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224篇 |
免费 | 4546篇 |
国内免费 | 266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945篇 |
大气科学 | 1471篇 |
地球物理 | 1929篇 |
地质学 | 7086篇 |
海洋学 | 1784篇 |
天文学 | 197篇 |
综合类 | 776篇 |
自然地理 | 124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6篇 |
2024年 | 400篇 |
2023年 | 454篇 |
2022年 | 736篇 |
2021年 | 788篇 |
2020年 | 711篇 |
2019年 | 735篇 |
2018年 | 666篇 |
2017年 | 581篇 |
2016年 | 624篇 |
2015年 | 678篇 |
2014年 | 689篇 |
2013年 | 834篇 |
2012年 | 898篇 |
2011年 | 813篇 |
2010年 | 850篇 |
2009年 | 854篇 |
2008年 | 915篇 |
2007年 | 775篇 |
2006年 | 709篇 |
2005年 | 621篇 |
2004年 | 456篇 |
2003年 | 309篇 |
2002年 | 335篇 |
2001年 | 334篇 |
2000年 | 231篇 |
1999年 | 108篇 |
1998年 | 35篇 |
1997年 | 57篇 |
1996年 | 28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30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7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4篇 |
1976年 | 4篇 |
1957年 | 4篇 |
1954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Evolution of a coastal upwelling event during summer 2004 in the southern Taiwan Strait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 coastal upwelling event in the southern Taiwan Strait (STWS) was investigated using intensive cruise surveys (four repeated transects in a month) and satellite data in July and early August 2004.The extensive upwelling-associated surface cold water was first observed in early July (~2.0×10 4 km 2) along the STWS coast.Then,the cold surface water reduced in size by ~50% with decreased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s after 15 days,indicating the weakening of the upwelling event.At the end of July,the cold surface water disappeared.The 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surface cold water and the 3-D hydrography around Dongshan Island are thought to be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weakened upwelling-favorable southwestern wind,the asymmetric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wind field and the intrusion of warm water from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相似文献
42.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scallop planktonic larvae using species-specific microsatellite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ZHAN Aibin HU Xiaoli BAO Lisui LU Wei PENG Wei WANG Mingling HU Jingjie 《海洋学报(英文版)》2008,27(5):134-146
The identification of scallop larvae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community dynamics and to assess the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impacts caused by scallop larvae released or escaped. However, the larvae identification by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s notoriously difficult, mainly due to the small size (usually being less than 150 μm) and vagu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mong different scallop species. A simple and accurate molecular method was developed to identify four economically farmed scallop species, the Zhikong scallop Chlamys farreri, the noble scallop C. nobilis, the bay scallop Argopecten irradians and the Yesso scallop Mizuhopecten yessoensis. The tests used the high degree of species-specific microsatellite markers, which was specified by transferability analyses, assessed by reference individuals and evaluated by BLAST searches. The sensitivity test indicated that the species-specific microsatellites were sensitive enough for the detection of 1% -2% larvae in mixed plankton samples. Larvae collected from scallop hatcheries and their effluents and from the artificially controlled crosses were well identified to the species/hybrid level.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one-step PCR-based assay was technically simple, inexpensive and robust in identification analyses, and also less sensitive to initial quality of template DNA extracted from the ethanol-preserved samples for several years. 相似文献
43.
南黄海中部泥质沉积成因和物源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南黄海沉积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泥质沉积的形成过程和动力机制及其物质来源。许多学者对南黄海中部泥区的成因和物源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比较局限,缺少系统性。现有研究认为南黄海泥质沉积的形成受黄海冷水团和上升流的影响,但黄海冷水团并不是其形成的必要条件。对泥区物源的研究,主要考虑现代黄河物质、老黄河物质以及长江物质对其的影响,并且仅是定性的研究。对于朝鲜半岛物质对南黄海中部泥区的影响,国内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海水对海底基岩的侵蚀沉积以及黄海暖流对海底沉积物的改造和再悬浮作用对南黄海中部泥区沉积的贡献仅是个别学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44.
