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8篇
  免费   541篇
  国内免费   1063篇
测绘学   821篇
大气科学   371篇
地球物理   418篇
地质学   1832篇
海洋学   546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212篇
自然地理   338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01篇
  2022年   160篇
  2021年   224篇
  2020年   154篇
  2019年   195篇
  2018年   170篇
  2017年   163篇
  2016年   208篇
  2015年   230篇
  2014年   228篇
  2013年   251篇
  2012年   247篇
  2011年   261篇
  2010年   272篇
  2009年   238篇
  2008年   244篇
  2007年   229篇
  2006年   251篇
  2005年   158篇
  2004年   116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系统研究了湖北黄石新下陆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碳酸盐岩地层中6个属的遗迹化石: Helminthopsis, Palaeophycus, Phycodes, Planolites, Rhizocorallium, Scalarituba,确认上述遗迹化石属于Cruziana遗迹相,依据风暴沉积及遗迹化石的组合推断嘉陵江组沉积序列是正常潮坪、浅海陆棚、浅水蒸发岩的沉积旋回.黄石地区的遗迹化石与美国西部弗吉尼亚早三叠世早期到晚期的演化特征以及前寒武纪-寒武纪之交、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之交的遗迹化石所显示的演化特征颇为相近,这一耦合现象可能与生物-环境的系统演化有关.  相似文献   
992.
燕山东部柳江地区构造属性新解与郯庐断裂系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意义上的柳江盆地位于燕山东段,完整地出露了从前寒武纪到中生界的华北地台盖层沉积地层,地层序列总体上呈中间新,两侧老的特点。前人认为柳江盆地为一轴向N10°E的不对称向斜。新的野外调查显示,柳江地区西侧陡立的产状是断裂作用形成的构造面理产状,为北北东向断裂构造的一部分,可以清楚识别的原始层面产状实际上与东部地层相似,为250°西倾25°~30°倾角。因此,将柳江地区东侧的原始层面产状与西侧的构造面理产状分别对应同一向斜两翼的传统观点是不恰当的。所谓柳江盆地实际上为单斜构造,是地壳断块在北北东向断裂的作用下西侧上升东侧下降的掀斜作用结果,过去对这一地区关于盆地和向斜构造属性的界定应该予以纠正。柳江地区在古生代和中生代时期是华北盆地的一部分,在新生代以来又同时接受剥蚀,一直不曾是独立的盆地单元。由于柳江断陷的沉降与西侧响山隆起相耦合,在两者边界起调节作用的北北东向断裂系具有左旋走滑兼具垂直运动分量的运动性质,是郯庐断裂系的组成部分,北北东向断裂系活动的时限与响山隆起的时限相对应,根据裂变径迹年龄分析结果,活动时代为白垩世末-古新世。  相似文献   
993.
Claffy在1994年对1 h的主干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时间驱动技术比基于报文驱动技术得出的抽样结果要差一些,但是二者之间的差别很小。为验证这个结论是否依然适用,以CERNET某2.5 G省网边界链路3个不同阶段连续1 h报文数据构成的Trace为对象,采用Claffy相似的方法,对报文长度分布测度进行了分析,获得了1组有关的结论,可以用于与网络测量和网络行为学有关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4.
基于EOF分析的三江源区植被覆盖变化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遥感图像1999-2010 年SPOT VEGETATION NDVI 数据,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方法,研究了近12a来三江源区植被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近12a来源区植被覆盖呈整体增加趋势:(1)第一特征向量(方差贡献率为45.62%)及对应时间系数表明源区植被覆盖逐渐增加,且增速加快;(2)第二特征向量(方差贡献率为9.77%)及对应时间系数表明东南部和中部植被变化情况以退化为主,而东北部和西南部植被变化情况以增加为主。  相似文献   
995.
