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8篇
  免费   750篇
  国内免费   1130篇
测绘学   419篇
大气科学   708篇
地球物理   913篇
地质学   2063篇
海洋学   698篇
天文学   223篇
综合类   371篇
自然地理   453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139篇
  2022年   247篇
  2021年   278篇
  2020年   269篇
  2019年   288篇
  2018年   269篇
  2017年   253篇
  2016年   254篇
  2015年   242篇
  2014年   253篇
  2013年   232篇
  2012年   288篇
  2011年   252篇
  2010年   236篇
  2009年   207篇
  2008年   212篇
  2007年   167篇
  2006年   151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102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137篇
  1998年   126篇
  1997年   99篇
  1996年   115篇
  1995年   84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73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79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1篇
  1933年   2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硒是人体必需的生命元素,开发富硒农产品是提升人体硒摄入的安全有效途径,富硒土地资源是开发富硒农产品的基础。然而,近年来全国开展的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发现,富硒土壤中重金属元素镉通常较高,不利于富硒土地开发利用,因此,研究富硒土壤区镉的地球化学特征和生态风险状况对于富硒土地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对承德市富硒土壤区表层土壤中主要的重金属元素镉的地球化学特征及生态风险进行评价,旨在为承德市富硒土地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七步提取法”研究了表层土壤镉的形态特征。同时,配套分析了苹果、玉米样品中的重金属元素镉的含量,以了解其生物有效性。结果显示:承德市富硒土壤区表层土壤镉在全区均较富集,在新积土和中性粗骨土、水田中显著富集。研究区圈定了4处镉轻度污染土壤,均在表层土壤镉的高值区。表层土壤镉形态平均含量大小顺序为:水溶态 < 离子交换态 < 强有机结合态 < 腐殖酸结合态 < 铁锰氧化物结合态 < 碳酸盐结合态 < 残渣态,生态风险相对较低。表层土壤镉未对苹果和玉米样品产生影响,苹果和玉米中镉均不超标。承德市富硒土壤区表层土壤镉的生态风险较低,暂不影响承德市富硒土地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992.
引入基于Gassmann方程的流体替换方法,在分析地震波P波速度、波速比与岩石孔隙度和饱和度关系的基础上,应用于珊溪水库地震波速比和P波速度变化特征研究,得到:(1)珊溪水库震中区岩石始终处于接近水饱和的饱水状态,波速比和P波速度"下降-回升"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震中区岩石"孔隙度增大(饱和度减小)-饱和度增大"的变化,每一丛地震的波速比由极小值逐渐增大为极大值是由于岩石从不饱和状态变化到饱和状态;(2)根据每一丛地震波速比的变化,计算得到珊溪水库流体扩散率αs=1.06×104 cm2 s-1,该数值与美国南卡罗莱纳水库、巴西Acu水库、广东新丰江水库的流体扩散率基本一致;(3)震源区岩石孔隙度上限值为8.7%~2.0%,该数值与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通过室内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测定的珊溪水库坝址区新鲜流纹斑岩的孔隙度平均值一致。  相似文献   
993.
利用2007—2015年济南市区及历城区自动气象观测站的逐小时降水量资料,以及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统计了198次短时强降水过程的范围和强度特征,年际、月际变化特征,按照短时强降水发生时的天气形势和影响系统,分为切变线型、低槽冷锋型、西风槽型、冷涡型、台风外围型及无系统型6类,并分析了不同类型和不同范围短时强降水的关键环境参量。研究表明:短时强降水的强度与范围有较好的相关性,7月中旬—8月中旬出现强降水的次数最多;切变线型短时强降水发生范围与强度分布最广,7、8月的低槽冷锋型过程极易造成大范围高强度降水;地面露点(Td)、850 hPa假相当位温(θse)、对流有效位能(CAPE)以及暖云层厚度能较好地区分不同范围的短时强降水过程。在天气分型的基础上,结合不同降水范围和不同降水类型环境参量箱线图与阈值表,可为济南市区短时强降水的预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相似文献   
994.