钢管脐带缆包含多种螺旋缠绕的功能单元,其在外力载荷下会发生相对运动,而且钢管的刚度较大对扭转平衡有重要影响,因此,相对于普通电缆,钢管脐带缆在扭转平衡设计时更加困难。根据扭转平衡理论公式,采用控制变量法,以第二层铠装钢丝的绞合角度为变量进行扭转平衡设计。首先建立脐带缆缆芯有限元模型,对其施加拉伸载荷,结果显示缆芯出现了扭转,这证明不能将脐带缆缆芯视为一实心圆柱。其次建立不同绞合角度的脐带缆有限元模型,设置各功能单元的材料属性和摩擦系数,分析模型在拉伸载荷下的扭转角度,并将相同拉伸载荷下的扭转角度拟合为直线,从而得到钢管脐带缆在扭转平衡状态时的最优绞合角度。最后,采用试验方法对实物钢管脐带缆进行扭转平衡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在拉伸载荷下脐带缆单位长度扭转角度十分微小,这表明缆是扭转平衡的。因此验证了使用的有限元方法在钢管脐带缆扭转平衡设计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5.
46.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石笋样品中多元素比值及45种元素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笋样品的微量元素含量及Mg/Ca、Sr/Ca比值为高分辨的古气候重建提供重要指标。针对现有溶液分析技术易混合多个石笋微层、误差大的缺点,本文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LA-ICP-MS)原位线扫描和点剥蚀方式对比分析了石笋生长轴方向的Mg/Ca和Sr/Ca空间分布趋势,研究表明二者均展现出显著的周期性变化特征,且周期性变化一致,其中40 μm束斑线扫描更具有稳定性强、分辨率高、快速简便的优点。通过探讨碳酸盐标准样品MASC-3与玻璃标准样品NIST 610、NIST 612、KL2G、ATHO-G的相对灵敏度系数关系和元素分馏行为,确定基体效应是造成相对灵敏度系数变化的主要原因。同时建立了以MASC-3、NIST 610和NIST 612多外标结合内标Ca归一定量分析石笋中45种元素方法,针对石笋碳酸盐样品,将主量元素Ca、Mg变形为碳酸盐形式,与其他元素加和归一,不仅改变了国内外研究中需要预先采用其他分析技术来测定内标元素含量的计算方法,而且有效地避免了C元素无法准确检测的问题,能够实现与Ca内标法校正结果的吻合。 相似文献
47.
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分别选取有机碳含量很低和较高的侏罗系泥岩样品,对比分析了它们在生物标志物组成上的差异。结果发现,高有机质丰度泥岩的生标组成与我国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有机质的特征差异不大,相比而言,低有机质丰度泥岩的正烷烃以前主峰为特征,Pr/Ph比值在1.0左右,三环萜烷和伽马蜡烷丰度较高,并在部分样品中检出了25 降藿烷系列。结合泥岩的有机岩石学特征,认为这些差异可能反映了泥岩沉积环境和生烃母质的不同:高有机质丰度泥岩的有机显微组分以相对弱还原条件下的形态有机质为主,包括藻类体、孢子体和角质体等,而低有机质丰度泥岩的有机显微组分以相对强还原条件下的矿物沥青基质为主,其母质可能来源于低等显微菌藻类。进一步通过对比不同有机质丰度泥岩,以及区内原油生标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了研究区的油源问题。 相似文献
48.
元素测井是非常规储层测井评价的主要测井方法之一.元素测井是以元素测量为基础,从矿物成分的角度提供地层信息,有效地将测井资料与地质信息结合起来.元素产额获取会受地层矿物和井眼环境的影响.为了提高元素产额计算的准确性,有必要对影响元素产额计算的因素进行分析.本文利用蒙特卡罗方法分析加权最小二乘逆矩阵法在地层矿物相对复杂的情况下求取元素产额时,地层减速作用、地层俘获作用、地层密度与井眼尺寸对元素产额计算精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层密度对元素产额计算的精度影响较大,地层密度越低,地层元素之间的相互影响越大,使得元素产额计算的误差变大,而元素产额计算受地层减速作用与地层俘获作用的影响较小,仅在地层减速能力较弱或地层俘获作用较强时对元素产额计算有一定影响,井眼尺寸对元素产额计算的精度影响取决于井内介质. 相似文献
49.
当地表存在三维非均匀电导率分布时,区域大地电磁响应发生畸变. 以往对这种畸变研究多假设近地表为三维,区域构造为一维或二维. 对于更一般的三维/三维构造,为了分析并消除这种畸变影响,真实反映地下三维区域构造信息,本文实现了三维大地电磁相位张量积分方程数值算法,并研究在不同地质模型下相位张量响应. 结果表明,相位张量不仅可以反映一般三维构造信息,亦可有效反映复杂近地表构造下三维区域构造信息,而无须假设区域构造为一维或二维,证明相位张量具有较强抗近地表局部非均匀构造干扰能力,能够保持更为一般的三维区域构造信息. 为了加快正演计算,同时保持一定精度,算法采用了积分方程多网格法.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