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47篇 |
免费 | 771篇 |
国内免费 | 157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98篇 |
大气科学 | 447篇 |
地球物理 | 629篇 |
地质学 | 2814篇 |
海洋学 | 590篇 |
天文学 | 51篇 |
综合类 | 280篇 |
自然地理 | 38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2篇 |
2023年 | 101篇 |
2022年 | 214篇 |
2021年 | 294篇 |
2020年 | 242篇 |
2019年 | 251篇 |
2018年 | 239篇 |
2017年 | 232篇 |
2016年 | 195篇 |
2015年 | 244篇 |
2014年 | 222篇 |
2013年 | 254篇 |
2012年 | 288篇 |
2011年 | 312篇 |
2010年 | 287篇 |
2009年 | 275篇 |
2008年 | 259篇 |
2007年 | 230篇 |
2006年 | 268篇 |
2005年 | 214篇 |
2004年 | 175篇 |
2003年 | 135篇 |
2002年 | 127篇 |
2001年 | 131篇 |
2000年 | 114篇 |
1999年 | 65篇 |
1998年 | 54篇 |
1997年 | 31篇 |
1996年 | 27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7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2篇 |
1978年 | 2篇 |
1976年 | 2篇 |
1973年 | 2篇 |
1964年 | 2篇 |
1960年 | 2篇 |
1947年 | 1篇 |
193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6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位于中国南天山增生造山带西段的巴雷公岩体的岩石类型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体中2件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91±3 Ma和283±3 Ma。该岩体具有较高的SiO2(65.88%~72.99%)、K2O(4.23%~6.86%)和全碱含量(K2O+Na2O=7.45%~9.96%),呈现明显的Ba、Nb-Ta、Sr、P和Ti的负异常,以及轻稀土元素相对于重稀土元素的轻-中度富集和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27~0.60)。上述这些特征与A型花岗岩一致。其锆石的εHf(t)值为-4.3~+1.7,二阶段Hf模式年龄为1.20~1.58 Ga。锆石Hf同位素和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暗示岩体起源于高温、低压条件下的下地壳中元古代角闪岩相变质基性火成岩的部分熔融。巴雷公岩体的围岩属于代表了南天山洋残迹的蛇绿混杂岩的一部分。巴雷公岩体无变形,侵入至蛇绿混杂岩单元中,具有"钉合岩体"的特点,从而为进一步限定洋盆闭合于二叠纪之前提供了证据。南天山增生造山带二叠纪岩体的Hf同位素均显示古老物源,揭示该增生造山带深部均为古老物质,是塔里木古老基底物质大量卷入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2.
劈裂生长的形态发生及内部解剖结构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绵刺劈裂生长的形态发生及内部解剖结构特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如下:①绵刺的劈裂生长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首先茎从基部到根部发生多次劈裂,以后地上的茎部再相应发生分裂而形成几个独立的植株;另一种是茎基部以上的部位先发生纵裂,而根部后发生分离;②劈裂生长首先在茎基部发生,当绵刺植株生长到5 a以上的时候,这个部位的形成层活动不均匀,出现不规则的木质部排列,形成花环状结构,在相邻的两环状部位进行劈裂;③由于受劈裂生长的影响,劈裂发生后的植株的根部年轮分布不规则,发生劈裂部位的形成层活动不均匀,形成的次生木质部中导管数量少,口径也小,木纤维数量增多,细胞排列紧密而形成缢缩。 相似文献
183.
针对露天矿边坡的工程实际,对影响边坡稳定的结构面进行实测和统计分析。同时对边坡优势结构面产状进行赤平极射分析,指出倾向于坡内的两组结构面与近似坡面产状的结构面构成不利边坡稳定的结构面组合,在后续开采中应重视这类不利结构面组合诱发的边坡失稳。 相似文献
184.
在大兴安岭中南段巴雅尔吐胡硕地区发现一套碎斑熔岩。根据野外调查,可分为中心相的细微粒斑状石英二长岩(-石英二长斑岩)和边缘相的英安流纹质碎斑熔岩。通过SHRIMP锆石U-Pb测年,获得细微粒斑状石英二长岩的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37.4±0.9Ma(MSWD=1.13),英安流纹质碎斑熔岩的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35.2±0.8Ma(MSWD=1.17),二者的形成时代均属于早白垩世早期。由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可知,6件样品均属于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A型花岗岩,且具有完全一致的微量元素蛛网图和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均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Pb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h较富集,Ba、Sr、Eu具有一定亏损,Pb强烈富集,表明岩石来源于地壳部分熔融。在构造环境判别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区碎斑熔岩属于碰撞后或造山期后的张性构造环境花岗岩(A2型花岗岩),形成于拉张环境,代表了伸展的大地构造背景。结合大兴安岭地区的大地构造演化特征,其形成与蒙古-鄂霍茨克闭合造山后的岩石圈伸展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5.
甘肃省金矿资源预测模型及潜力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更加科学有效地部署甘肃省金矿勘查找矿工作,必须对全省金资源总量作出定量预测,对省内各成矿带的金资源潜力作出定量评价。文章对甘肃省已发现的429处金矿床(点)的资料及全省1∶20万区域化探资料进行了统计和研究,建立了甘肃省金资源总量丰度估算模型、品位-储量回归预测模型及全省各成矿带金资源潜力分布模型。通过定量预测得知,甘肃省金资源总量的上限值为3166t,金资源总量为2420.6t;西秦岭成矿带的金资源潜力最大,占全省金资源潜力的37%,祁连成矿带次之,占24%,扬子成矿带占15%,北山成矿带占13%。据甘肃省岩金资源回归预测模型,岩金矿床在甘肃省具有极大的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186.
