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6篇
  免费   466篇
  国内免费   730篇
测绘学   184篇
大气科学   477篇
地球物理   723篇
地质学   1478篇
海洋学   449篇
天文学   66篇
综合类   281篇
自然地理   284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140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146篇
  2018年   163篇
  2017年   136篇
  2016年   154篇
  2015年   137篇
  2014年   155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63篇
  2010年   157篇
  2009年   203篇
  2008年   146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114篇
  1998年   96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82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31.
Spatial co‐location pattern mining aims to discover a collection of Boolean spatial features, which are frequently located in close geographic proximity to each other. Existing methods for identifying spatial co‐location patterns usually require users to specify two thresholds, i.e. the prevalence threshold for measuring the prevalence of candidate co‐location patterns and distance threshold to search the spatial co‐location patterns. However, these two thresholds are difficult to determine in practice, and improper thresholds may lead to the misidentification of useful patterns and the incorrect reporting of meaningless patterns. The multi‐scale approach proposed in this study overcomes this limitation. Initially, the prevalence of candidate co‐location patterns is measured statistically by using a significance test, and a non‐parametric model is developed to construct the null distribution of features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Next, the spatial co‐location patterns are explored at multi‐scales instead of single scale (or distance threshold) discovery. The validity of the co‐location patterns is evaluated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lifetime. Experiments on both synthetic and ecological datasets show that spatial co‐location patterns are discovered correctly and completely by using the proposed method; on the other hand, the subjectivity in discovery of spatial co‐location patterns is reduced significantly.  相似文献   
32.
提出了一种量化质量引导的快速相位解缠算法。在质量图中采用整数表示相应相位点的质量,引入由静态数组和双链表组成的优先队列,建立相位质量与静态数组下标的对应关系,利用双链表保存具有相同质量值的相位点,保证了所有相位点按照质量值的非递减顺序排列,极大地提高了传统质量引导相位解缠算法的效率。对InSAR和仿真InSAS数据的实验证明了该算法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33.
介绍了国内外卫星应用的现状、社会需求及相关专业的设置情况,提出了对我校设置卫星应用专业及其定位的若干建议,说明了设置该专业的必要性、存在的困难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34.
以.Net为开发平台,基于ArcGIS Engine组件库开发了大型活动交通管理与模拟软件系统,系统可以为交通管理部门制定交通组织与管理方案提供可靠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35.
叶劲松 《现代测绘》2007,30(1):47-48
本文分析了城市勘测单位改制转企后,在市场化程度更高的情况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就如何更有效地实施项目全过程参与和控制,以及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提出了深化财务管理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6.
GPS信号载噪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GPS接收机所接收信号的栽噪比;提出了载噪比方向图的概念,导出了栽噪比方向图与天线增益方向图的关系;初步评估了大气损耗的时空差异;指出可利用栽噪比异常方向图确定被动式干扰源的方位。  相似文献   
37.
GPS单点测速的误差分析及精度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首先从理论和实测数据模拟两方面分析了SA取消后各类误差源对GPS测速的影响,推导并计算了GPS单点测速可能达到的精度水平。然后用静态数据模拟动态测速试验和实测动态数据测速与同步高精度惯导测速的动态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载波相位导出的多普勒观测值使用静态数据模拟动态测速,其精度可以达到mm/s级;用接收机输出的多普勒观测值进行测速时,其精度为cm/s级。在动态测速试验中,GPS单点测速方法(即多普勒观测值测速与导出多普勒观测值测速)间的符合精度达到cm/s级,与高精度的惯导测速结果的符合精度为dm/s级,而且和运动载体的动态条件(如加速度和加速度变化率的大小)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8.
城市化将自然景观转变为不同土地利用的城市景观,改变了地表的物理特性。因此,有关城市扩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的准确信息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土地利用变化成为城市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然而利用遥感技术定量提取城市扩展及其强度的定量信息仍存在许多挑战。本文提出了定量确定城市扩展范围及其发展强度的新方法——地图密度指数。并以中部城市——长沙为例,利用Landsat TM/ETM+数据定量评价了城市扩张及其热环境特征的变化。首先,集成遥感光谱指数提取地表非渗透表面,然后利用移动窗口算法获得地图密度指数,再根据设定的阈值获得密度指数等级图,依此密度指数等级图识别城市扩展范围及其发展强度。再结合地表温度反演的数据,分析了城市格局及其变化与地表热特性变化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自1990年代以来,长沙市城市区域及其发展密度显著增加,城市发展的密度差异与地表温度相一致。 地图密度指数能较好刻画城市扩展范围及其发展强度,并与地表温度空间分布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39.
基于移去-恢复方法,利用GRACE卫星重力数据研究了华北平原2003年1月—2014年6月的陆地水变化,提出了一种顾及季节影响尺度因子计算方法,用于减小GRACE后处理误差。将本文方法所得结果与水文模式和降水模型结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之前华北平原发生比较明显的干旱现象,陆地水和地表水分别以(-7.9±2.4)mm/a和(-7.3±2.8)mm/a的速度下降,但地下水仅以(-0.6±1.4)mm/a的速度减少;2008年之后,陆地水和地表水分别以(4.3±1.3)mm/a和(10.9±2.1)mm/a的速度上升,期间地下水的超采严重,平均以(-6.5±1.2)mm/a的速度下降,但下降速度以0.9 mm/a2的趋势减缓。研究期间内,华北平原的陆地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整体分别呈现(-2.0±0.6)、(2.9±0.7)和(-4.8±0.7)mm/a的变化趋势。最后,利用交叉小波谱分析了GRACE滞后于降水的现象。研究结论表明,降水和地下水开采是影响华北平原水储量变化的两大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