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49篇
  免费   7036篇
  国内免费   11524篇
测绘学   5107篇
大气科学   4326篇
地球物理   5753篇
地质学   19389篇
海洋学   6100篇
天文学   338篇
综合类   2250篇
自然地理   4246篇
  2024年   412篇
  2023年   1006篇
  2022年   1840篇
  2021年   2280篇
  2020年   1817篇
  2019年   2099篇
  2018年   1830篇
  2017年   1654篇
  2016年   1830篇
  2015年   1997篇
  2014年   1948篇
  2013年   2413篇
  2012年   2574篇
  2011年   2696篇
  2010年   2669篇
  2009年   2556篇
  2008年   2567篇
  2007年   2380篇
  2006年   2426篇
  2005年   2022篇
  2004年   1360篇
  2003年   1088篇
  2002年   1004篇
  2001年   921篇
  2000年   779篇
  1999年   383篇
  1998年   124篇
  1997年   107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19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26篇
  1982年   23篇
  1979年   21篇
  1976年   14篇
  1974年   15篇
  1965年   14篇
  1964年   15篇
  1963年   14篇
  1957年   14篇
  1954年   2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There are giant mineral deposits, including the Jinding Zn-Pb and Baiyangping Ag-Co-Cu, and otherimportant mineral deposits (e.g., Baiyangchang Ag-Cu, Jinman Cu deposits, etc.) in the Lanping Mesozoic-Cenozoic Basin, Yunnan Province, China. The tabular ore-bodies and some veins hosted in terrestrial clastic rocks of the Mesozoic-Cenozoic age and no outcropping of igneous rocks in the giant deposits lead to the proposal of syngenetic origin, but the giant mineral deposits are not stratabound (e.g. MVT, sandstone- and Sedex-type). They formed in a continental red basin with intense crust movement. The mineralization is controlled by structures and lithology and occurs in different strata, and no sedimentary nature and no exhalative sediments are identified in the deposits. The deposits show some relations with organic matter (now asphalt and petroleum) and evaporates (gypsum). The middle-low-temperature (mainly 110℃ to 280℃) mineralization took place at a depth of about 0.9 km to 3.1 km during the early  相似文献   
992.
中全新世十~百年降水波动的江苏宜兴石笋δ18O记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昌海  姜修洋 《中国岩溶》2004,23(4):273-276
据江苏宜兴茗岭洞穴M L石笋的Th230测年结果、年层计数以及与树轮14 C残差曲线的对比,建立了该石笋记录的中全新世持续561年的氧同位素时间序列( 5. 13~ 5. 69kaB. P. )。分辨率达3~ 4年的氧同位素曲线与相应时段树轮14 C残差呈显著的正相关( r= 0.54) ,揭示了中全新世东亚季风降水百年尺度上受太阳辐射驱动。从石笋δ18O功率谱中识别出类似树轮14 C的28~25a、10a 等周期成分,表明该地区十年尺度季风降水也受太阳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3.
基于异步迭代算法的冲击地压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刚  潘一山 《岩土力学》2004,25(3):446-450
采用三层BP神经网络方法对冲击地压建立了数学模型。网络的训练算法采用具有松弛因子的动态异步迭代法,该算法在克服网络的麻痹现象及局部极小问题上都优于目前常用的训练方法,因而,采用此算法对网络进行了训练及震级的预报。基于新汶矿务局华丰煤矿1999~2000年的冲击地压现场监测数据,把冲击地压的能量、产生波的幅值、频次做为输入数据,相应期间的最大震级为输出数据,组成神经网络的训练样本及测试样本,对原始数据进行了数学预处理,网络结构采用了输入层3个结点,中间层7个结点,输出层1个结点的前向神经网络;网络最终的训练误差为0.06,预测结果的相对误差率平均为 9.2 %,预测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994.
大兴安岭中南部上二叠统林西组页岩气资源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区域地质调查、露头剖面测量、钻孔编录等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对上二叠统林西组烃源岩的分布特征、沉积特征及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上二叠统林西组分布广泛、厚度巨大、暗色泥页岩发育,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为中等—好,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型,有机质热演化程度为高成熟—过成熟,达到生气阶段,是大兴安岭中南部地区重要的生烃层位.综合评价认为,林西组具有较高的页岩气资源前景,是本区晚古生代最有利的页岩气勘探新层系之一.  相似文献   
995.
ASTER-GDEM数据在大兴安岭北段地貌形态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ASTER-GDEM数据,利用彩色晕染、密度分割与GIS空间统计分析技术,结合地质资料,通过地形高程(平均高程、最大高程和最小高程)、地势起伏度、典型高程剖面及流域面积-高程积分等手段,对大兴安岭北段的地貌特征进行初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主体呈现平原(台地)与丘陵地貌,地势相对平缓,呈北北东向延伸展布,存在多期隆升,受到北北东向区域构造控制,且遭受北西向构造活动改造;高程剖面揭示研究区存在多级剥夷面(或面状地貌面),最多可划分5级,且在各段、各坡向上发育特征不一,北北东向构造对地貌演化的控制作用强于近东西向构造,其活动强度上北段明显强于中、南段;面积-高程积分分析表明研究区地貌演化处于壮年期的晚期,山体处于隆升晚期或趋于稳定阶段,但北西向构造活动,形成大量狭长的新生沟谷.  相似文献   
996.
