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34篇
  免费   1267篇
  国内免费   2088篇
测绘学   718篇
大气科学   682篇
地球物理   770篇
地质学   3546篇
海洋学   1190篇
天文学   71篇
综合类   398篇
自然地理   814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13篇
  2022年   308篇
  2021年   402篇
  2020年   300篇
  2019年   400篇
  2018年   327篇
  2017年   276篇
  2016年   303篇
  2015年   368篇
  2014年   360篇
  2013年   469篇
  2012年   521篇
  2011年   510篇
  2010年   534篇
  2009年   438篇
  2008年   446篇
  2007年   404篇
  2006年   362篇
  2005年   307篇
  2004年   234篇
  2003年   160篇
  2002年   160篇
  2001年   179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3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给出了时变参数PGM(1,1)模型的数值解法,比较了其与GM(1,1)、PGM(1,1)模型的预测精度,分析了灰区间作为预测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92.
面向野外作业的需求,设计了一种野外车辆定位监控系统,该定位与监控系统采用分布式体系结构,设置监控总中心、监控分中心、车载终端;采用树状结构构成车辆信息交互系统,通过车载无线通信模块自动上报位置信息,达到实时定位与监控的目的。  相似文献   
993.
张咏  刘长星  杨瑜华  董汉军 《测绘科学》2010,35(2):85-87,84
二维Delaunay三角网中任意点定位的快慢是影响整个内插构网速度的关键因素。针对目前各种算法还不能在定位速度和穿越路径惟一性之间达到一个有效平衡,本文从计算机实现角度出发,将三角形面积坐标、重心和点与有向线段的关系三者有机结合,构建出一种新的点定位算法。算法定位路径惟一,速度快,是一种健壮高效的最短路径定位算法。  相似文献   
994.
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探测和修复小周跳的方法。根据电离层残差值在短周期内的连续性,可以比较准确地用函数来拟合的特点,再根据L1和L2载波相位观测值之间小数部分应该满足的函数关系,来探测和修复第二个载波的周跳。该方法仅使用单星双频载波相位数据,而且每颗卫星之间的数据是独立处理的。由于载波的小数部分不受周跳的影响,所以该方法的有效性能够不受周跳类型的影响。试验表明该方法对于L1上小于9周、L2上小于7周的周跳很有效。  相似文献   
995.
面向过程的时空数据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近20年来时空数据模型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剖析,以连续渐变地理实体的表达、组织和存储为研究对象,提出面向过程的时空数据模型。根据连续渐变地理实体的内在特性,将其分级抽象为过程对象系列,进一步探讨过程对象及过程对象间逻辑关系,并设计其UML模型结构及物理存储结构。通过抽象的过程对象隐式地记录地理实体动态变化机制,及自定义的过程对象存储表提供演变机制的函数接口模式,实现连续渐变地理实体的过程化组织、存储与动态分析。最后,以海洋数据的过程化组织与分析为例,构建时空过程模型原型系统(海洋过程对象—关系数据库系统与功能分析平台),验证和评价该模型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96.
董鸿闻  沈镜祥 《测绘科学》2007,32(3):190-191
胡明城先生是著名的大地测量学家,他热爱祖国,从事大地测量工作近70年。1948年从美国海军天文台和海岸大地测量局进修回国,长期担任外国测绘科学信息的研究,发表了大量论文和译述,主要著作有《等高观测手册》、《现代大地测量学》、《现代大地测量学的理论及其应用》等。2007年时逢他90岁诞辰,本文介绍他在我国大地测量学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997.
海南抱伦金矿区的金矿脉与大量辉绿岩脉在空间上紧密相关。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本文对这些辉绿岩脉开展了岩相学和矿相学观察、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Sm-Nd同位素组成分析、金丰度分析以及SHRIMP锆石U-Pb定年,初步探讨了辉绿岩脉的成因、岩浆演化和构造背景以及与金成矿作用的关系。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辉绿岩脉形成于拉斑玄武质岩浆,主要为左倾型的稀土配分模式;相对N-MORB,富集Sr、K、Rb和Ba等LILE和Th,亏损HFSE,ε_(Nd)(t)为0. 3~5. 6,说明岩浆源区为受到俯冲带含水流体影响和少量地壳混染的亏损地幔。辉绿岩脉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231. 6±2. 6Ma,与尖峰岭花岗质岩体的年龄(236±3. 5Ma~249±5Ma)相近,产出位置相邻,类似于海南兴隆地区的双峰式侵入岩,表明它们产出于造山后伸展环境。辉绿岩脉对应的岩浆富含CO_2、H_2O、F、K、Rb、Ba和适量的S,为抱伦金矿等单金矿床中Au的合适载体。金丰度分析结果表明,辉绿岩脉中的Au曾被活化迁移。再结合辉绿岩脉成岩年龄与抱伦矿区的成矿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的特征,认为抱伦金矿的Au可能来源于辉绿岩脉。  相似文献   
998.
