大陆区共8个台站所观测到地震事件的S波数据,采用相关分析的手段以及对观测数据重建的技术,进行了S波分裂参数—快慢波延迟时间与快波偏振方向的计算,并分析了S波分裂参数与中国陆区上地幔物质运动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台下的S波分裂时差最小,北京台下的最大.中国东部地区上地幔运动方向以西北向为主,西部地区以北偏西为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