综合物探方法在新疆某铜矿区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方  张晓帆  陈川 《新疆地质》2013,(1):113-116
介绍了综合物探方法在富蕴县某矿区寻找隐伏矿体的应用.在地质勘查基础上,利用地面高精度磁法,大功率激电中梯和激电测深等物探手段进行隐伏矿体预测,在工作区内发现与成矿有关的地球物理异常,经钻探验证效果较好,说明该综合物探评价体系在此铜矿区应用很成功,显示其快速、高效和实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997.
针对桂林市临桂区岩溶塌陷易发区域,采用FLAC3D模拟不同降雨速率下的强降雨入渗过程,探究不同直径土洞在强降雨作用下的致塌规律,结果表明:(1)强降雨条件下,不同直径土洞最大位移均出现在洞顶部。降雨速率相同,洞顶竖向位移增长速率随土洞直径的增加呈整体加快的特点;加快降雨速率,竖向位移增长明显,竖向位移与土洞大小呈正相关。(2)相同降雨速率下,土洞直径增大会引起土洞底部剪切破坏区域进一步扩展。上覆土层在强降雨初期主要受到潜蚀作用,加快降雨速率,土洞底部水位剧烈波动对上覆土体产生的水击气爆成为主导作用,剪切破坏速率加快,洞趾剪切应变明显增加,当土洞直径达到3 m时,水位波动愈加剧烈,加速上覆土层破坏。(3)降雨速率的变化对土洞塑性区拓展范围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较大直径的土洞在加快降雨速率时塑性区拓展范围明显扩大,即土洞大小、降雨速率对上覆土层稳定性具有较大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定量研究强降雨与上覆土层塌陷的关系提供了依据,对有效、合理地预警岩溶塌陷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8.
赣杭构造带(简称赣杭带)位于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的结合部,是中国重要的铀多金属矿成矿带,发育一系列中酸性火山—侵入杂岩;前人对岩浆喷发和侵入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仍然存在诸多争议。文章对赣杭带中段(盛源盆地)及邻区收集的大地电磁测深(MT)数据,利用MT相位张量分解技术、二维非线性共轭梯度法(NLCG)等技术手段进行处理和反演获得到了研究区可靠的岩石圈电性结构。结合已有资料分析表明:赣杭带中段浅部火山—侵入杂岩带存在东南方向下倾的高导带和深部软流圈高导区且相连,揭示了该地区中酸性岩浆活动受区域江绍深断裂控制,在晚中生代岩石圈伸展作用下沿着区域深断裂上升侵入和喷发形成火山—侵入杂岩;该岩浆活动处在伸展构造环境与同期Izanagi板块俯冲后撤有关。  相似文献   
999.
东北印度洋地理位置独特,其沉积物记录了青藏高原隆升及孟加拉扇的“源-汇”过程、印度季风与东亚季风的“海-气”交互作用、印-太暖池热传输的演变与高纬气候之间的相位关系等关键信息,是喜马拉雅地区“构造-气候-沉积”耦合演化的良好记录载体,是探讨多圈层相互作用、探索古气候与古环境演化的理想“窗口”。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有关东北印度洋季风与表层环流特征、沉积物组成及物源、气候环境演化以及环境磁学记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表明,东北印度洋为典型的季风风场,表层环流受季风影响强烈,夏季和冬季环流差异明显。沉积物类型丰富,包括河流输运而来的陆源碎屑、钙质和硅质为主的生物沉积以及火山物质等。但目前对于该区域的沉积物的具体组成、“源-汇”过程、迁移历史、季风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高纬气候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尚存在较大的分歧。同时,受样品获取难度大、磁学信号稀释严重等因素的限制,环境磁学作为一种在示踪沉积物物质来源、恢复古气候和古环境等方面被普遍认可的技术手段,在东北印度洋区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应用。因此,未来需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目光向东北印度洋更南、更深处延伸,对其“源-汇”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在研究方法上进一步拓展,采用更高精度的技术手段提取磁学信号,加大环境磁学的应用,寻找有效的替代性指标,解决该地区季风演化、古海洋环境变化等气候环境问题,为该地区环境气候研究提供新认识。并尝试开展地磁场长期变化(paleosecular variation, PSV)研究,建立东北印度洋的PSV记录,辅助修正全球地磁场模型,探究地球深部动力过程。  相似文献   
1000.
陈载林 《物探与化探》2013,(6):1092-1095
为了解瞬变电磁法勘探在一些简单条件下的探测能力,采用物理模拟实验的方法,对不同电阻率背景中的球形异常体、高电阻背景不同形态的板状异常体以及不同深度段球形异常体的响应进行了模拟,得到了一系列感应电压归一化多测道曲线和视电阻率—时间剖面。分析认为瞬变电磁法探测高电阻背景条件下方的低阻异常体效果最佳,其探测深度大概为线框边长的2~3倍。这一结论可以为开展瞬变电磁法探测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