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1篇
  免费   363篇
  国内免费   425篇
测绘学   185篇
大气科学   157篇
地球物理   335篇
地质学   786篇
海洋学   178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89篇
自然地理   229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120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6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4年   1篇
  192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青藏高原古高度重建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及全球气候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因而地质时期青藏高原古高度定量化恢复对于理解高原隆升历史、隆升机制及其环境效应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近十余年的发展,反演高原古高度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些方法包括气泡法、古植物学、稳定同位素和陆地宇宙核素方法等,这些研究为恢复古高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综述并简要介绍了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同时讨论了应用各种方法的局限性,希望能进一步促进我国在高原古高度恢复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卡房铜多金属矿床位于云南省个旧锡多金属矿集区, 作为该区南段典型的铜多金属矿床, 其深入的成矿流体性质及成矿物质来源研究尚为薄弱, 限制了对该矿床成因的深入认识。本文对产于玄武岩中的似层状铜多金属矿体(主要成矿类型)开展了精细的野外岩相学、矿物学、C-H-O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原位成分分析。结果显示, 流体包裹体主要为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 石英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 264.5~330.5 ℃、盐度w(NaCleq)为16.24%~18.20%、密度为0.853~0.924 g/cm3; 萤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99.8~339.1 ℃、盐度w(NaCleq)为8.81%~18.88%、密度为0.822~0.955 g/cm3; 方解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12.1~199.4 ℃、盐度w(NaCleq)为4.96%~10.86%、密度为0.910~1.011 g/cm3, 表明卡房铜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中低盐度、低密度特征, 且早阶段到晚阶段, 成矿温度和流体盐度明显降低。与Cu矿共生的石英δDV-SMOW值为–83.9‰ ~ –78.9‰, δ18OH2O值为4.63‰~12.14‰, 方解石δ13CV-PDB值为–7.11‰~ 0.64‰; 同时, 石英单个流体包裹体原位分析结果显示流体包裹体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 如Na、K、Rb、Cs、Sr等。这些特征暗示了流体可能来源于与花岗质岩浆有关的热液流体, 热液流体上升过程中与围岩碳酸盐岩发生强烈的水-岩反应; 该过程可能萃取了玄武岩层中的Cu物质, 诱发了Cu的富集并最终成矿。  相似文献   
13.
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的“川滇黔铅锌矿集区”是我国西南大面积低温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沙厂铅锌矿床是其中典型矿床之一, 前人针对金沙厂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流体特征开展了大量研究, 但围岩对成矿的贡献和矿床成因仍不明确。针对这一问题, 本文系统分析了金沙厂闪锌矿及围岩的微量元素组成, 结合围岩和萤石的稀土元素特征, 探讨了围岩对成矿的贡献, 厘定了矿床成因。研究表明, 闪锌矿以富集Cd、Ge、Cu、Ga, 贫Fe、Mn、In、Co、Ni为特征, 这些元素多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在闪锌矿中, 个别元素如Cu、Ge等含量变化范围较大, 可能与低温流体有关。矿床中闪锌矿存在多种颜色的原因可能是Cu、Ge等多种元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矿端的围岩明显富集Zn、Pb、As、Cd等元素, 而闪锌矿中同样富集这些元素, 说明围岩为成矿提供了部分金属元素。萤石继承了围岩的Eu、Ce负异常, 并受到了具有较高Ce负异常的成矿流体影响。萤石较围岩具有较高的Y/Ho比值, 说明萤石中的部分Y来源于围岩, 从而导致萤石具有较高的Y/Ho值。总体上, 该矿床中闪锌矿微量元素组成与MVT矿床基本一致, 明显有别于喷流沉积型、岩浆热液型和远端夕卡岩型矿床, 其成矿温度属于低温范围, 结合其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本文认为金沙厂铅锌矿床属于MVT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14.