黔北道真新民铝土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黔北道真新民铝土矿矿床是务正道地区近年来探明的第4个大型铝土矿床,332+333铝土矿资源量超过数千万t。研究表明,矿床为产于上石炭统黄龙组灰岩古侵蚀风化面或中下志留统韩家店组泥质岩、泥岩、砂质页岩侵蚀间断面之上的一水硬铝石沉积型铝土矿床。镓、锂为矿床伴生的有益元素。矿床的形成主要受地层岩性、向斜构造、古地理环境、古气候等因素控制;后期表生作用是地表矿石质量总体上优于深部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96.
对GIS数据质量控制技术在地籍数据建库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在地籍数据厍建设质量控制买践中综合运用了过程控制法和软件检查法,有效地控制地籍建库各个阶段的精度,保证最终成果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997.
区域性海洋环境灾害信息网络服务系统总体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分析区域海洋预报中心业务的基础上,从数据传输流程入口,进行业务系统总体建模,建立统一的海洋预报信息网络平台,实现高度集成的区域性海洋环境灾害信息网络服务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采用XML Web Service技术体系为核心的平台技术,实现了前台应用系统和后台业务系统的松耦合连接,解决了系统建设中由于各种现存信息系统相互独立造成的信息系统过度扩张问题,以及在新的信息系统建设中,新老系统的继承和复用问题。  相似文献   
998.
化探找矿正逐步从定性走向定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老矿区深部探矿工程少、埋藏较深的矿产资源量估算的计算方法——面金属量积分法和三维地质体块段法。以江西城门山矿区为例,以区内主要含Mo地质体为计算对象,依据各中段面Mo的成晕地球化学信息,结合城门山三维地质—地球化学实体模型,对矿区浅部(第一空间0~-500 m)和深部(第二空间-500~-1 000 m)Mo资源量进行了估算。从计算结果来看,2种方法对浅部资源量估算结果都与已知储量相吻合,深部预测以三维地质体块段法更理想。  相似文献   
999.
EH4电磁成像系统在中西部岩溶区地下水勘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简要介绍了EH4电磁成像系统,特点,工作方法。通过在中国西部岩溶区陕西,宁南,内蒙阿拉善的应用实例和效果。说明在中国西部干旱缺水地区,该系统是一种有效的找水方法。  相似文献   
1000.
We apply ambient noise tomography to continuous vertical component broadband seismic data between January 1, 2010 and December 31, 2011from the regional networks of 190 stations deployed by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in Hebei, Shanxi and Inner Mengolia. Ambient noise cross-correlations were performed to produce the Green's functions of each station-pair. Firstly, we used the multiple-filter analysis method to extract surface wave group and phase velocity dispersion curves from inter-station paths at periods from 7 to 40s. Then the study area was discretized into a 0.2°×0.2° grid to obtain the group and phase velocity distributions using O'ccam inversion method. After that, three dimensional (3-D) S-wave velocity structures from the surface down to 50km are inverted from group and phase velocities dispersion results. the results of S wave velocity distribution maps generally demonstrate good correlations with surface geological and tectonic features, and they also clearly revealed the lateral velocity variation in the crust. In the mid-upper crust, the basins are clearly resolved with low S wave velocity due to its thick sedimentary layer, and the Taihang and Yanshan uplifts show relative higher S wave velocity distribut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depth (>30km), the S wave velocity distribution presents a contrary characteristic compared to that of the shallow layer, and the S wave velocity beneath the Taihang and Yanshan uplifts are much lower than basin areas, which is possibly correlated with the thickness of the crust. 3-D S wave velocity shows a low-velocity zone at~10~20km depth observed beneath the Tanshan-Hejian-Xintai-Cixian belt and Bohai Bay. the low-velocity zone at~20~30km depth beneath the Datong area may be associated with the thermal material in the crust-mantle. Our S wave velocity distribution maps clearly show that Taihang Mountains is not only the boundary of topography and tectonic zone, but also the transition zone of high and low S wave veloc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