全新世以来,世界海面大幅度上升,渤海海区发生了明显的海侵,玉木冰期低海面时期的近海广大陆域皆沉溺于海平面以下。辽东湾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及沉积作用速度分布不均匀等因素,海底保存了一部分玉木冰期低海面时期陆地或滨海区的地貌形态及相应的老沉积物的遗迹。它们虽然经过了后期水动力条件及沉积作用的改造,但是,仍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原始地貌的迹象和某种残留沉积的特征。 关于辽东湾残留地貌和残留沉积的问题,过去曾有报道;本文在以往调査的基础上,结合近期有关资料,对此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95.
东、南洞庭湖的径流、泥沙特征及冲淤规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实地调查并对1957年以来水文、泥沙观测资料做系统分析和计算,探讨东、南洞庭湖出、入湖水量、沙量的年际和年内变化特征,以及长江下荆江段裁弯对湖区径流和泥沙的影响。提出了湖区泥沙汛淤枯冲的变化规律及水位升降与湖区泥沙冲淤的关系;论证了丰、平、枯年湖区淤积严重,面积日益缩小对径流的调节作用正在减弱。  相似文献   
996.
山东半岛南部一次沿海强降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和雷达探测等资料,对2012年9月21日山东半岛南部沿海强降雨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强降雨是在500hPa第1个西风槽过后第2个西风槽逼近的过程中产生的,850hPa以下为偏南的向岸风,且风速随时间增大,形成偏南的超低空急流,持续地向沿海输送水汽和能量,造成水汽辐合、湿度增大、对流有效位能升高。产生强降雨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条件远小于内陆地区。2在向岸的超低空急流的左侧产生中小尺度的涡旋和辐合上升,海岸地形抬升作用使得上升运动加强,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造成强降水。3在雷达回波中,小尺度的对流单体沿海岸线向西南方向发展,后期在日照附近的沿海形成弓状回波,向东南海区移动。  相似文献   
997.
B模式产品业务应用价值的总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范淦清  董孝银  朱双 《气象》1995,21(4):43-45
在总结江苏省台近10年MOS预报业务效果的基础上,提示了B模式产品在省级台天气预报中的应用价值,包括产品对江苏的释用水平.释用经验和如何取得最大业务效益的途径。  相似文献   
998.
甘肃石油河流域地下水补给来源与演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石油河流域所包含的赤金盆地与花海盆地,综合利用地下水水化学指标与稳定同位素技术系统地研究了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与演化规律。其中赤金盆地地下水化学演化受控于溶滤作用,方解石、白云石、石膏等不断地溶解进入低矿化度的地下水中导致Mg2++Ca2+与HCO3-+SO42-沿1∶1等量线分布;而花海盆地高矿化度地下水中的Na+与SO42-、Na+与Cl-均有较好线性关系且多数矿物饱和指数>1,表明芒硝溶解控制了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成分且地下水演化过程转由蒸发浓缩作用主导。赤金、花海盆地地下水氢氧同位素沿祁连山大气降水线分布或于右下方,二者特征相似,但后者更为富集重同位素,反映研究区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祁连山大气降水或石油河河水;此外,两盆地间水力联系紧密,前者补给后者,因此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时应将两盆地作为整体进行统筹管理,避免不合理开采造成环境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999.
通过对欧盟独立交易登记系统(CITL)的抓取、识别、清洗与融合构建了全样本的交易大数据集合,完整地重现了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U ETS)在试验阶段的市场微观结构。进而从市场内部微观视角出发,对EU ETS的市场微观体系、排放企业的微观交易行为,以及市场供需微观演化等予以分析,结果表明在市场建立初期:排放企业的交易大多是以配额履约为目的;交易行为呈现活跃度低、季节性和同向性的特点;市场上少量的高排放企业凭借其在配额总量、资金和信息上的优势在交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此外,微观行为数据还反映了金融部门在碳配额交易中的作用:配额在前期流向金融部门使得供过于求的状况有所缓解,但当配额流出金融部门时,市场供需失调的情况被迅速放大。在碳市场建立初期,理解EU ETS市场参与者微观行为特点以及潜在的风险,对中国即将启动的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机制设计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Studies of urbanization effects in Chinese cities from the aspect of the coupl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are rare due to data limitations. This paper studied Shanghai’s fast urban expansion and examined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 consequences at the district level. We extracted data on urban built-up area and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from remote sensing images. We analyzed the patterns of urban expansion and land use change and explained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conditions. We attributed the unev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districts of Shanghai to four main institutional factors: (1)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2) the multi-level urban planning system, (3) land market reform, and (4) the economic restructur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