对贵州威宁沉积型赤铁矿石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重点研究了该矿石的矿物组成、主要矿物嵌布特征和主要含铁矿物赤铁矿的单体解离情况。研究表明,该矿石属于低磷、低硫、微细粒嵌布的赤铁矿石;矿石中主要铁矿物以赤铁矿为主,其次为磁铁矿和褐铁矿,主要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其次为绿泥石、云母、高岭石等粘土矿物;赤铁矿嵌布粒度极细,平均粒度0.015mm,且赤铁矿与脉石矿物嵌布关系复杂。本研究为该矿石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青海东昆仑东段金矿区地层含矿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勘查成果表明,青海东昆仑东段是一个以金为主的成矿聚集区,各矿区含矿层位不尽相同。通过对不同的含矿地层和岩体地球化学微量元素分析,认为地层并不能提供金矿成矿物质的来源。区域变质作用造成了金的活化迁移,后期的岩浆热液作用对金的富集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在重新汇总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量的基础上 ,提供黄河流域天然补给资源总量为453 .54亿m3 /a,其中淡水为 40 3 .51亿m3 /a,微咸水补给约 50 .0 3亿m3 /a。可开采资源总量为2 1 2 .2 4亿m3 /a,其中淡水为 1 82 .42亿m3 /a,微咸水约 2 9.82亿m3 /a。总结分析了黄河流域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发展趋势 ,提出了水资源利用方面的一系列宏观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针对铝土矿床突水,开展地应力测量研究,是分析查明突水成因、优化确定防治方案及合理进行矿床底板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夹沟矿床测量分析结果表明:①矿床地区存在较高的水平构造应力,其量值明显高于垂向应力。矿床水平高构造应力对矿床底板及其边坡稳定性具有不良影响,矿床开采掘面轴线走向应沿N70°E方向布设趋佳;②由于持续开采作用,矿床附近地应力状态产生不良扰动,水平高构造应力同开采形成的局部地应力场不良改变的叠加影响对矿床底板岩石场各类裂隙、结构面水起到极为重要的“催化”作用,是造成矿床底板突水的重要因素之一;③防治工作应重视加强矿床底板管理,科学预留安全隔水层屏障。并建议对矿床底板及其下伏一定范围内的灰岩实施预注浆处理,使得裂隙得以加固、溶洞得到堵塞,以抵抗不良应力的作用,消除或减弱对矿床突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段的克-百断裂带,晚二叠世以来发育了一系列后撤式逆冲断层。长期以来,关于克-百断裂带高角度逆冲断层的成因机制一直处于争论当中,后撤式逆冲断层的物理模拟在国内尚未见文献报道。论文通过地震解释研究了克-百断裂带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演化阶段;应用断层"活动性系数"理论,半定量地描述了挤压条件下断层"活动性系数"、摩擦系数与断层倾角之间的关系,证明了挤压条件下也能形成高角度逆断层;结合"造山楔"理论解释了后撤式逆冲断层的成因机制。研究认为,克-百断裂带后撤式逆冲断层是印支期、燕山期持续挤压和扎伊尔山隆升效应综合作用的产物:挤压过程中发生"泊松效应",随着断层倾角增大,断层面上的正压力迅速增大、"活动性系数"降低,当倾角增大到一个临界值后断层停止活动,形成高角度的逆断层;同时扎伊尔山隆升造成挤压应力上移,为断层的后撤奠定了基础。最后利用砂箱物理实验模拟了克-百断裂带后撤式逆冲断层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9.
以高能耗为主要特征的工业部门是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为推动协同管控,文中结合生态环境部在重庆市组织开展的试点工作,对工业企业NOx污染治理协同控制温室气体的效应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以末端治理为手段的NOx治理措施协同控制温室气体的效果为负,即工业企业去除1 t NOx会直接或间接增加CO2排放1.81...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二氧化硫排放控制的效果评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综合中国大陆二氧化硫排放源详细资料及国家所制定的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污染源控制排放目标,推算了1995年、2000年和2005年1.×1.网格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应用三维欧拉型污染物输送模式模拟计算了1995年硫沉降量和地面二氧化硫浓度的分布,以及依照控制目标实施后2000年和2005年控制区硫沉降和二氧化硫浓度的变化;根据中国硫沉降临界负荷的分布,计算了不同时期超临界负荷区和超临界负荷量.结果表明,2000年和2005年在二氧化硫排放量与1995年相比分别减少21.4%和28.4%的情况下,在我国大陆的硫沉降量分别下降了17%和24.7%;1995年中国超临界负荷区面积已达国土面积的32.7%,硫沉降超临界负荷总量占该年硫沉降总量的45.4%,危害相当严重;以目前的控制方案和控制目标,全国硫沉降超临界负荷总量比1995年减少12%~35.3%,超临界负荷区域面积减少0.3%~6.9%,超临界负荷区域面积减少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