超大陆演化是地质研究的重要内容,华北克拉通与不同地质历史时期超大陆汇聚与裂解的联系对反演华北克拉通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中段的原划分为辽河群地层中首次识别出一套早古生代沉积建造。这套沉积建造与华北克拉通以浅海相的碳酸盐岩为主的早古生代沉积并不一致,以发育大量的陆源碎屑沉积为特征。我们对2件细砂岩分别进行了锆石LA-ICP-MS和SHRIMP U-Pb定年。定年结果显示,2件样品的最小年龄分别为~482Ma和~498Ma,反映了它们的最大沉积时代。2件样品的碎屑锆石年龄主要介于1600~500Ma,缺乏亲华北的物源信息,表明它们的物源主要来自于华北之外。2件样品年龄谱中最重要的峰值出现在格林威尔期和泛非期,表明华北克拉通曾与罗迪尼亚超大陆和冈瓦纳大陆存在联系。格林威尔期碎屑锆石可能来自于罗迪尼亚超大陆时期波罗地古陆物质在华北克拉通东缘的再循环;泛非期碎屑锆石可能来自于东冈瓦纳大陆的北缘造山带。  相似文献   
999.
王金芳  李英杰  李红阳  董培培 《地质学报》2020,94(12):3561-3580
本文以出露于贺根山缝合带迪彦庙蛇绿混杂岩北侧的乌兰拜其白音高老组流纹岩- 粗面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 Pb年代学研究,探讨岩石成因类型、构造环境和古亚洲洋俯冲板片断离与后造山伸展过程。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乌兰拜其地区白音高老组流纹岩具有较高的SiO 2、Al 2O 3、K 2O和Na 2O+K 2O含量,以及较高的Ga/Al比值,相对贫CaO、MgO、Sr、Ba、Eu、Ti和P,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右倾海鸥式分布,负铕异常显著。该区粗面岩属于钾玄岩系列,具有高碱(Na 2O+K 2O)、高K 2O、高Al 2O 3、低TiO 2,富集Rb、Ba、U和轻稀土元素, 亏损 Nb、Ta 和 Ti,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右倾式分布。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乌兰拜其地区白音高老组流纹岩为迪彦庙- 白音布拉格蛇绿混杂岩带早白垩世后造山A型花岗岩浆的喷出相- A型流纹岩,其形成于后造山伸展构造环境;粗面岩为后造山型钾玄质火山岩,与洋壳俯冲作用有关,形成于俯冲板片断离- 后造山伸展构造背景。流纹岩和粗面岩锆石LA- ICP- MS U- Pb同位素测年,获得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40. 4±1. 2Ma和134. 9±1. 1Ma,表明白音高老组流纹岩- 粗面岩喷发于早白垩世,反映了贺根山缝合带早白垩世后造山A型花岗岩浆- 钾玄质岩浆作用事件。结合贺根山缝合带的壳幔电性结构特征和晚古生代蛇绿岩- 岛弧岩浆岩、中生代后造山A型岩浆岩的时空分布与演化关系,认为根山缝合带三叠纪- 早白垩世后造山伸展岩浆作用与古亚洲洋俯冲板片断离作用有关,提出了该区后造山A型花岗岩浆- 钾玄质岩浆作用的俯冲板片断离- 后造山伸展地球动力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00.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秦岭造山带在大地构造上南接扬子地块、北接华北地块,是特提斯构造域和古亚洲洋构造域的转换带。本文基于对一条起始于扬子地块,穿过秦岭造山带和鄂尔多斯地块,到达河套地堑的南北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的研究,探讨秦岭造山带和其北侧的鄂尔多斯地块、南侧的扬子地块之间的接触关系,以及青藏高原物质东北向逃逸等地学问题。对实测数据进行了张量阻抗分解和维性分析等工作,并对剖面进行了二维反演,获得岩石圈电性结构模型。根据电阻率模型认为:在秦岭造山带北部发现大规模"瓶颈状"分布的低阻异常体(C2),可能为华北、华南地块双向俯冲前缘地幔物质的上涌通道,或者是青藏高原中、下地壳物质沿秦岭造山带中构造薄弱位置向东逃逸的通道;在秦岭造山带和大巴山弧形带边界处发现南倾的低阻异常(C1),解释为大巴山弧形带北缘的逆冲断裂在电性上的反映;电性结构模型中,扬子地块高阻异常体(R2、R3和R4)向北倾斜至秦岭造山带下方,而北部鄂尔多斯地块的高阻异常体(R5和R6)向南倾斜至秦岭造山带下方;高阻异常通常被认为是稳定岩石圈的反映,据此推断这两组相向俯冲至秦岭造山带下方的高阻异常是华北地块和扬子地块向秦岭造山带下方汇聚的电性结构探测依据;鄂尔多斯地块南、北电性差异较大,北部中、下地壳大规模分布电阻率值在3~100Ω·m之间的低阻异常体,可能为地幔上涌导致的局部熔融或含盐流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