空间数据查询效率的优劣决定着三层体系结构空间信息系统的应用效果。空间数据缓存技术是提高空间数据查询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数据缓存技术逐渐成熟的今天,如何利用数据缓存技术来构建空间数据缓存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基于Microsoft新的数据缓存技术,借助常用的格网索引,在客户端和应用服务器端开辟空间数据缓存区,以降低数据的传输量,减少用户的请求响应时间,从而提高空间数据查询效率。在利用版本控制技术实现空间数据缓存的同时,解决客户端、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的数据一致性问题,确保空间数据的有效性和可用性。 相似文献
187.
建筑垃圾是城市市政垃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堆填处理可能造成场地及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地下水污染。传统观念认为,建筑垃圾中多为惰性或无害成分,对地下水影响有限,缺乏关于建筑垃圾堆填对地下水水质造成影响的研究。选取2处建筑垃圾堆填场地,通过对场地周围地下水采样分析,得到场地周边地下水化学指标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识别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组分来源,从而定量评价建筑垃圾填埋对周边地下水水质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建筑垃圾填埋会显著影响周边区域地下水组分的浓度和质量,尤其是TDS、TH、Ca2+、SO42-等组分显著受到影响,填埋时间越长、填埋体量越大,影响程度越深。两场地区域范围内Na+、Ca2+、Mg2+、SO42-和TDS 5个组分或指标的空间分布整体变化趋势较一致,均表现为垃圾填埋场附近沿地下水流下游方向的点位浓度较高,其他点位浓度较低,验证了建筑垃圾填埋对区域地下水质量的影响。PMF来源解析确定两场地周边地下水化学组分来源有建筑垃圾填埋、岩石风化溶解、水岩相互作用和农业活动,在场地一来源贡献占比分别为29.2%、21.6%、24.2%和15.1%,在场地二贡献占比分别为15.6%、23.2%、28.4%和18.2%。两场地周围地下水质量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较深,人为污染源正在成为地下水中离子组分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88.
<正>1 Introduction Southeast Yunnan is the convergent place of the Yangtze,Indochina blocks(Xu Wei,et al.2008).The Hongshiyan Pb-Zn-Cu polymetallic deposit is located in Wenshan Prefecture,Yunnan Province.It is a typical large sized VMS-type deposit discovered in recent years.The major ore minerals are sphalerite,galena,chalcopyrite ect. 相似文献
189.
Ten spinel-lherzolite inclusions and one olivine-websterite inclusion, which were collected from Fujian, Jiangsu, Hebei and Yunnan Provinces, consist of olivine (FΦ87.7–91.2), enstatite (En87.3–89.7), Cr-diopside and spinel. According to the Mg/(Mg+Fe2+) ratios in the rocks and their mineralogies, they are designated to the Cr-diopside type. The websterite is composed of bronzite (En71.9) and augite, while the gabbro-norite consists of hypersthene (En68.9) and augite, belonging to the Al-augite type. The geothermos of spinel-lherzolites were calculated with four geothermometric methods, giving a temperature range of 925°–1,072°C. However, according to P. R. A. Wells' method, temperatures range from 845δ to 1,014°C, and by D. H. Lindsly's approach, from 716°–974°C. Pressures range from 15.1 to 19.8 kb. Genetically, Spinel-lherzolites and olivine-websterite are thought to have been derived from residual mantle material by partial melting at approximately 1,000°C and at a depth of about 50–70 km. Websterite and gabbro-norite may be products of the crystallization-differentiation of alkali basaltic magma. 相似文献
190.
地震波衰减研究是了解岩石圈构造特征的有效方法.本文基于OBS2016-2测线的海底地震仪(OBS)数据, 首次对南海东北部洋陆过渡区域地震波衰减特征进行研究, 通过正演模拟获得该区域二维纵波衰减(QP)结构.结果表明, 下陆坡的上地壳存在一个宽约40 km, 厚度约为4~5 km的高衰减区, 其特征为低纵波和横波速度(VP为5.5~6.3 km·s-1和VS为3.1~3.6 km·s-1)以及较低的波速比(VP/VS为1.72~1.80), 对应较低的QP(280~410), 推测与断裂发育有关, 且受到火山活动的影响.洋陆过渡及洋壳区域的上地壳高衰减区具有低QP(300~400)和高VP/VS(1.90~1.96)特征, 可能对应较多的断裂发育及流体运移.洋陆过渡区域下地壳高速异常体表现为相对低的QP(550~600), 对应较高的VP(7.0~7.8 km·s-1)和VS(3.5~3.8 km·s-1)以及较高的VP/VS(1.85~1.96), 推测与蛇纹石化作用有关.蛇纹石化可能进一步增加岩石的孔隙度并导致更多的流体运移, 使得洋陆过渡及洋壳区域存在较高的地震波衰减.QP结构有助于我们分析南海大陆边缘的地震波衰减特征, 结合VP、VS以及VP/VS, 可以更好地了解该区域地质结构和岩石属性, 对进一步挖掘OBS数据信息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