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74篇 |
免费 | 407篇 |
国内免费 | 60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30篇 |
大气科学 | 310篇 |
地球物理 | 434篇 |
地质学 | 1383篇 |
海洋学 | 354篇 |
天文学 | 73篇 |
综合类 | 210篇 |
自然地理 | 29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57篇 |
2022年 | 179篇 |
2021年 | 174篇 |
2020年 | 136篇 |
2019年 | 163篇 |
2018年 | 150篇 |
2017年 | 146篇 |
2016年 | 146篇 |
2015年 | 139篇 |
2014年 | 151篇 |
2013年 | 139篇 |
2012年 | 170篇 |
2011年 | 149篇 |
2010年 | 114篇 |
2009年 | 119篇 |
2008年 | 78篇 |
2007年 | 86篇 |
2006年 | 79篇 |
2005年 | 57篇 |
2004年 | 50篇 |
2003年 | 81篇 |
2002年 | 113篇 |
2001年 | 86篇 |
2000年 | 80篇 |
1999年 | 73篇 |
1998年 | 62篇 |
1997年 | 47篇 |
1996年 | 42篇 |
1995年 | 30篇 |
1994年 | 32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23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58年 | 4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12.
13.
14.
青藏高原积雪对高亚洲地区水和能量循环起着重要的反馈和调节作用,其变化影响着融雪性河流流量,对下游水资源和经济活动具有重要影响。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具有较高的时空分辨率,被广泛应用于积雪遥感动态监测,然而光学遥感积雪受云层影响严重,且青藏高原地区水汽分布不均,局地对流活跃,积雪的赋存时间变化快,这给高原地区逐日积雪监测及其气候学制图带来挑战。在考虑青藏高原地形和积雪分布特征情况下,结合现有的云覆盖下积雪判别算法,采用8个不同方法的组合,逐步实现MODIS逐日无云积雪算法。选取2009年10月1日-2011年4月30日两个积雪季为研究期,并采用145个地面台站观测雪深数据对去云算法各步骤过程开展精度验证,结果表明:当积雪深度>3 cm时,逐日无云积雪产品总分类精度达到96.6%,积雪分类精度达83%,积雪判对概率(召回率)达到89.0%,算法可实现青藏高原地区逐日无云积雪动态监测和积雪覆盖气候学数据重建,对高亚洲地区的水、生态和灾害等全球环境变化影响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更新世以来河北平原东部植被演化和气候变化特征,研究分析了大厂凹陷S9钻孔的孢粉植物群。根据S9钻孔中孢粉的分布,自下而上划分了6个孢粉组合,组合I和组合II为以针叶树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组合IV—IV为疏林草原植被,整体为稀树草原型植被环境。根据孢粉组合的变化特征,还原了研究区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规律: 研究区在早更新世气候温暖半干旱; 中更新世早期气候变冷,之后气候总体呈变暖变干旱的趋势; 晚更新世早期气候持续变暖,由湿润向干旱转变。研究区的孢粉演化模式与我国中北部许多地区的植被演化模式相似,同时与东亚、北太平洋以及南半球的气候变化特征表现出了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While isolation can provide significantly enhanced performance compared to fixed‐base counter parts in design level or even maximum considered level earthquakes, there is still uncertainty over the performance of isolation systems in extreme events. Researchers have looked at component level stability of rubber bearings and on the effect of moat impact on behavior of structures isolated on general bilinear isolators. However, testing of triple friction pendulum (TFP) sliding bearings has not been done dynamically or incorporated into a building system. Here, one‐third scale laboratory tests were conducted to on a 2‐story 2‐bay TFP‐isolated structure. Input motions were increasingly scaled until failure occurred at the isolation level. As the superstructure was designed with a yield force equivalent to the force of the bearing just at their ultimate displacement capacity, there was minimal yielding. A numerical model is presented to simulate the isolated building up to and including bearing failure. Forces transferred to the superstructure in extreme motions are examined using both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data. Additionally, the effect of the hardening stage of the TFP bearing is evaluated using the numerical model, finding slight benefits. 相似文献
17.
利用谐波振幅和峰谷值2种方法,计算江苏地电台站渗流方位角,并尝试利用渗流方位角进行映震分析,结果表明:①使用2种方法计算的渗流方位角相差不大,由此所得地震对应关系应基本可靠;②高邮地电台渗流方位角与高邮-宝应MS 4.9地震对应关系较好。因此,对江苏地区开展渗流方位角变化特征分析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渤中29-6构造火山岩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厘定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北部渤中29-6构造钻遇的90.5 m火山岩系地层层位,对该套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锆石U-Pb定年分析。薄片结果表明,该套火山岩可分为3段,自上而下分别是顶部玄武岩(2 880.5~2 910.5 m)、中部煌斑岩(2 910.5~2 959.5 m)和底部凝灰岩(2 959.5~2 971 m)。锆石U-Pb年龄结果显示,中部煌斑岩和底部凝灰岩均形成于早白垩世时期,地层年龄晚于124 Ma,而顶部玄武岩形成于新生代岩浆活动,地层年龄晚于45.2 Ma,结合玄武岩上部和玄武岩中泥岩的古生物分析结果,认为该套玄武岩指示了沙河街组三段沉积期的岩浆喷出事件。本研究落实了渤中29-6构造底部连续钻遇的火山岩系地层实为中生界、新生界2套不同时期的火山岩系,对进一步理解、认识黄河口凹陷的中生代、新生代火山活动及相应的火山岩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薄互层砂体研究是湖盆沉积学的研究难点。本文针对辽河西部凹陷沙四上亚段(Es4上)薄互层砂体,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测井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综合岩心、测录井和地震等多种资料,对西部凹陷的薄互层砂体进行精细描述和深入剖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积相,其中,滩坝砂体是湖泊相的主力砂体。通过考虑不同沉积背景下滩坝在岩相组合、发育位置和成因机理的差异性,将滩坝划分成侧缘改造型滩坝、前缘改造型滩坝、基岩改造型滩坝、淹没改造型滩坝和风暴改造型滩坝5种沉积模式;对薄层滩坝砂体的控制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其受到"风场-物源-盆地"三端元的控制。 相似文献
20.
兴蒙造山区及邻区早白垩世盆地岩石地层格架
与沉积古地理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重点梳理兴蒙造山区及其相邻地区早白垩世地层分布与沉积古地理特征的基础上,从地层沉积学角度探讨了研究区早白垩世沉积盆地特征。兴蒙造山区中东部在晚侏罗世巨厚粗碎屑沉积建造之上发育了巨厚的酸性-中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与河流-湖泊相沉积岩系,构成中国东北部巨型NE向火山岩-沉积岩带。兴蒙造山区中东部早白垩世早中期以断陷(裂谷)盆地为主,古地貌以高地、河流和湖泊共存为特征,气候温湿且炎热,热河生物群萌生;早白垩世中晚期,北东向地壳强烈伸展并进一步向外围地区扩展,沉积盆地及充填建造和热河生物群也相应地向更广泛区域辐射发展。兴安岭-燕山沉积-火山岩带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无关,板内软流圈上涌导致的区域性伸展是其主要的成因动力机制,也是中国东部早白垩世中晚期更大规模区域性伸展作用的序幕。兴蒙东部早白垩世晚期沉积盆地发育和古地理格局受Izanagi板块向亚洲大陆东部俯冲弧后伸展构造机制约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