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6篇
  免费   605篇
  国内免费   980篇
测绘学   457篇
大气科学   339篇
地球物理   464篇
地质学   1734篇
海洋学   446篇
天文学   49篇
综合类   216篇
自然地理   406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146篇
  2021年   253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202篇
  2018年   152篇
  2017年   153篇
  2016年   172篇
  2015年   196篇
  2014年   177篇
  2013年   217篇
  2012年   240篇
  2011年   258篇
  2010年   237篇
  2009年   214篇
  2008年   220篇
  2007年   214篇
  2006年   192篇
  2005年   167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 毫秒
201.
东营市沿海地区农业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东营市沿海地区农业地质的调查研究,该区土壤贫N、P、Mo、有机质,富K,富微量元素Cu、Zn、Fe、Mn、B等,土壤除盐化程度高外,未受到其它元素的污染,仍保持良好的自然环境。初步将土壤分为四个土壤类型:潮土、盐化潮土、滨海盐土、滨海潮滩盐土,土体构型以均质砂壤型分布面积最广。  相似文献   
202.
近年来,海洋生态系统生态修复成效评估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在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盐沼湿地等四类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生态修复成效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方面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在进行生态修复成效评估时,基于修复目标和修复方法,评估指标选取虽各有侧重,但主要包括生物和生境状况两个方面。多数生态修复项目的监测、评估都是在短期内进行的,缺乏长期、连续性监测,社会和经济相关指标的研究还相对较为缺乏。成效评估方法目前没有比较清晰、全面的分类。实际应用的评估方法较为单一,对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揭示不够全面。  相似文献   
203.
204.
以泰国湾 T155号柱状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球化学和矿物学手段探讨了全新世以来泰国湾古气候演化历史。(La/Sm)UCC-(Gd/Yb)UCC指示了全新世以来泰国湾西南部物质来源较为稳定,主要来自于马来半岛,季风控制下的沿岸流是其主要驱动力。通过对高岭石/(绿泥石+伊利石)(ωk/(ωc+ωl))、化学蚀变指数(CIA)和钾铝质量分数比值(ωK/ωAl)的变化规律进行综合研究,将全新世以来泰国湾古气候演化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①早中全新世(12000~6500calaBP):ωk/(ωc+ωl)值和CIA 值较高,ωK/ωAl值则较低,指示了该段时期强盛的东亚季风;发生于11200~10500calaBP和8500~7500calaBP的冷事件指示了泰国湾对新仙女木事件和8.2ka冷事件的响应;②中全新世(6500calaBP)以来:ωk/(ωc+ωl)值和 CIA 值明显下降,ωK/ωAl值则逐渐上升,指示了该段时间东亚季风呈逐渐减弱的趋势;在3200~1800calaBP时地球化学和黏土矿物指标呈现一个明显低值,对应于热带海域“斜氏普林虫低值事件”,揭示了全球气候变化在泰国湾海域良好的区域性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205.
深海战场空间的独特性和超前性引发了深海军事的发展和变革,并逐步改变军事斗争的战略态势。因此,迫切需要加速形成深海战场环境保障能力,为维护我国安全和海外利益拓展等提供基础支撑。总结归纳了深海概念及环境影响,提出面临形势与未来挑战,深入分析深海战略威慑、水下航行、导航定位、 预置武器和预报预警等场景下的战场环境保障需求,最后提出深海战场环境保障建设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06.
重力模型是重要的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已经在相关研究和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重力模型应用中,结果对参数的敏感性较高,不同的参数设置就可能导致结果体系的巨大差异,故精确的参数是重力模型应用的基础.许多研究关注了重力模型参数的提取,但限于数据等因素,参数在空间上的差异性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采用2010年城市间铁路客运量作为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的反映,以城市市辖区居民总可支配收入作为城市的“质量”,刻画城市本身的吸引力,进而通过回归分析考察重力模型的参数结果;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插值工具,分析重力模型中各个参数的空间差异并得到可视化结果.相比于既有研究,本文在变量选取中增加了城市间列车交流频次这一变量,与平均运行时间结合共同反映城市之间的“距离”,使模型拟合结果得到较大改进.结果表明,重力模型参数取值在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对不同区域使用统一的重力模型参数可能使结果出现较大偏差,因此将重力模型应用到具体实践中时,不能忽略参数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207.
使用探空、地面和张掖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对2013年7月30日发生在河西走廊的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雷暴大风沙尘天气是对流层低层冷平流作用下,不稳定能量释放形成的β、γ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的,雷暴下击暴流的辐散流和密度流是引发地面强风和沙尘暴的直接因素。高层干、中层相对湿和低层干的层结,易产生雷暴大风天气。1 h正变压和负变温演变能很好地反映雷暴下击暴流形成的雷暴高压和冷池的强弱变化,同时也反映了下击暴流的辐散气流和冷池密度流造成的地面大风及沙尘天气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8.
改进的AHP在县域尺度暴雨洪涝风险评价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娟  潘益农  刘青  唐怀瓯 《气象科学》2014,34(4):428-434
以淮河流域为例,选取降水、土地利用、经济、人口等指标作为淮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指标,利用信息熵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淮河流域暴雨洪涝的风险评估指标权重,并应用于县域尺度淮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淮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南部高、北部低,东西高、中部次之的形态。(2)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得到的高风险区比传统方法的面积减少,市县个数下降,而次高风险区、中风险区、次低以及低风险区面积比之传统方法均有增加。同时风险平均值升高,导致受灾程度可能加大。(3)改进方法得到的岳西县风险等级由高风险区降为次高风险区,低于金寨县风险等级。宿州市风险等级由次高风险区降为中风险区,较灵璧、泗县风险低,与实际情况更为相符,提高了淮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精度。  相似文献   
209.
束缚水饱和度的大小是划分油气层与水层的重要依据之一.在岩石物理实验的基础上,分析影响束缚水饱和度大小的各种因素,利用彼此之间的关系求取束缚水饱和度的大小.以XX盆地低渗储层为例,分析低渗储层束缚水饱和度的特点,建立了束缚水饱和度与孔隙度、渗透率、气柱高度等的模型,应用到实际资料中,检验各种模型的适用性与准确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10.
A statistical regression downscaling method was used to project future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over eastern China based on Phase 5 of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CMIPS) the 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 (RCP) scenarios simulated by the second spectral version of the Flexible Global Ocean- Atmosphere-Land System (FGOALS-s2) model. Our val- id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downscaled time series agree well with the present observed precipitation in terms of both the annual mean and the seasonal cycle. The regres- sion models built from the historical data are then used to generate future projec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n- hanced land-sea thermal contrast strengthens both the subtropical anticyclone over the western Pacific and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flow under both RCPs. However, the trend of precipitation in response to warming over the 21 st century are different across eastern Chi- na under different RCPs. The area to the north of 32°N is likely to experience an increase in annual mean precipitation, while for the area between 23°N and 32°N mean precipitation is projected to decrease slightly over this century under RCP8.5. The change difference between scenarios mainly exists in the middle and late century. The land-sea thermal contrast and the associated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flow are stronger, such that precipitation increases more, at higher latitudes under RCP8.5 compared to under RCP4.5. For the region south of 32°N, rainfall is projected to increase slightly under RCP4.5 but decrease under RCP8.5 in the late century. At the high resolution of 5 km, our statistically downscaled results for projected precipitation can be used to force hydrological models to project hydrological processes, which will be of great benefit to regional water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